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是一个油气资源大国,油气资源对于我国来说是重要的战略性资源。自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石油就已经占到了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40%以上,是发展现代工业及经济的主要能源。而现如今,油气资源更已成为了制约世界政治和经济的重要因素及引发战争的根源之一。因此,我国一项十分重视油气资源的勘查开发,先后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和法规来开展这项工作。本文主要针对中国油气资源勘查开发的重点和方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今年,针对财政公益性资金和社会商业性资金有机衔接、勘查与开发紧密结合以及地质找矿、地勘单位改革和矿业权市场建设协调配合等影响地质找矿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国土资源部将加强专题调研,促进建立地质勘查工作新机制。昨天,记者从国土资源部获悉,近日国土资源部地勘司负责人表示,将加强地质勘查管理,促进地质找矿重大突破,不断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3.
能源紧缺,油价高涨,非常规油气资源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各国关注。11月12日至15日,全球主要产油国的政府代表、世界石油巨商600多人云集北京,出席主题为“重油——全球能源的未来?”的首届世界重油大会,共同探讨从这一曾经被忽视的能源资源中,重新发现和找回重油的利用价值。[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日前,全国地质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出席会议并讲话。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发展战略也从传统的注重结果转变为注重整体效率和质量。面对国家日益增长的资源需求,需要进一步提高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的效率,然而由于制度、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问题,矿产资源行业发展得并不景气,甚至出现破坏环境、违背规定的问题,针对上述现象,需要深度了解矿产资源勘查行业的发展情况,加强内部管理,优化相关问题,为地质企业的发展提供制度支持。  相似文献   

6.
非常规油气资源:后石油时代战略性补充能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新 《中国石化》2009,(10):32-34
非常规油气资源是指不能用常规的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勘探开发的另一类资源,其埋藏、储存状态与常规油气资源有较大的差别,开发难度大,费用高。非常规石油资源主要是油页岩、重油和油砂矿等;非常规天然气资源主要是煤层气、页岩气、致密砂岩气、生物气、甲烷水合物等。这是新型的技术密集型的能源产业,在我国刚刚起步,面临着诸多的经济上和技术上的困难。  相似文献   

7.
世界能源消费的增长(除前苏联以外)在经济增长的带动下,已经稳定在略低于3%的水平。各种燃料的消费增长率亦趋于稳定。在化石燃料中,天然气的消费量增长最快,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与煤炭竞争,所占比例逐渐上升。以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各地区的能源消费也稳定增长。除非经济增长出现偏差或者在能源价格、技术和政策方面发生大的变化,否则,以上趋势都将持续下去。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储量数据均表明,在可预见的未来,这几种资源不可能出现潜在的短缺。对能源资源的分析表明,目前探明的资源完全可以满足需求,并且近几年的资料证明,资源的发现量大于消费量,关键问题与其说是资源,倒不如说是成本和投资问题。  相似文献   

8.
根据近几年的经验和现今评价标准的发展趋势以及对未来油气资源的预测.提出了3项对油气资源进行地质一经济评价的基本原则:一是时石油天然气普遍需求原则.其中包含了合理开发油气藏的原则;二是充分利用油气资源的原则,这一原则已被法律所固定.它决定着长期的经济效益,合理有效地利用油气资源关系到合理使用基本生产基金、劳动力和材料;三是油气田开发的利润原则,根据复杂的国内外市场务件,确定油气田合理的开发方向,以获取最大的利润。执行上述基奉原则,可以确保石油工业长期稳定的发展以及俄罗斯在全球范围内的长期地缘利益和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9.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的矿产资源政策》白皮书指出,中国将进一步鼓励外商来华投资,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参与矿产资源领域的国际合作,推进国内外资源、资本、信息、技术与市场的交流。  相似文献   

10.
世界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的利用与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已成为改善能源结构的有效措施之一,尤其是煤层气开发潜力巨大,成为弥补天然气供应不足的主要来源。美国、加拿大、印度等国对煤层气的开采利用已加快步伐,我国是世界产煤大国,煤层气资源极其丰富,重视煤层气开发,不仅可以大大减少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减少煤矿瓦斯排放对大气臭氧层的污染破坏,更能有力弥补我国清洁能源的不足。[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开展土地资源调查评价费用标准研究,制定全国统一定额模式,计价方法及相关的参数十分必要。本文论述了国内外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发展研究现状,对制定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定额的原则、内容及方法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2.
东北地区能源资源的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现状分析东北地区能源资源比较丰富。1987年全区探明的石油储量为58.9亿吨,居全国首位。探明的煤炭储量642亿吨,占全国的8.7%,还有预测储量900亿吨,是我国东部蕴藏煤炭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建国后,由于国家对东北的石油、煤炭资源开发较早,同时进行了电力建设,并随着能源开发和大规模经济建设,建成了以大庆油田和辽宁7大炼油厂为主的石油开采和加工基地。1987年大庆、辽河、吉林油田年产原油6987万吨,占全国原油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年产天然气36亿立方米,占全国天然气总产量的28%。1987年…  相似文献   

