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香港证券市场投资具有内地背景的企业.大多会在国企股或者是红筹股之间进行选择。但许多投资者对红筹股与国企股究竟有何区别,并没有做太深入的分析。国企股是指在内地注册而在香港挂牌上市的国有企业.如中石油、中国电讯、马钢、上海石化等:红筹股是指在香港挂牌上市的内地驻港中资企业.如华润创业、招商国际、中国移动等。 1997年港股最热时.红筹股较受市场追捧。因许多红筹由“借壳”而来,具有较多“注资”炒作的概念,加上红筹企业位于香港,与香港传媒、投资者接触机会较多.故而较为“吃香”。但随后许多红筹公司进行的并购效益欠佳,尤其是为收购而配售的新股.大大摊薄了股东权益。另外,由于许多红筹公司1997年前参与投资香港房地产,在金融风暴期间受到重挫,红筹股价由巅峰大幅跌落.如华润创业由38元/股的高位落到5元/股.招商局由27元/股跌至4元/股。 青岛啤酒为第一间在香港上市的国企,于上世纪90年代初在港上市。后来,又有多间国企在港上市.其中许多为制造业的企业.如马鞍山钢铁、洛阳玻璃、广州造船等,这些企  相似文献   

2.
张忆 《亚太经济》1989,(3):42-45
中资企业在港发展及其贡献 对于近年来中资企业在香港的迅速发展,引起海内外各界人士的注目。对于中资企业在对香港和内地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议不一。最近随着内地整顿经济秩序工作的开展,相应对在港中资企业着手进行整顿,中资企业暴露出来的问题及其去向更成为香港人士的热门话题。笔者认为,香港作为一个国际经济交汇的自由港,世界各国资金均有流进流出之自由,中资进入香港既有其客观必然性,也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  相似文献   

3.
“红筹”梦已醒 中资企业出现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香港金融风暴到来之前,以红筹股为龙头的中资企业股票市值已背离其实际盈利水平,红筹股公司的运作  相似文献   

4.
跨入1997年,香港的股市不知不觉中刮起了一股走势强劲的“红色”旋风,这股“红色”旋风就是近期香港股市的新热点:红筹股。一时间,红筹股概念成了市场的宠儿,股民竞相追捧的对象,不要说那些已上市的绩优红筹股股价节节上升,行情火爆,就是有红筹背景的新股上市也往往成为市场的焦点,其招股少则几十,多则几百倍的超额,真可谓是气势如虹。其实,红筹股在港受到青睐早已有之。所谓红筹股,是指那些在港上市的具有中资背景或由内地企业控股的股份公司,它同H股一样,都是内地企业实现在港上市的途径之一。所不同的是,H股在港上市的同时,一般也在内地发行A股,而红筹股则仅仅在香港上市,在内地并不发行股票。所以严格来说,红筹股公司应属香港本地上市公司,受香港市场  相似文献   

5.
中资企业在港居第二位香港中国企业协会协调管理部主任石纪杨日前披露,香港中资企业现有总资产超过13000亿港元,在香港外来资本中仅次于英资居第二位。而股市方面,在香港上市的中国内地28家企业和香港具有中资背景的红筹股上市公司的股票总市值亦超过5127亿港元,占香港股市总市值的13%以上。他表示,目前中资企业正致力谋求多元化和向集团化经营方向发展。现在,总市值超过100亿港元的上市中资公司,基本上是香港中国企业协会的会员公司。  相似文献   

6.
香港中资企业的现状 香港中国企业,简称“中资”,是指在内地资本全资或占控股地位的在香港经营的企业,至于内地资本不占控股地位的在港企业,通常称为中资参股。中资在  相似文献   

