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入新时代,消费需求已成为我省转方式、调结构、拉动经济增长的'千里马',是国民经济实现'美好转变'的重要标志。在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对经济作用日益增强的关键时期,抓住新时代发展机遇,探寻扩大消费需求的有效途径,推动经济增长加快向消费为主导模式转变,是新时代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当前,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己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  相似文献   

3.
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障碍因素。必须千方百计扩大消费需求,充分发挥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作用,形成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格局,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4.
李静 《改革与战略》2012,28(4):116-119
近年来,山西省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但消费需求不足成为目前阻碍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通过对城乡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回归分析,得出居民消费比投资更能拉动经济的增长,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尤其是拓展农村居民的消费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分析,得出消费需求结构决定了经济增长的结构,只有合理的居民消费需求结构才能成为经济水平增长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扩大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扩大内需包括扩大投资需求和扩大消费需求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从投资与消费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特点来看,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拉动作用十分明显,但是,从社会再生产看,只有消费需求才是经济增长真正和持久的拉动力量。投资需求在一定意义上是消费需求的派生需求,投资需求自身不可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持久拉动力量。不仅如此,在消费需求没有回升迹象的情况下,投资需求的大幅回升只能反映出行政力量的推动。  相似文献   

6.
高玲 《魅力中国》2010,(6):35-35
消费是影响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经济行为。扩大消费需求对于拉动一国经济增长具有根本性的作用。同时对一国消费需求的研究也有利于营销者研究消费者行为。最终促进营销者和消费者的双赢。  相似文献   

7.
“十五”时期,在国家实行以扩大内需为主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持续作用下,我省消费品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市场运行的稳定性增强,城乡居民购买力不断提升,消费结构升级加快,销售热点纷呈,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到2005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65亿元,比“九五”末年增长61.6%,年递增10.1%,成为拉动全省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的支撑力量。  相似文献   

8.
扩大内需,分扩大投资需求和扩大消费需求两个方面。从单纯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看,投资需求的扩大对经济增长具有比较强的短期拉动作用。但是站在社会再生产的角度看,经济增长的真正和持久的拉动力却是扩大消费需求。在短期之内,投资需求的增加可以阻止增长率下滑,刺激经济的回升。但是在扩大投资需求将经济启动起来之后,其正常运行一定要有消费需求增长的配合。否则,这种启动不能够成为真正的市场启动,从而投资的增长和经济的增长都不会持久。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投资需求可以说是消费需求的派生需求,消费需求的扩大才是启动经济的…  相似文献   

9.
六大原因支持消费持续增长: 一、扩大消费的政策基本面不会发生变化去年和今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为了预防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也为了减少外贸摩擦,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控制投资过快增长,抑制贸易顺差大幅增长的政策措施,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的增长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但是。对于消费需求始终采取鼓励、扩大、支持的政策导向,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宏观调控的主基调。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信贷消费作为一种新的消费方式,从无到有,由小到大,逐渐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不仅影响着居民消费行为和生活质量,而且成为方便群众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为此,深入研究信贷消费的发展特点、深入分析其制约问题、提出相关对策措施,已经成为商银结合、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的紧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1.
<正>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农村消费市场作为我国扩大消费的主要市场,农民消费情况也直接影响着我国总体消费,而家电下乡政策正是调动农民购买家电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2.
消费需求增长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首位因素,“九五”后期,三门峡市消费需求增长乏力,通货紧缩迹象日趋明显,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成为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三门峡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拟通过对三门峡市居民“九五”期间消费状况的调查,分析预测“十五”时期居民消费的发展趋势,提出扩大消费需求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最近几年,国内需求不足一直困扰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日前中央发布的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全球范围内,俄罗斯、印度这几年的经济之所以快速增长,不断扩大的国内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信贷消费在帮韩国很快走出金融危机的同时,也为此后的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各国在刺激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方面,有哪些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4.
一国的总需求是由投资、消费和出口需求构成。因此,从总需求的角度说,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不过从现代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看,这“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并不均等。其中,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最大,而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则决之。资料显示,我国1997年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5%。25%、20%,而消费总量中,国民消费占80%左右。由此可见,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启动消费需求。当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增长造成巨大压力时,扩大国内需求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能否确保国民经济…  相似文献   

15.
吕娜 《北方经济》2010,(11):48-49
一、引言 在世界性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经济运行困难还没有根本好转,扩大国内需求成为确保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现实有效选择.强化国内需求对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拉动作用,不仅具有现实迫切性,而且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过程中各种现实矛盾的关键,也是深化改革、促进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扩大西部农村地区的内需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6.
朱镕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保持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双拉动,首先要努力扩大消费需求,这比增加投资需求更重要。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商品市场供大于求就成为了我国市场经济常态。在这种经济环境中,要始终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还有许多矛盾需要解决,其中消费政策的调整已经成为新时期的一项重大战略课题。一、建立以人为本的消费政策体系是解决当前有效需求不足的必然选择近年来,为缓解市场供需矛盾,保持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中央政府把启动消费扩大内需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之一,先后实行…  相似文献   

17.
内需是推动发展的基本立足点。8月18日,李克强副总理在天津考察期间强调了中央经济工作的新思路。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中国除了出口行业之外的领域也感受到了沉重的压力。今年上半年,GDP增速回落,CPI却居高不下;财政税收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幅差距不断拉大;消费者信心指数持续下滑。众所周知,消费需求在以扩大国内需求来拉动宏观经济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提高消费需求对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扩大消费需求需要通过增加国民收入为手段来保障。可是目前PPI高企,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强行提高工资可能会成为压断企业竞争力的最后一根稻草。那如何增加国民收入?这将是我们新时期面对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8.
黄小葵 《北方经济》2006,(15):63-64
作为经济运行的主要动力,消费对拉动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消费水平不高、需求不旺,成为制约自治区经济增长的瓶颈.进一步刺激农牧民的消费需求,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内蒙古自治区有半数以上的人口以农牧业为生,要全面扩大消费需求,就必须重视开拓农村市场.  相似文献   

19.
作为经济运行的主要动力,消费对拉动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消费水平不高、需求不旺,成为制约自治区经济增长的瓶颈。进一步刺激农牧民的消费需求,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内蒙古自治区有半数以上的人口以农牧业为生,要全面扩大消费需求,就必须重视开拓农村市场。  相似文献   

20.
从一般意义上说,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大因素,扩大内需也就是要扩大消费和投资需求。统计资料表明, 1978- 1997年的 20年间,消费按照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年均占到 60%以上,成为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因此,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就必须把启动消费需求放在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本文就利率调整与刺激消费需求问题作一些理论和实证上的分析与讨论。 对储蓄利率弹性的争论 储蓄是经济行为主体为未来创造收入而留出部分产出的过程。一般而言,居民个人、企业和政府都有可能成为储蓄行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