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东亚和拉美两个地区为样本,理论分析和计量检验结果表明:全球产业转移所导致的贸易规模扩大和经常账户盈余积累等是新兴市场外汇储备规模扩大的主要决定因素。而东亚比拉美保有更多外汇储备的原因是两个地区发展模式的差异所致,即东亚依附于重商主义的出口导向战略及其出口商品结构不仅能够增加出口,而且获得经常账户盈余的稳定性也要强于拉美,东亚的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在外汇储备积累上表现出了一定的预防性动机。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叶,东亚和拉美基本处于同等发展水平。30年后一些东亚国家(地区)已跻身新兴工业化国家行列,而多数拉美国家因债务危机而陷入困境。基于人力资本的视角,我们认为"东亚奇迹"主要归因于丰裕的劳动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迅速扩大与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实证结果表明:东亚主要国家和地区尚未脱离世界主周期运行,其中除中国与印尼外,东亚其他国家(地区)存在共同周期,中国与世界经济周期的反向波动明显,但与东亚国家(地区)存在较强的协同波动趋势;新兴工业化国家在本文设定的三个时间段中表现不一;东盟四国存在次区域经济周期,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其协动性在逐渐加强。东亚国家包括中国在内,应抓住机遇,实现新一轮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4.
战后,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亚洲、拉丁美洲一些原先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跳跃式地向前发展,在不长的时间内,初步发现了工业化、经济技术水平也有极大的提高,被称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所以能够跳跃式的发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积极实行对外经济开放,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则是最关键的因素.本文侧重对七十年代以来亚洲、拉丁美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当前的调整措施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作些粗浅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难题中国人民大学理论所王达品自60年代亚洲“四小”经济起飞,70、80年代东盟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以来,东亚经济越来越引起世界的重视,成为全球注目的焦点。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中,亚洲“四小”持续发展,其间虽有起伏,但近...  相似文献   

6.
东亚、南亚、拉美和东欧的市场经济发展方兴未艾,以其高速增长与巨大的人力、自然资源吸引着全球的投资者,从而被称为世界新兴市场的热点地区。据世界银行预测,在未来10年(199——ZOO4)内,世界新兴市场主要国家GDP(国民生产总值,下同)年均增长率为4.9%,而象中国等一些国家很可能比这个数值要翻一番。该行对于前述四个热点地区在未来Ic年GI>P年均增长率的预测值是:东亚—-77%,南亚——5.4%,拉美——3.5%,东欧—一3.4%。几个亚洲大国如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西方有人称之为狮,这是比照亚洲四小虎的说法。尽…  相似文献   

7.
新兴工业化隐含的代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兴工业化隐含的代价当欧洲增长呆滞,美国复苏微弱,拉美深陷于债务泥潭无力自拔,非洲更加贫瘠之时,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奉行出口导向的发展策略,取得了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成就。但是,亚太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引人瞩目的经济增长,是...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经济,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实现形式。提升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工业化程度,是实现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先行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史表明,若非土地或资源极度富余的国家,就不可能不通过发展实体经济、提高工业化程度来实现成功发展。  相似文献   

9.
近30年来,观察家们对东亚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世界其他地区而感到震惊。首先是日本的崛起,继之而来的是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出现,接着是被世界银行专家称为第2代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3国的兴起,现在又出现了中国经济爆炸性增长现象。展望未来,形势更令人鼓舞。据世界银行一份内部报告估计,从现在起到2000年,东亚地区购  相似文献   

10.
十个亚洲经济体,包括中国、日本以及四个最新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就是东亚的四个经济体,还有其他的东盟国家,他们的外汇储备合起来已经达到了2.6万亿(整理者注:这是2006年3月末数字).在过去的几个月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外汇储备的增加量不像过去那么明显,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这样一个数字看到,中国和日本在外汇储备中占了66%,而那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占了28%,其他的东盟国家占了差不多7%.  相似文献   

