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地缘经济一般是指地区位置邻近或地体毗连的国家或地区所采用的资源互补、经济合作,以求共同发展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经济地域组织形式。人类在地球上活动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在国家的经济活动中,总是选择临近地区的合作。在国际政治多极化、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迅速发展的今天,由于区域合作所具有的“地缘”特点,使地缘经济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新热点。地缘经  相似文献   

2.
高志刚  衣传华 《开放导报》2002,(7):20-21,26
世界次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态势 次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相对于区域经济集团化而言的,指在小区域范围内由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也可以是一个国家的一部分构成的地域上相邻、经济上互补、合作形式灵活多样,达到共同发展目的的一种地方性经济集团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前,世界经济中的相互依存关系在逐步增强,任何一国的经济发展都是由广泛的国际合作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在出现的世界经济区域化或集团化趋势就是它的必然产物。东北地区各国尽管社会制度各异,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方针也不尽相同,但随着这一地区的国际形势趋向缓和,地区内各国之间开展双边和多边国际经济合作的条件日趋成熟,它将有助于这一地区经济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经济区域化,或称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的一种形式,是指两个或多个国家或地区之间,通过签订协议或条约,采取共同的行动准则,建立政策协调或制度机制,或实行共同的经济调节,促进相互经济融合,逐步建立共同的市场,实现某种程度的经济联合、甚至最后实现完全的经济一体化。经济区域化包括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和完全的经济一体化等六种形式。  相似文献   

5.
东北亚地区包括两个层次的国家,一是处于地理中心的中国、俄罗斯和朝鲜。另一层是地理上稍处于外围的国家,蒙古、韩国和日本。在世界经济区域化、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东北亚区域以其巨大的潜在能力和资源优势而日益受到重视。一、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提出与发展1.东北亚区域各国双边经济合作发展迅速,相互依存关系明显增加。中国东北与西伯利亚远东地区的经济交往日趋活跃,两国边境贸易发展迅速。  相似文献   

6.
80年代后期以来以世界为市场而又谋求地区合作的区域化和集团化速度加快。面临这一形势,许多国家为了使经济稳定发展,都在积极寻求和加强在新形势下的经济合作。在亚太地区,推进区域合作的各种构想应运而生。如何推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正成为中国和东南亚国家政府、工商企业界、学术界及其他各界人士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全球区域化趋势下海峡两岸经济一体化的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英  胡磊 《山东经济》2006,22(3):120-123
随着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国际竞争已由国家(地区)间的竞争演变成区域(集团)间的竞争,贸易壁垒也由国际壁垒拓展为区域壁垒。在此背景下台湾经济发展面临内外夹击的困境,内部产业空洞化俨然成形,外部存在经济边缘化的风险。作为与大陆一衣带水的台湾应充分发挥与大陆的经济互补优势以及地缘文缘优势,抓住大陆经济成长所带来的机会,进一步加深与大陆的经贸合作,逐渐实现经济一体化,联合并利用整体的力量与其他区域经济组织抗衡,在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发展的潮流中保持海峡两岸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印经贸关系是两国全面关系的重要支柱,加强经济合作是促进两国共同发展和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2014年,中印将占世界GDP的14.5%。两国经济间的互补关系是任何国家都替代不了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世界经济体系开始从“中心-边缘”结构向板块与网络状并存结构转型。目前,世界上形成一种新型的三极贸易体系,它不仅与过去中心地区与边缘地区之间贸易有所不同,而且是人类历史上几乎从未有过的。世界经济体系向板块与网络并存结构转型的主要原因包括:区域化与区域主义相互促进;亚非拉国家独立和其中部分国家走上适合本国国情发展道路使一些边缘地区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新科技革命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世界经济体系向板块与网络并存结构转型将产生的主要影响包括:既刺激又抑制贸易保护主义;世界经济重心开始由大西洋地区向亚太地区转移;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机制中将会有更大的发言权;促进整个国际体系的转型。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工作》2002,(5):44-44
出席2002年东北亚经济论坛的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蒙古的各界代表在此间达成共识;东北亚各国将本着“企业推进,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互补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快合作步伐,促进东北亚地区各国的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1.
中韩合作是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世纪,抓住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新态势及向纵深发展的有利时机,切实发挥该地区的地缘战略和经济互补优势,加强中韩经济合作,是中韩两国共同发展的双赢选择.加快中韩合作步伐,共同发展,将在东北亚地区起到示范作用,也必将带动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一)本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世界政治和经济的激烈动荡和变化,始于40年代末期的世界区域经济集团化迅速发展,成为当今国际经济贸易合作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这一形式是指同一地区的一些国家为了维护它们在该地区的共同经济利益,巩固和扩大内部市场,迅速增强实力共同对外竞争,通过契约或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和非贸易壁垒而组成不同紧密程度的经济贸易合作集团。它与世界经济一体化一道构成世界经济发展的两个明显趋向。到目前,世界共有150多个国家或地区参加到30多个区域经济集团中。其中对世界经济影响最…  相似文献   

