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经济学研究目前出现在抛弃“苏联范式”的同时,照搬西方“主流经济学范式”的倾向。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假设条件与我国经济实际存在重大差异,实践也没有证明其是最好的研究范式、对研究我国的经济现象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不能照搬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范式”。应该有经济学研究的“中国范式”并剖析经济学研究的“中国范式”构建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贾康 《经济月刊》2013,(9):20-20
中国经济在经受不期而至的世界金融危机冲击之后,也走到了一个自身“潜在增长率”下台阶而“矛盾凸显”对“黄金发展”瓶颈制约日趋严峻的新阶段。寻求经济增长的可持续,需要对已有的经济学成果有“破”有“立”。首先说“破”。在世界金融危机和中国改革开放的现实生活经验层面考察,对经济学理论迄今已取得的基本成果亟需反思。一是主流经济学认知框架的不对称性。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可说存在着一种共同失误——虽然他们各自强调不同角度,都有很大贡献,但是共同的失误确又不容回避——他们都在理论框架里假设了供给环境,然后主要强调的只是需求端、需求侧的深入分析和在这方面形成的政策主张,都存在着忽视供给端、供给侧的共同问题。  相似文献   

3.
"里根经济学"的兴起,有力地推动了西方金融革命,并使"货币热"席卷全球.与此同时,金融危机也波及整个世界。开展新金融革命,是消除世界金融危机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4.
经济学应当完成从“革命”到“建设”的转轨──试论中国经济学必须改造劳动价值论胡义成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出发点是劳动价值论,由此,有相当多的论者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出发点也只能是劳动价值论。这显然不妥。“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研究的对...  相似文献   

5.
我国金融风险的产权与软预算约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风险或金融危机不能单从金融制度本身寻找解释途径,与传统经济学相比,制度经济学则为金融风险的解释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针对近一个多世纪以来越来越频繁发生的经济和金融危机,当代西方各国政府和学者越来越多的转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特别是其金融危机理论来寻找解决方法。由次贷危机引发的2008美国金融危机,再次证明马克思主义金融危机理论是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下普遍适用的理论。而其理论对于独立发生的货币金融危机的分析.正揭示了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所在:“金融过剩”、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近期的《经济学家茶座》上刊登了一些经济学者关于如何开展现代经济学教学的文章,如陈钊、陆铭等人的《学“问题导向“的经济学》(第31辑)、李俊慧的《巧讲微观经济学》(第32辑),这些文章对我启发很大。身为教书匠,我一直以让上过我课的学生“感觉经济学是一门很好玩的学问,了解经济学是一种思考和生活方式”为教学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8.
现代经济学真是一门有趣的学问,它是一把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给学生讲授现代经济学也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经济学是一门博大的学问,它的触角伸向了四面八方,俨然已形成了“经济学帝国”。经济学家们用经济学理论来解释生活,都让人觉得非常有趣。所以我时常试图用经济学理论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以期有所发现。  相似文献   

9.
董昀 《金融评论》2012,(1):1-12,123
大萧条爆发后,嘬终占据主流地位的是系统提出摆脱大萧条方案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20世纪70年代以后,凯恩斯主义因无法解释“滞胀”现象而日渐式微。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共同占据主流地位,它们都要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负责。危机爆发之后,“回到凯恩斯”的声音日渐高涨。但是凯恩斯主义宏观政策只能防止经济深度下滑,并不能带来经济长期繁荣,也不能帮助人们理解市场经济运行的本质特征。在后危机时代,我们需要“回到熊彼特”,以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为基本框架来理解经济周期和金融危机,从而找到走出危机的治本之道。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与当前的金融危机从正反两方面使“中国模式”和“美国模式”问题再次受到国内外舆论界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本文详尽考察了两种模式研究的背景、异同及其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明确提出中国模式,中国经济学的指导思想应该是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相似文献   

11.
“新经济”表现出的新现象、新特点是传统经济理论所无法解释的,有些甚至直接与其相悖。不能不说,新经济对传统经济学已存在着明显而实在的撞击。一、对“资源的稀缺性”假设的冲击  传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一些重要的假设之上的。假设是建立经济学大厦的基石。而“资源的稀缺性”是传统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前提之一,它是指与人类的需要的无限性相比,满足人类需要的物品是有限的,不足的。“经济学就是研究人们如何利用稀缺资源满足需求的社会科学”,是关于选择的科学。可以说,资源的稀缺性是传统经济学研究的起始点,是经济学…  相似文献   

12.
一、“低碳经济”对于我国的影响 “低碳经济”因其“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特征在国际上被认为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的实质是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对自然的疯狂掠夺而面临日益严峻的生存危机后,有识之士所作的有关于人类发展的深刻反思,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济革命。这场革命将对全人类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我国已不能置身其外。  相似文献   

