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运用基尼系数(GINI)、对数离差均值(GE0)和秦尔指数(GE1)对1978-2010年我国省际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水平、东中西部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水平和八大经济区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水平进行了全面测度,并运用R/S分析方法对我国区域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的长期变动趋势进行了预测.研究发现,我国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问题在省际、东中西部和八大经济区之间都是表现得极为明显的,而且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这种非均衡状态还会继续存在.在此基础上,文末就实现城乡金融均衡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2010年9月16日,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了题为《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眭增长》的致辞,提出了著名的实现世界经济包容性增长的新命题,具有深刻的意义。作为经济核心的金融如何在包容经济体制中实现金融创新和监管,推动经济的包容陛增长,成为经济界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以来,金融发展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影响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本文研究的中心是探讨金融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并且针对不同的传导机制进行归类研究.通过理论剖析和文献总结,我们发现传导机制的作用发挥是依靠国家宏观调控来实现的,并且和政府治理水平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又进一步探讨是否全球范围内的不同国家的制度因素,如政府治理水平的差异,是否会对这个传导机制造成显著的影响,之后我们利用1995-2008年的120个国家的全球数据,使用有效克服金融内生性因素的面板2SLS方法进行了实证验证,我们发现这种传导机制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并且这种显著性受制于各国的政府治理发展状况,这对我们进一步优化城市发展结构,提高城市的发展潜力,特别是金融业如何能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如何加强城市金融业发展的政府监管作用也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宏观金融非均衡条件下的资产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5.
刘雯 《经贸实践》2016,(5):74-75
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下,城市化就是伴随而来的一种经济现象,作为经济核心的金融经济就肯定会对城市化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本文就针对金融经济支持与城市化进程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论述了金融经济的优化对于城市化进程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城市化进程中呈现出很多弊病,使城市化发展不和谐,在这种情况下金融经济就发挥了它的重要作用,可以使城市化经济变得平衡,利于城市化经济向更好的情况发展。本文探讨的就是在城市化经济运行中的金融经济力。  相似文献   

7.
以中国31个省份1978-2008年数据为样本,以金融相关比率为指标,对中国金融发展的空间非均衡特征与极化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可视化方法,直观地表明了中国金融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基尼系数测度及其分解表明,在样本考察期内,中国金融发展空间分布的总体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其中地区间差距是中国金融发展地区差距的主要来源;金融发展极化程度测度结果表明,在样本考察期内,中国金融发展的空间极化程度呈现明显的递增趋势,组内聚合程度和组间对抗强度的不断上升成为金融发展极化程度上升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8.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一个区域非均衡发展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当前国有商业银行所实施的综合改革从区域非均衡发展的视角进行考察,发现其存在自身难以解决的矛盾。而考虑到区域统筹,改革方案需佐以重要的条件,即在西部地区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整体改革的步步推进,政策性金融的功能应及时强化,从而有效地解决前者在金融供给中所产生的“市场失灵”问题,并进一步与之形成协调发展的互动关系,从而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10.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金融非均衡现象日益突出。金融非均衡发展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控制通货膨胀和金融稳定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分析了我国金融非均衡发展及其与通货膨胀相互关系的作用机理,并通过实证检验证明了金融非均衡发展是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原因,最后提出了应对金融非均衡的政策策略:一是货币政策事前策略;二是加强金融监管和运用财政政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的包容性发展是众多城市发展的追求和目标取向。它顺应了城市经济良性运行和城市化经济协调运转的基本需求,必将成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战略选择。就中国的城市化包容性发展而言,可从基本内核、基本要义、基本依托和基本保障等层面入手,切实转换思维模式,提升城市化品质、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建立成效分享制度与再分配政策及优化外部环境,此可堪称中国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2.
虞小迪 《经济与管理》2005,19(10):70-72
中国正进入加速推进城镇化发展时期,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可以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不竭的动力。城镇化在本质上是一个人口地域集中以及产业聚集的过程。为实现城镇职能而进行的财政分配活动尤其是地方财政的安排尤为重要,地方财政职能发挥将直接影响到城镇化的进程以及水平。  相似文献   

