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曹萍 《魅力中国》2011,(6):158-158
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从纷繁复杂的新闻事实中发现新闻的一种能力,也是衡量新闻工作者是否称职或优秀的重要标志。在一些著述中,有人又把它称做“新闻嗅觉”、“新闻鼻”、“新闻跟”等。  相似文献   

2.
火冰 《中国西部》2008,(1):156-163
《山海经》里传下来的过年习俗 2007年9月22日,记者一行3人从成都驱车赶赴石棉县,第二天,该县蟹螺乡大山中一个神秘的尔苏藏族部落将迎来丰收之后的新年“还山鸡节”,这是尔苏人一年中唯一的节日。  相似文献   

3.
葛丽芳 《理论观察》2011,(2):169-170
民生新闻是各地方电视台不可或缺的内容。不过对于那些火灾、车祸等灾难事故的报道,却常常存在“碎片化、格式化”的现象。以交通事故为例,不少记者已经有了惯常的格式:  相似文献   

4.
孙红娣 《理论观察》2010,(3):175-176
有人说,我国的新闻评论有两个腔调:一个叫“新华”腔,一个是“人民”腔。这话虽有偏颇,但提出了怎样培养有独立风格的评论记者问题。一张报纸具有一些有独立风格评论记者,无疑会提高报纸的指导性、可观赏性,提高报纸质量。要培养有独立风格的评论记者,除记者个人努力外,  相似文献   

5.
他是70多年前第一个真实报道红军长征的记者,也是第一个将真实的“红色延安”告诉全国读者的记者。不管是在《大公报》报道“中国的西北角”,还是在《人民日报》担任社长,他始终坚守着作为一个新闻人必须遵循的原则,那就是“新闻必须是事实”。  相似文献   

6.
高强 《东北之窗》2012,(18):52-53
新闻就在你我身边,好的新闻,不但需要记者善于发现,也需要多去思考。 当记者转眼间快7年了,作为一名摄影记者,说实在话,平时工作其实很被动,基本都是靠文字记者带,主动性不够。有时候就会问自己,新闻在哪里?如何去找新闻?通过《152天,一个人的供暖泵站》这篇报道,我深刻感悟,其实,新闻就在你我身边,好的新闻,不但需要记者善于发现,也需要多去思考。  相似文献   

7.
在消息来源渠道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嗅觉格外灵敏、分析能力日渐提高的财经记者们,尽管无时不想、无时不在挖掘重磅新闻,但不确定性依然是最大困扰。这不,对于坊问广为流传的高盛大中华区主席胡祖六辞职之后的下一步走向猜测,一段时间以来,记者们尽管基于有限的信息在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尽情描绘胡祖六的下一个职业选择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从《中国的西北角》到《西线风云》,从《大公报》记者到人民日报社社长,他的一生始终与“新闻”相伴相随。也许正因如此,他才能读出“新闻”的真髓,并因此成为中国新闻人永远的榜样。  相似文献   

9.
吴海珊 《中国报道》2014,(12):92-92
10月29日,我在美国白宫的新闻发布厅。一位来自非洲的记者提问美国总统新闻发言人,当她说到“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经济体中国”的时候,美国总统的新闻发言人制止了她,说“我不觉得”,全场笑了。我做国际财经记者四年,清楚地知道中国和美国之间经济实力的悬殊。我从来没有想过,中国在白宫的新闻发布厅会被称为“最伟大的经济体”。  相似文献   

10.
提倡写短新闻,是新闻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新闻界多年反复强调的老问题了.但目前短新闻所占比例还不尽如人意。为什么要写短新闻?短新闻具有哪些特点?我们想从新闻学的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上作一分析和探讨,以求教新闻界的诸位同仁。一、革命导师提倡写“短”扶闻.在中外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中,不少人从事过新闻工作,他们都是积极提倡把新闻写“短”的。马克思曾在《摩塞尔记者的辩护》一文中指出:“一个新闻记者在极其忠实地报道他所听到的人民呼声时,根本就不必随时准备详尽无余地叙述事情的一切细节和论证全部原因与根源.何况这…  相似文献   

11.
王哲 《中国报道》2023,(5):50-53
<正>来自美国、俄罗斯、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新西兰等国家的媒体记者代表和中国外文局记者在“最美四月天”全方位“走读”青岛。4月23日至25日,中国外文局煦方国际传媒、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青岛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联合举办了“感知魅力青岛”主题采访活动。围绕开放发展、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等主题,来自美国、俄罗斯、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新西兰等国家的媒体记者代表和中国外文局记者走进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海尔世界家电博物馆和青岛啤酒博物馆、胶州市及青岛历史文化街区,在“最美四月天”全方位“走读”青岛。  相似文献   