13.
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经济学领域的最高荣誉,获奖领域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以及许多相对“小众”的经济学分支。经济学思想和分析方法被应用于越来越多的社会科学领域当中,被称为“经济学帝国主义”;其他学科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引入也促进了经济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经济学是经世致用之学,以解释、解决时代的重大问题为使命。回顾百年经济思想史可以发现,宏观经济学经历了三次思想分野:1929年“大萧条”是第一次分野,1970年代的“大滞胀”是第二次分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第三次分野。诺贝尔经济学奖缺乏对中国问题的应有关注,中国经济发展及学术规范进步或催生出属于中国的诺奖。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经济“混合物”现实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纯净物”思维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为了克服这一矛盾,西方主流经济学研究者借鉴自然科学中的实验研究方法,在研究中广泛采用自然实验并推动了所谓可信性革命。从表面上来看,这使西方主流经济学取得了堪称经济学革命的长足发展,但是从更深层次来看,这次经济学革命不但未能有效缓和理论与现实之间的脱节问题,反而使其背离得更加严重,存在着自然实验不自然、可信性革命不可信、可操作性陷阱和外部有效性难题等根本缺陷。本文将本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态度,尝试从经济“混合物”现实和西方主流经济学“纯净物”思维的矛盾出发,深入分析自然实验和可信性革命所存在的缺陷,希冀能够进一步多元化经济学研究方法,植根中国实践,提炼中国经验,创新中国话语,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5.
“经济人”假设与经济学的扩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于经济学自身的发展而言,“经济人”假定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揭示了人们总是在既定的约束条件下选择和追求最有利于主体自身的经济方案,并寻求利益极大化的深刻奥秘。“经济人”理论庸俗化的结果不仅提倡严重的极端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还导致经济自由主义的复活,引起人们对经济学发展前途的担忧。实际上,经济学的发展没有法定的界限,在经济学快速发展的今天,不能说经济学扩展了研究领域就是经济学帝国主义。经济学研究的细分和专业化,是经济学日益成熟的标志,我们用不着杞人忧天。  相似文献   

16.
利他主义经济学的追求   总被引:44,自引:1,他引:43  
一、文献回顾虽然主流经济学一直以“经济人”作为一个基本假说 ,但人类行为的利他主义问题并未消失在经济文献之中。利他主义经济行为的存在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且不说大量的非主流经济学家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即便是主流经济学家也不同程度地关注这一问题。但是 ,这种讨论并未纳入“边际革命”以来正式的经济分析之中。究其原因 ,是因为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 ,利他主义仅仅是经济生活中的次要现象 ,对它的忽略并不影响经济学得出普遍有效的结论 ,因为经济学毕竟抓住了经济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自利。这似乎已是他们的共识 (杨春学 ,1 …  相似文献   

17.
目前,经济学者关于经济学的科学性的观点主要有两类:一类认为经济学的科学性体现为经济学的数学化;另一类认为经济学是人文学科,数学化不仅不能使经济学成为科学,反而使其远离科学。本文在充分借鉴西方科学哲学的理论成果基础上,运用马克思的科学观对经济学的科学性进行了考察并得出结论:由于涉及“人”的因素,难以通过自然科学的方法实现经济学的“科学化”,但并不意味着经济学不能用数学工具分析问题,经济学的科学性体现在如何科学地刻画“人”的行为。  相似文献   

18.
好几次当一个新朋友得知我是学经济学专业时,往往显得十分有把握地对我说:“哦,学经济学的,那你生活得一定非常实在、精明。”每次听到这些话,总觉得有些不大对劲,感觉这些话里面含有言外之意。据我的理解,这些言外之意似乎就是学经济学的都是实用主义者,在这些实用主义者的生活词汇中,充满的是成本、收益,甚至“我的眼里只有你——金钱”,而找不到情趣、浪漫、享受,所以生活一定枯燥乏味,一句话,学经济学的缺乏生活艺术。这不仅仅是对学经济学的人的误解,更是对经济学的误解。如果只是一两个人这样误解也就罢了,问题是,不仅有这种误解的人很多,而且其中不乏拥有高级职称的知识分子。面对这样的现状,我感到有必要澄清事实、消除误解,故在此专门谈谈经济学视野中的生活艺术。  相似文献   

19.
韦森 《经济学》2007,6(3):945-968
基于对经济思想史上一些相关文献的理论回顾,本文认为,在中国经济与中国经济学理论互动演变的当下格局中,是对经济学的性质、意义、任务以及它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这样一些元经济学问题进行理论反思和讨论的时候了。第二小节的文献追溯发现,在经济学说史上,伴随着由“政治经济学”向“经济学”的转变,经济学家们对经济学的本质和任务的理解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三小节讨论了经济学能否成为一门价值中立的科学问题。研究发现,任何经济学派的理论观点都会潜含着某些价值判断和伦理原则在其中,经济学家作为一个“学术人”所面临的问题,首先是如何透过自己的文化信念和价值观,去发现人类社会中的某些“自然秩序”。第四小节讨论了经济学能否成为像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那样一种高度形式化的“精密科学”这一问题,并对目前主流经济学中流行的唯科学主义的研究偏向做了一些反思性的评论。本文最后所得出的结论是:为了中国的理论经济学在未来的健康成长,应该鼓励不同经济学流派和研究路径之间的竞争、对话和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论发展经济学的定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现代发展经济学(development economics)虽然已经有了40多年的历史,但对它的定义或者界定仍然众说纷云。具体地说,发展经济学面临的定义问题是:作为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发展经济学怎样才能与其它经济学科区别开来?显然,这个问题不解决,发展经济学就不能成为独立的经济学分支。40多年前,当发展经济学诞生的时候,凯恩斯革命的影响正处于巅峰:萨谬尔逊的“经济学”教科书征服了西方各大学的经济系;美国和英国通过了就业法案;经济周期经过凯恩斯主义的救治也似乎消失了。凯恩斯革命对战后第一代发展经济学家的重大影响,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