11.
一南朝鲜、台湾、香港三个东亚新兴工业化地区以及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和菲律宾五个东盟国家,尽管各自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但都具有共同的外向型经济特征。在一、二十年的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它们的对外贸易也随之迅速扩大。到1984年,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自六十年代中期以来,东盟国家(不包括文莱)的经济发展曾经出现过三次分化:第一次,新加坡和台湾、南朝鲜、香港一起于七十年代下半期进入了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NIC,Newly Industrialiging Countries)的行列,和其他四个东盟农业国家出现了第一次的经济分化.第二次,在八十年代上半期,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全面经济衰退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东亚、东南亚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与地区)的面向出口经济受到了抑制,而马来西亚、泰国由于得到农业部门的支持而取得了比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较好的经济发展成  相似文献   

13.
一、和林格尔县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在贫困地区高效政府对经济发展有着更为重要,且不可代替的主导作用 当代市场经济国家没有一个政府不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但不同的条件下,政府的影响程度和力度是不一样的.大体上分为政府影响经济发展较小、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和积极影响三种类型.第一种如英美等老牌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最少,市场经济比较自由放任,主张政府应尽可能少地干预个人选择的经济;第二种如德国、日本,政府对经济干预和影响的程度大于英美国家,但少于东亚新兴工业国家;第三种如东亚新兴工业国家--亚洲四小龙,则政府对经济干预和调控很强,经济学家把东亚一些国家的市场经济叫作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4.
太平洋经济的崛起是当前世界经济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它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趋势加强了,对于发展相对迟缓的国家和地区来说,无疑是一场严峻的挑战。拉丁美洲虽不是太平洋经济的主体,但其太平洋沿岸地区也是太平洋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战后拉美曾是经济发展很快的地区,然而80年代上半期以来,拉美与西太平洋国家呈现了不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金融合作成为各国谋求经济发展,共同应对危机的必然选择。本文首先对国际金融合作的理论进行了论述,然后分别对欧洲、东亚、拉美和中亚等地区的金融合作实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正> 墨西哥是第三世界和拉美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被列入新兴工业化国家(NICS)的行列。引人注目的是,墨西哥对外贸易从1982年起由过去长期持续逆差转为连年顺差。出口量从占世界第35位上升到第20位。1989年出口增长率高达17.5%,超过世界平均增长率7.5%的一倍多。出现这种态势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重要因素之一是该国坚持实行开放型的对外贸易。其政策主要有下述七项。  相似文献   

17.
一、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发展战略优于拉丁之说近年来在探讨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道路中,一般人都把亚洲“四小”归结为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而把拉丁美洲的三个大国即阿根廷、巴西和墨西哥归结为内向型经济发展道路。其理由是走内向型发展道路的是一些幅员较大和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它们的工业化从进口替代开始;而走外向型发展道路的是一些比较小、资源贫乏的国家,它们依赖世界市场,以出口带动经济发展,实现工业化的。大多数又认为外向型经济的实绩几乎在所有方面都明显地比内向型经济优越,世界银行《1987年世界经济发展报告》就是这么阐述的。从亚洲“四小”和拉丁美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历史来说,它们具有许多本身的特点和地缘政治特点。大家都知道,任何国家实现工业化都必需解决资本的原始积累,新独立民族国  相似文献   

18.
<正> 一、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存在的问题1、亚洲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的不利前提条件。亚洲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经济规模相差悬殊,例如,日本的GDP高居亚洲各国之首,达东盟15国GDP之和的5倍多;其次,经济发展速度严重失衡,东  相似文献   

19.
在太平洋地区,东亚和拉美同样引人注目。不同的是东亚代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成功的典范,而拉美则成为第三世界国家问题的象征性代表。前者经济繁荣,后者经济滞胀并伴随有严重的债务危机,如此鲜明的对照令人难以相信,因为仅仅在二十五年以前拉美在经济繁荣和财富方面可与大多数东亚国家相匹敌,而当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特别是东亚国家取  相似文献   

20.
美国在新兴工业国家金融危机中的得与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年代中期以来,拉美、东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国家先后发生了金融危机,这些国家原本增长强劲的经济在危机的打击下都相继陷人严重衰退。与此同时,美国经济连续8年多以年均3%的速度稳步增长,并且伴随这种持续经济增长的是低通胀率、低失业率和财政赤字转向财政盈余,因之赢得了"新经济"时代到来的美誉。人们在分析新兴工业化国家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时,都毫无例外地要谈到这些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和冲击。我认为美国既是新兴工业国家金融危机的受冲击者,也是受益者,新兴工业国家金融危机给美国带来的好处多于害处,这也是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