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经济一体化给经济带来了活力,而其负面影响也日益显现,去年7月以泰币贬值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席卷东南亚,并波及亚洲一些国家,最终引发震荡全球的金融危机。这场危机不仅使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遭受沉重打击,而且使世界经济受挫。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我们在坚持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同时,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增强风险意识,构筑起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2.
《特区经济》2004,(3):59-59
东亚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新的趋势正在形成,这就是中日的双引擎作用。长期以来,日本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对东亚的经济发展举足轻重。日本从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经济持续不景气,亚洲金融危机又使之雪上加霜。现在这一情况开始出现转折。  相似文献   

3.
亚洲货币合作的现实难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区域货币一体化已成为一种新的潮流。在欧洲,欧元的启动向人们展示了货币一体化的美好前景;在美洲,“美元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区域性货币合作的加强,势必对亚洲经济的发展形成强烈挑战,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暴露出了亚洲地区在应对危机时缺乏内部的协调与合作机制。而且亚洲国家在接受来自  相似文献   

4.
世界银行前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指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拉动了全球的经济增长,尤其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这次圜际金融危机过程中,中国确实成为帮助世界走出危机、恢复成长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5.
经济全球化与“韩国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全球化指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融合,它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客观现实,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最根本的保证。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是当前世界经济的空前浩劫,曾以“汉江奇迹”举满全球的韩国在危机中损失了一半以上的国民财富,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背景下分析“韩模式”的得失,有助于我们探索韩国经济发展的成功之道,找出其突陷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并指明其未来出路。  相似文献   

6.
戴青  赵波  黄登仕 《特区经济》2004,(11):202-203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暴露出亚洲各国之间缺乏适应经济全球化及应付国际金融危机所需要的金融体系的弱点,亚洲各国逐步认识到加强金融合作的重要性。因此,分析借鉴欧洲货币一体化的丰硕成果,研究亚洲区域货币一体化的可行性和实施步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至今已有两年多的时间,其破坏力之大、传染范围之广令全球经济蒙受损失,那么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是怎样从一国传向另一国,传导机制有哪些,本文试图通过对比亚洲金融危机与美国金融危机的传导过程,分析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以及我们从历次危机中得到的启示,进而探讨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传染应采取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8.
东南亚金融危机自1997年7月在泰国首先爆发,迅速向该地区其它国家扩散,并引发了亚洲和世界股市的急剧动荡。危机几乎扩散到亚洲主要经济开放国家,成为本世纪30年代以后影响最为广泛的经济危机。本文将从危机性质的演变入手,分析危机对发生国经济的影响和未来走势。一、东南亚危机的性质演变从性质上看,东南亚金融危机经历  相似文献   

9.
历时一年有余的亚洲金融危机,不仅在亚洲恢复缓慢,还在南美等世界其他地区继续蔓延,阻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这种危机能持续多久?如何才能制止和预防这种危机的发生,以维持经济的持续发展,成为世纪之交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经济学家、金融学家在寻找发生这场危机的根...  相似文献   

10.
亚宁 《东北之窗》2010,(14):36-38
10多年前的世纪之交,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亚洲经济遭遇了严峻挑战。那个时候欧洲人的指责之声、欣喜之声同时表露了出来。他们指责亚洲一些国家不开放不健全的市场机制,以及应对危机的错误政策;他们也暗自偷笑,21世纪欧洲人领跑世界的机会来了。10年后我们发现,相似的问题甚至是更为严重的问题又出现了,不同的是,这回轮到欧洲人想办法了。  相似文献   

11.
1998年是很不平凡的一年。年初一起步就面临严峻的形势和挑战,遇到了很复杂的情况和前所未有的困难。一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严重。由于我省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70%在亚洲,所以这次危机对我省经济影响的程度之烈、范围之广,远远大于其它各省,外贸出口由去...  相似文献   