13.
海域油气资源——中国未来能源的接力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堡油田的发现。无疑为中国的石油供应打了一剂“强心针”,同时,也将人们的注意力聚焦至海洋油气资源。截至2006年。我国已有51个海上油气田,100个固定平台,当年海洋原油产量突破3000万吨,天然气62亿立方米.随着海上油气勘探成果的不断丰富和钻探技术的不断提高,预计到2015年,海洋原油产量将稳定在5000万吨左右。占全国的26%,海洋天然气将达到250亿立方米,占全国的25%。  相似文献   

14.
对油气远景带在纵向上不相互重叠的地区,可采用项目经济学方法来估算待发现油气资源的全周期的供应价格。在这种分析方法中可包括勘探风险。其做法是利用一种简单的含有两种结果的决策树模型,其中包括干井和报废井的成本。这种简单的决策树模型也可以扩展,使其包括多个目的层或勘探发现。但是,若扩展这一模型,就需补充钻井统计和资源评价数据。本文介绍的这种方法可用于多层重叠油气资源的评价,即使多产层上部层段的资料很少或没有,也可以使用这种方法。用这种方法作出的资源供应价格曲线包含了勘探风险。若采用这种方法对一个远景带进行评价,则远景带内各个目的层的勘探成本均统归在该远景带下,而不是分摊给各个目的层或勘探发现。对于待发现油气藏,可以假定承担全部勘探成本(对全周期勘探发现而言),也可假定不承担任何勘探成本(对半周期勘探发现而言)。若远景带有多个重叠产层,可以用全周期和半周期供应价格的加权平均值来估算待发现油气资源的供应价格。  相似文献   

15.
(2011年11月)3日中国国土资源部在京发布首部《中国矿产资源报告》。报告显示,"十一五"期间,中国主要矿产勘查取得重要进展,发现或评价7个亿吨级油田,10个千亿立方米级气田,3个百亿吨级煤田,储量明显增长。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表明,中国石油地质探明率为26%,勘探处于中期阶段;天然气探明率为15%,勘探处于早期阶段,待查明矿产资源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在取得长足进步和发展屣的同时,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问题也十分突出,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普遍存在。目前,一些高耗能化工产品投资大幅度升温,又带来新的盲目建设和资源浪费。经济的高速增长加大了对油气资源的需求和消耗强度,而原油资源不足又是制约整介石化工业发展的最大瓶颈。这些情况已经引起管理层和业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17.
中国国家资源环境安全的基础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雷 《国际石油经济》2002,10(5):15-19,51
中国的资源环境基础主要体现为总量可观、结构不尽如人意、人均拥有量不足和基础损耗高这4个特征。对世界人口超过1亿以上国家的抽样分析表明,目前中国的资源环境安全状态仅略优于日本,处在10个人口大国的倒数第二的位置上。更为严重的是,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现已十分脆弱的国家资源环境安全基础产生着巨大的压力。若在此问题上出现认识和政策上的失误,便会产生巨大的负面效应,严重影响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为此,建议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首要任务定位在确保国家资源环境安全的稳定性上。考虑到实际需求,中国未来国家资源环境安全战略的政策调整模式可以考虑为:国家资源环境安全的稳定性=严格人口控制×(推进资源深度化加工+加大科技投入+扩展资源国际化+改善环境基础+强化全民教育)。  相似文献   

18.
19.
张一驰 《国际石油经济》2011,19(8):19-20,26
当前,世界正在经历一场深刻而复杂的变革。就能源市场而言,全球能源消费中心和经济实力正从西方国家向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国家转移,中国的石油公司正逐渐崛起并在全球能源舞台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这一背景下,德勤全球石油天然气行业组和德勤中国能源与资源行业组在北京联合举办了首届亚太自然资源行业论坛及媒体见面会。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