7.
<正> 竟逐场中的中资 中国内地在香港的企业资本简称“中资”,中资是目前在香港仅次于华资(香港当地华人资本)、英资的第三大资本力量。据香港中国企业协会统计,截至1996年,经国家批准的香港中资企业已达1818家。据估算,到1995年,香港中资企业总资产已达1.3万亿港元(其中仅中银集团一家即达9000亿港元),在港累计直接投资逾250亿美元。目前,香港中资企业主要集中于金融、贸易、运输仓储、地产及建筑等领域: 金融业。经过80年代的发展,中银集团已成为香港仅次于汇丰的第二大银行集团。1993年中资已占香港银行资产总额  相似文献   

8.
从近期港股成交状况来看,以6月4日为例,大市整体成交147.6亿港元,其中国企指数成份股成交额为33.8亿元,红筹成份股成交额为16.6亿元。内地背景的国企股和红筹股共占当日成交额的34.3%,这尚未包括还未成为成份股的国企、红筹以及同为内地背景、但在香港注册的民营企业。可见,内地背景企业占香港股票成交相当大的比例。 那么,谁是香港股市的投  相似文献   

9.
问:香港回归后,外国投资者能否与中国公司平等竞争?答:中资企业目前在香港的资产达400多亿美元,成为香港经济发展与稳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一国两制”的方针,内地在香港的投资仍视同境外投资,国家按照境外投资的规定进行管理。香港是一个自由、开放的市场,在香港的中资企业,必须遵守香港的法律、法规,和所有在港的企业一样,既受到当地法律的保护,又受当地的法律的管辖和约束。简言之,一切在港企业都必须遵守当地的“游戏规则”。中资企业与香港其他资本组成的企业一律平等,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没有任何凌驾于其他企业的特权,也不会…  相似文献   

10.
杨益 《中国经贸》2012,(19):25-27
转眼问香港回归已15周年。虽然内地企业进入香港远早于此,但真正取得突飞猛进发展,收效最显著的却是在这15年。1997年,内地在香港投资的企业中,总资产过千亿港元的只有中银香港一家。15年后的今天,已经有16家中资企业总资产规模迈过千亿大关。也就是在这短短的15年问,内地已由受资者变成了投资者,资本流动由回归前的香港向内地单向流动为主,转向回归后的双向流动。香港政府统计处数据显示,1998年内地企业在香港投资存量为2137亿港元,不到香港企业在内地投资存量的40%;2010年内地企业在香港投资存量达31273亿港元,为1998年的14.6倍,还略高于香港企业在内地投资存量。内地企业“走出去”,离不开香港的平台作用;香港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内地企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自去年以来,在各种因素,主要是红筹母公司注资行为的影响下,香港证券市场引发了如火荼的红筹热潮,国内舆论侧重宣传了红筹受注优质资产、股价飙升、大量扩股筹资所带来的正面积极影响,而笔者在肯定其正面积极影响的同时,对注资印负面作用、红筹股价严重脱离实际价值于香港金融市场稳定不利,红筹热潮反映出我国资本帐户管理的一些  相似文献   

12.
战后40多年来,香港经济发展十分迅速,由一个以转口贸易为主的小商港逐步发展成为重要的国际金融、贸易、交通、旅游和信息中心,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香港资本市场资金充裕、借贷灵活。近年来,国家为加快国有企业运用股票方式利用外资的步伐,积极稳妥地推动企业赴香港上市。目前,全国已有33家大型内地国有企业在香港上市(俗称“H”股),50多家驻港中资企业在香港上市(俗称“红筹”股),约占香港股票总市值的7%。在过去3年多,中国企业透过H股和红筹股的形式,先后在香港股票市场建设。例如:1997年5月上市的…  相似文献   