13.
中原经济区成立17年以来,各成员市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联合与协作这一主题,坚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联合发展、共创繁荣”的原则,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同舟共济,密切合作,与时俱进,区内协作不断加强,区域优势不断增长,打响了“中原”牌,促进了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现结合我市实际,就如何加强区域经济合作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是大势所趋 中原经济区17年的发展证明,区域经济合作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优化配置资源的有效形式,是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区域经济合作也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共同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和我国加入WTO,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经济的区域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以香港为中心,珠江三角洲为腹地的港澳珠“增长三角”已发展成亚洲地区充满活力的经济区。本探讨了新一轮世界经济区域化的特点,并从功能性经济一体化和制度性经济一体化相结合的角度,提出了深化港澳珠合作领域和提升合作层次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1999年1月在珠海召开的“粤澳关系研讨会”上,我们曾对珠澳经济互补合作关系提出过思考,主要认为珠海、澳门在跨世纪的发展中,双方应当冰释前嫌,重归好合,进一步拓展具有时代特色的互补互利的珠澳合作。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后,新时期赋予珠澳互补合作以全新的形式和内容。据此,我们对有关珠澳互补合作中基建、旅游业等问题,提出进一步的分析,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6.
闽台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闽台社会经济关系自1979年起开始由相互隔绝转变为相互交流、互补互利的新型合作关系,促进了两岸社会经济的共同繁荣和发展。本文拟对闽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发展趋势进行初步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7.
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合作自本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始酝酿以来,已经历了廿多个春秋。从80年代起,特别是这一年代后期,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迅猛变化,建立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呼声更加增高,有关国家的行动也更为积极,大有呼之即出之势。 一 尽管世界经济的区域化、集团化是战后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和生产进一步社会化与国际化所形成的一种趋势,但这一趋势加快却直接得益于世界政治形势的日趋缓和。  相似文献   

18.
一、客观基础和特点目前,苏联东欧国家中普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股份企业。它们通常是在平等、自愿、互利的基础上,采取入股方式联合起来,共同从事某种生产经营活动并按入股份额分享股份企业的利润。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股份经济。在苏东国家,股份经济的形成绝非偶然,是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的:①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加强企业间的横向经济联系和合作。而这种横向联系和合作绝不能简单凭借行政手段,强制合并实现。  相似文献   

19.
战后以来,在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区域经济合作的途径和方式,其共同特征之一,就是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以主权国家为主体,以“国际”经济关系的密切联系为前提。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并不排除局部经济合作在某些地区蓬勃发展的可能性和重要性。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和一体化的发展,作为一种新的以地际关系为核心,以各国地区经济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是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合作的丰富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东亚地区进行经济合作的条件。首先,从外部条件来看,第一,“冷战”的…  相似文献   

20.
在世界经济多极化和区域化同时发展的情况下,亚太区域合作设想纷纷出笼,但在人文地理和社会经济济情况十分复杂的这一地区,如何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是需要从理论上深入探讨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