12.
亚洲债券市场与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0年前,亚洲爆发了举世瞩目的金融危机,这场危机不仅给蓬勃发展的亚洲经济以沉重打击,而且波及到世界其他地区,被称为"全球化的第一场金融危机".在区域多边框架下,构建包括亚洲债券市场在内的亚洲金融市场,是防范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随着中国经济在亚洲和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积极参与亚洲债券市场的建设,既为中国实现和平崛起提供了良好的金融和经济环境,也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体现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3.
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国际金融安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欧洲货币体系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到最近的亚洲金融危机和巴西金融危机,这些不断发生的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不稳定因素。综观这些金融危机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共同的东西:一个国家将本国货币与某种强势货币挂钩→本国货币币值高估→政府...  相似文献   

14.
2007年夏天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已于2008年9月从纽约华尔街演变成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并扩散至实体经济,不仅席卷了美国,而且迅速席卷全球。这次金融危机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冲击强度之大,为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所罕见。在危机冲击下,发达国家经济体身陷衰退,世界经济举步维艰,国际金融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上海经济》2012,(12):12-13
世界银行前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指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拉动了全球的经济增长,尤其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这次圜际金融危机过程中,中国确实成为帮助世界走出危机、恢复成长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6.
陈晔 《亚太经济》1998,(4):17-19
1997年7月起蔓延于亚洲东南亚地区的金融危机,在新的一年不但没有平息下来,反而在经历了短暂的平静之后,再次进入了新一轮的大幅下跌的轨道。危机的性质亦从货币贬值发展到了银行挤兑、金融机构倒闭等深层的金融经济危机。这场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发展笼上了一层阴影,对美国经济也产生了相当的影响。美国出口下降,物价调低,势必导致美国经济在短期内偏离原先估计的趋势。本次亚洲金融危机究竟会对美国的经济在短期内产生哪些影响?美国经济在经历了1997年全年增长3.7%的强劲势头之后,是否将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而进入了一个相…  相似文献   

17.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贸易传染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主要发生了三次带有传染性的金融危机,即欧洲货币体系危机,墨西哥比索危机,以及97年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这三次危机不仅对经济和金融的影响大、持续时间长,而且带有波及整个区域甚至全球其他国家的特征。为此,许多学者提出了“传染效应”的概念,对传染效应提出各自的定义.分析危机传染的渠道并提出增强抵抗传染能力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目的不在于研究危机发生的机制,而重在研究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传染渠道。本文首先用大量事实证明亚洲国家间存在着紧密的贸易联系,从理论上说明贸易渠道传染的竞争效应、收入效应和双边贸易效应,然后以受危机波及国家的大量宏观数据,通过回归分析,证明贸易渠道在亚洲金融危机的传染中是最显著的。本文也基于这一实证研究,指出了其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8.
全毅 《亚太经济》1998,(6):24-27
去年7月以来,亚洲一些国家爆发的金融危机来势之猛,波及面之广,持续时间之长,比预料的要严重。因此,有关这次金融危机的病因及性质引起世人的深入思考。起初人们还认为只是一场国际游资掀起的金融风波而已,随后就有学者提出是一场综合性金融危机,甚至认为是东亚发展模式的危机。那么,东亚金融危机的病因究竟如何?是东亚独有?还是市场经济的普遍特征?这场危机究竟给我们什么启示?笔者拟就对上述问题作一探讨。一、亚洲金融危机的成因与性质关于这场亚洲金融危机的起因,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将之完全归咎于索罗斯们的疯狂炒作,…  相似文献   

19.
进入2008年9月之后,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终于爆发成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这场危机发展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恐慌程度之深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救市行动。不管这场危机最后如何演变,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必将出现重大变化。正确认识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性质、发展态势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对于我国应对当前的挑战以及在塑造未来世界经济新秩序的过程中占得先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世界经济正面临着半个世纪以来最大的金融挑战,经济险象环生,世界已进入金融具有极强影响力与风险性的时期。正确认识全球性危机,增强危机意识,化解危机对我国的影响,防范可能产生的风险,对经济转型中的我国应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这场危机的特点主要有四点: 一是全球性。危机并非仅仅发生在个别国家,而是影响到整个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幸免于难。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一直采取观望态度的美国,在今年8月俄罗斯因金融危机和政治危机,牵动了全球股市和汇市后,才引起了警觉和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