13.
林敏文 《开放潮》2002,(11):16-17
近十年来,福建省民营企业掀起了一股“香港上市”的热潮。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在香港上市的福建背景的上市公司(即主体企业或主要利润来源在福建)已接近40家,涉及电子、化工、制药、食品、农业产业化、轻纺、房地产、金融和酒店娱乐业。在香港证券市场逐步形成了一个“福建板块”。这些在港上市的企业大部分集中在福州、泉州、莆田等地,企业主大多在上世纪六十至九十年代移民香港或是海外的华侨,他们在香港或百慕大、开曼群岛注册公司后,回头以该公司名义到家乡投资,然后上市。这些一向在内地表现低调的福建背景民营企业通过上市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推动闽港经济交流和联动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香港简讯     
中资企业总资产超过13000亿港元 香港中国企业协会协调管理部主任石纪杨表示,香港中资企业现有总资产超过13000亿港元,在香港外来资本中,仅次于英资居第2位。股市方面,在香港上市的中国内地28家企业和香港具中资背景的红筹股上市公司的股票总市值也超过5127亿港元,占香港股市总市值的13%以上。他表示,目前中资企业正致力谋求多元化经营。总市值超过100亿港元的上市中资公司,基本上是香港中国企业协会的会员公司。  相似文献   

15.
H股壮大了香港股市的规模 今年对在香港上市的H股来说是个值得一提的年头——H股在香港已经满“10岁”了。 自1993年第一只H股青岛啤酒在香港联交所挂牌,10年来红筹国企陆续“登陆”香港资本市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香港股市的数量、成交量、集资额等,均迅速上升.已形成举足轻重的“中资力量”。有关专家称,内地企业来港上市.有力地壮大了港股的规模和实力。  相似文献   

16.
香港中资是指中国内地资本在香港的投入。由内地国家资本全部或大部分控制的在港企业,包括中资独资的和中资控股的,统称为香港中资机构。有些合资企业不为中资控制,称之为具有中资背景的机构。中国内地的国家资本在香港经营的时间较长,早在1949年以前,四大老中资企业集团(中银、华润、招商、中旅)就已在港设立机构,开展业务。1979年以来,随着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内地在港设立了大批新公司,大量内地资本陆续流到香港。据不完全统计,香港的中资机构到1993年6月底大约有1700家,累计投资已达到1600多亿港元,形成国家资产约  相似文献   

17.
一、前言 中资企业在香港的经营可以追溯到1949年之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中银、招商局、华润、中旅四大老牌中资企业。在1949~1979年的30年间,香港中资企业发展缓慢,数量仅十几家,而且业务一直限在进行及与国内有关的贸易、航运、旅游等方面。1979年以后,中资企业在港发展迅速,中央各部委、各省市、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纷纷在港设立大批新公司。国务院于1983年成立的光大集团和1987年成立的中信集团,是这期间  相似文献   

18.
一九九三年以来港商投资内地的新趋势陈海1993年以来内地赴港招商南呼北应,香港投资内地再掀热潮.以往日港商涉足不多的天津为例,仅在93年上半年,就有927家港资企业落户津门,协议投资总额超过10亿美元.同一时期内,广西共批准三资企业1539家,其中属...  相似文献   

19.
港澳·综合     
香港成为全球第二大外资直接投资地   香港去年所吸收的海外直接投资金额高达 640亿美元,高于祖国大陆,仅次于美国,成为全球第二大外资直接投资地。 内地入世后可刺激香港成衣出口   祖国大陆入世后将大幅放宽纺织品及成衣出口数量限制,使在内地设有生产线的香港成衣制造商受惠。国内的零售、批发、进出口咨询将进一步开放,令香港成衣业有更大的自由度开拓内销市场。 台湾首座工业港麦寮港正式运营   台湾麦寮工业专用港从 3月 1日起成为台湾首座正式运营的工业港。麦寮港是由麦寮港公司投资、兴建及经营,投资额 81亿元,试运营…  相似文献   

20.
随着内地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中国内地投资者现在可借着QDII(“合资格境内机构投资者”)产品投资香港及其他海外市场。要了解一个市场的表现,反映该市场的指数便是一个十分有用的工具。恒生中国企业指数、恒生香港中资企业指数和恒生中国内地25这3项分别追踪不同类别中国企业股份的指数,便为投资者提供了在香港上市的中国企业的表现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