13.
普惠金融的发展对促发展、稳就业、保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考虑到非正规金融服务是对普惠金融的一项重要补充,本文基于2014年与2017年世界银行全球普惠金融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正规金融服务与非正规金融服务对不同群体就业的异质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在青年群体中,正规账户服务、正规储蓄服务和正规信贷金融服务对就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②相比于城镇群体,正规信贷服务和数字金融服务对农村群体就业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③非正规信贷服务对不同群体的就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考虑了更换就业、普惠金融的代理指标,采用不同年份的样本及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来减少样本选择性偏误等内生性问题后,结果依然稳健.最后,指出要积极推进普惠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加大普惠金融服务对不同群体就业的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农村金融、城市化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978~2006年中国城市化与农民收入数据进行计量检验,研究两者间的均衡和影响关系。结果表明,城市化水平是农民收入增长的Granger原因且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长期的、显著的正向作用;但是,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在城市化过程中存在偏离农村经济生产的现象。因此,政府在合理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同时,需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促使农村金融资源科学配置。  相似文献   

15.
土地财政和滞后的城镇化是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影响因素。构建1999-2011年31个省级面板数据联立方程检验土地财政与城镇化之间相互关系,进而考察二者对全国及区域层面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财政与城镇化二者存在双向联动关系,且城镇化对土地财政规模的影响大于土地财政对城镇化的作用。(2)土地财政与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显著为正,土地财政与城镇化是驱动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影响因素。(3)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强度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城镇化的推进缩小了西部省份城乡收入差距但不利于东中部省份收入差距的改善。因此,要正确看待土地财政在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未来应积极探索新型人口城镇化发展模式,改革当前土地制度安排,继续深化分税制改革并完善地方官员绩效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16.
分层视角的科技产业与金融结合路径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颖 《经济前沿》2011,(3):12-24
本文构建初端、中端和高端三个层次的科技产业与金融结合的路径。从初端至高端是科技产业与金融结合的不同发展阶段,也是两者结合逐渐走向稳定成熟的过程。初端路径主要指基本路径,如银行贷款、股票融资等与企业科技创新相结合以及信息技术被运用到金融体系发展之中;中端路径主要指技术和资本的"联姻",技术和资本两者融合在市场上充分流动,既流入企业促进科技创新,也流入金融部门促进金融发展。高端路径主要指科技产业与金融两者完全融合,不分彼此,同时存在于一个实体内部,这是科技产业与金融结合最高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次将社会保险纳入政策性金融的范畴,论证了社会保险的本质决定了它与政策性银行一样同属于政策性金融.进而认为社会保险可通过政策性银行业务进行某种形式的融合以发挥政策金融的整体优势,使国家信用在二者之间融会贯通,充分运用,减少国家信用外溢.在当前相互独立的政策性银行和社会保险之间构架联系的桥梁,使政策性资金在政策性金融机构进行体内循环,以解决当前政策性银行面临的资金来源的困境和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及运用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较为详尽地论证了政策性金融进行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对政策性金融融合的方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马俊 《技术经济》2022,41(7):1-12
以2011—2020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因数据缺失,不包含港澳台地区)的相关面板数据为基础,基于空间异质性假设引入空间计量模型,就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影响效果及其分维度、分区域异质性特征展开定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区域创新能力和数字普惠金融均呈现出空间正相关性;进一步实证发现,增加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确实可以强化本区域创新能力,但对邻近区域创新能力会产生抑制或冲击的空间溢出效应,该结论在东中西部地区均显著成立,其中在西部地区该“虹吸效应”更为突出。同时,分维度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均能有效促进本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但其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显著。此外,基于非线性假设建立的门槛效应模型回归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随着自身发展程度、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而增强。  相似文献   

19.
焦云霞 《技术经济》2022,41(4):107-119
本文基于国家重大战略区域视角,采用Theil指数测度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空间不平衡性,并利用QAP方法探究其成因。研究结论显示,我国国家重大战略区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空间不平衡性呈下降趋势,且区域间差异是其空间不平衡性的主要来源;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传统金融基础和数字技术水平地区差距是影响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空间不平衡的重要因素;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差距扮演了最为重要的角色,它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空间不平衡的决定因素,而城镇化则构成了黄河流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空间不平衡的决定因素。为促进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区域协调发展,应客观对待国家重大战略区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空间不平衡性,并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相似文献   

20.
金融政治经济学的新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国的公司、信贷和证券市场制度差别很大。而且 ,即使同样的制度在各国的履行程度也不尽相同。经济学家还不能完全理解这种国际差别存在和继续存在的原因。站在金融政治经济学角度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 ,则能得出一系列十分具有解释力的经验性规律。金融政治经济学模型中 ,监管及其履行被看作是社会和经济团体之间权力调和的结果。本文分析了金融政治经济学在公司财务、银行业和证券市场三大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