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近年来日本高度重视港口转变发展方式。尤其是在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遭遇到9级震灾、海啸、核危机的冲击,严重考验了港口经济的情况下,日本港口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又有新进展。本文在简介日本港口转变发展方式现状的基础上,对其突出特点、重要举措等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对当前正处在实现转变发展方式关键时期的我国港口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近年日本港口经济发展的特点、举措及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是港口经济充满活力和增长潜力的国家.近年日本港口经济迅速发展,成为港口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生产持续攀升,资源整合稳步推进,相关服务业发展迅速,腹地日渐拓展,成为发展的突出特点.日本中央及地方政府采取了诸多重要举措,也还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当前,在我国积极发展综合运输体系的关键时,期,认真研究日本港口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日本是世界文化产业第二强国,文化产业是日本第二大支柱产业。日本文化产业之所以能取得长足的发展,一方面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扶持,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来自文化产业和企业集多重创新于一体的产业综合创新。本文基于日本文化产业历年和最新统计数据,主要分析了日本文化产业发展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对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经济结构软化、对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的影响。另外,本文还分析了日本文化产业在发展创新中面临的诸多问题与挑战,主要包括少子老龄化人口结构的挑战、文化兼容度的挑战以及过度追求娱乐化而缺乏价值引领的问题、产业窄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安全环保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日本是高度重视港口安全环保的国家。随着“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的实施,日本港口安全环保又有新发展。本文在简介近年日本港口安全环保发展概况的基础上,就其主要特点、重要举措等问题作些初步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日本港口经营策略对我国环渤海港口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后,日本依托其港口众多的优势发展经济,克服了自身的诸多自然缺陷,经济得到了迅速回升。近几年,日本一方面大力发展东京湾三大港口,壮大单个港口的实力;另一方面,又采取港口合并政策和港口特区制度,增强港口群的整体竞争力。我国环渤海地区主要港口与日本港口的地理特点和发展经历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因此,我国应积极借鉴日本港口发展经验,运用竞合理论对环渤海地区三大港口进行整合,最终实现“区港联动”模式下环渤海地区主要港口的总体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化产业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已成为各国竞相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和提升国家竞争“软实力”的基础与路径。在美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重要的主导产业。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以每年约15%的速度增长。特别是深圳、长沙、上海等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极其迅猛,  相似文献   

7.
一、近年日本港口设施老化的现状1.日本港口的设施老化据统计,在日本现有的1064个港口中,主体港口设施约有4.4万个,分别为水域设施、外围设施、相关设施、临港交通设施等。1950年前,日本港口主体设施为数不多。此后60多年来,日本港口设施建设不断发展和完善。1960~2010年年均港口设施建设约增200个。  相似文献   

8.
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密切相关,共同组成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在文化消费日益成为我国扩大内需和突破现实困局新着眼点的现实背景下,探寻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路径至关重要。日本文化产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果得益于其高效、合理的政府推进型发展模式,此模式突出体现在政府给出了强有力的战略和政策指导,健全和完善了法律法规体系,打造了适合中介组织发展的环境,奠定了以发挥市场机制配置文化资源的基础,并通过宏观的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实现管理职能的转变以及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和宣传渠道的特色化。研究日本文化产业的成功发展模式及路径选择,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千叶港位于日本首都东京东侧的千叶县,濒临东京湾的东北侧,是日本在战后迅速发展起来的最大的工业港口,1994~2000年货物吞吐量连续七年居日本第一,到2005年仍居日本第二,堪称新兴工业港口的典范。对千叶港的研究将会使我们加深对新兴港口发展模型的认识,从而为我国众多新兴港口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正>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在"建设国际港口名城,打造东方文明之都"的奋斗目标下,宁波建设文化强市、积极提升跻身大城市第一方队的文化软实力这一任务更加明确。文化产业是文化强市建设和文化软实力构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从战略层面进一步加以提升发展,以更好地发挥文化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引领、创新带动作用,形成完善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科学的文化产业布局及高端化的产业结构,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亚洲各国主要港口竞争的日趋加剧,日本也加快了港口经济发展的步伐。目前,日本现有特定重要港口23个,重要港口105个,地方港口936个(其中包括避难港35个),共计1064个港口。考察近年13本港口经济发展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上海文化大都市战略与文化产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文化已经成为体现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市第九次党代会首次提出,上海要建成文化大都市,其中,文化产业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选择了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四个有代表性的国家,对其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和特点进行了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建议.本文指出:由上而下的观念转变对理清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与市场共同发挥作用,两者互动构成文化产业发展的形成机制,上海应结合自身特色确立发展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并制定差别化的产业政策.  相似文献   

13.
日本在自然资源上是"资源匮乏的国家",但在文化资源上,日本堪称为"文化资源大国"。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速度开始减速,然而,在日本经济停滞增长期间,日本文化产业却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蓬勃地发展成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文化产业大国。以雄厚的文化资源和强有力的政府支持、注重培养文化产业的优秀人才、注重文化产品衍生市场的开发等机制做后盾,日本文化产品的海外市场份额不断加大,日本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不断提升。今后,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以及欧美国家将是日本最主要的文化产品出口市场。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选取英国、美国、法国、韩国和日本作为参照国,分析这5个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指出加快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对非营利文化产业的财政投入、加强对营利性文化产业的优惠力度、重视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作以及支持文化产业技术创新应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着力点.  相似文献   

15.
陈志江  林平 《环球财经》2003,(10):51-52
日本文化产业之所以能够得到蓬勃发展,除了注重文化发展的传统外,政府制定相关政策、进行诱导也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高宇 《上海国资》2001,(7):13-16
上海总体经济水平的迅猛提升,文化市场的日益繁荣和中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交融,呼唤和促进着上海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作为"海派"文化的发源地,上海具有深广的人文基础和雄厚的文化基础设施,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对于提高市民的精神文化素质,提高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综合竞争力,致力于建设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文化中心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化产业是新世纪最具有前途的产业之一。在许多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日本,娱乐业经营收入超过了本国汽车工业产值;在美国,视听产品  相似文献   

17.
港口产业安全受到内部、外部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促进港口间协同发展是降低港口产业安全威胁,提升港口产业安全度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日本东京湾港口群为例,从东京湾港口群中各港口的职能定位与划分、港口群协作发展现状、港口群内各港口之间的合作模式等角度深入分析了东京湾港口群发展过程中值得我国港口业发展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海外一些单一型的民族国家如日本、法国、波兰、韩国和以色列等国,在把文化产业作为丰富国民精神生活的同时,更把它作为加强综合国力、经济实力和解决就业等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而在近一个时期以来,文化产业又成为开展国际间航市场的重要领域,文化产业的保护与渗透、扶持和开放,已经频繁地成为政府间洽谈的争议性话题,而这些国家发展和保护本国文化产业的做法,值得同样面临发展文化产业的中国社会加以具体借鉴。  相似文献   

19.
陈少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这次来重庆,是专题作《中国文化产业商业模式》报告.文化产业是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产业,被公认为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朝阳产业”或“黄金产业”.在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地位,在世界文化市场上,美国占43%,欧盟占34%,日本大概占10%,韩国占5%,而中国仅占不到4%.  相似文献   

20.
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国土狭小、资源匮乏,发展经济离不开对外贸易,开展对外贸易主要依靠海运。港口,作为对外贸易的门户、海运的基地、水陆交通的枢纽,是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