12.
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副作用”问题。有不少事情,明明是新闻,然而由于有“副作用”而不得公开报道,此类事常常会使以新闻报道为己任的记者们烦恼不已。据资料载,有一次.陕西商州破获了一起特大杀人案──一个农民在短短一年时间内,不声不响地活活杀死XX个成年男女。这样的特大新闻,由于有关部门担心其“副作用”,一再“不准公开披露”、“不准见报”。不料此消息不知怎么被鼻子特长的外国记者获悉了,很快捅了出去,成了轰动一时的大新闻,中国记者为此深为恼火。“副作用”一词最早出现于医学界。指有些药物在防…  相似文献   

13.
一提及“望、闻、问、切”,人们就会想到,这是我国中医在诊断疾病时采用的方法。那么就会有人问:你为什么要提到记者在采访时也可以应用呢?我认为:新闻采访中的“望”,就是记者在采访时,要认真、细致地观察被采访的对象、事物和周围的环境,用敏锐的新闻感觉去打量、洞察所采访的事件和人物。“望”,用行家们话说就是“用眼观察”.这是记者进行采访活动的一个重要手段.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百闻不如一见”.记者采访,首先用眼观察,观察对方有助于提问,观察现场有利于思考,观察贯穿于采访的始终.观察得越深刻,…  相似文献   

14.
抓好森林火灾应急处置,是取得森林防火工作胜利的重要保证。本文从森林火灾应急处置应坚持的原则、应做好的准备工作和科学指挥等方面展开论述,指出了做好森林火灾应急处置应注意的几个方面,为做好森林防火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2008年“森林重庆”启动,这项重大民生决策,深刻地影响着这座城市,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主城到处可见红花绿树的城市生态林、社区公园,高速公路两旁,一条条景观林带赏心悦目.  相似文献   

16.
每年全国人大、政协“两会”,既引人瞩目,又新闻迭出。忆及去年3月召开的“两会”,有条新闻,令笔者首先感奋:与会的近3千名中外记者的专用记者证、会议大量文件和总理记者招待会的所有请柬都百分百地使用再生纸;1万只标写着“节约资源从政府做起”的纸制环保铅笔取代了传统的木制铅笔。  相似文献   

17.
袁珂 《魅力中国》2010,(34):105-107
电视记者出镜一般出现在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电视台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直接向观众口头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样式.称为“现场报道”,这是最富有电视特点的一种报道形式,以其显著的电视特色和现场魅力,使报道内容更具客观性和可信度。然而任何新闻报道作为一种主观活动,总是具有主观性和倾向性的,必要的主观性的渗入往往能够使新闻报道超越表面上的客观,从而使新闻报道更接近事实的本来面貌。本文从电视新闻记者出镜的表现形式谈起,论述了记者出镜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以及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出镜记者。  相似文献   

18.
刘艳艳 《魅力中国》2010,(22):157-157
时下中国选秀节目中出现的“伪娘”现象,引起社会热议。本文从社会各界对电视选秀中出现的“伪娘”现象谈论出发,试图初探媒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媒体过分的恶炒“伪娘”,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记者社会责任理念的迷失,同时也暴露出新闻职业精神的危机。  相似文献   

19.
陈春丽 《发展》2008,(7):80-80
无论在电视还是网络上,总会看见一些用微型摄像机或者照相机拍摄的影像和图片,表现的情景都是在平常不容易见到的,或者根本想象不到的。连最普通的老百姓也知道这种新闻手法叫“偷拍”,新闻专用语即为“隐性采访”。隐性采访,又被称为“暗访”或“秘密采访”,是记者为完成某一特定的采访任务,不公开自己的记者身份,或隐藏真正的采访意图而进行的一种新闻采访方式。  相似文献   

20.
捣毁一个制造假香皂的地下工厂已不是什么新闻,可日前在湖南省邵东县查处的这样一起制假案却颇为蹊跷:这个制假地下工厂就设在原乡政府的大院内,至今还与乡政府的三个部门“合署”办公,而且是一年五查不禁。 “什么记者,一个都走不了” 12月12日,记者与公安人员先后接到群众举报,湖南省邵东县周官桥乡一个制假地下工厂正在生产假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