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利率市场化的研究中,如何选择基准利率是学者探讨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将从理论上分析以短期国债利率作为市场基准利率的可行性。并结合中国当前的国债市场特别是短期国债市场的发展情况。给出我们的结论:应加强短期国债市场的培育并提高短期国债利率生成机制和央行干预的市场化程度。最终实现以短期国债利率为市场基准利率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历程出发,通过对衡量国债规模的国债负担率、国债依存度、国债偿债率和居民应债力四大指标的分析,结合现实提出了合理控制国债规模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从原先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对政府职能转型提出了迫切要求.而在政府职能转型的背景下,中国国债市场财政筹资和金融调控两大功能,为政府宏观调控模式的改变及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深入地分析和探讨国债市场的功能效应,并基于内生交换经济学框架,从理论上分析了发展和完善国债市场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国债收益率曲线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国债上市品种的增加,国债的利率期限结构中短期和长期国债比重的合理化,国债持有者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以及与国债市场相适应的机构与制度安排的不断建立,我国的国债市场也逐渐趋于有效和完善。到目前为止,国债市场上所形成的国债收益率曲线是否具有反映经济发展趋势,为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的功能,已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5.
确定国债期限结构是政府国债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债期限已日益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债务结构控制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将从基本理论入手,提出设计合理的国债期限结构应考虑的因素,考察我国国债期限结构的现状、问题,进而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李玫 《资本市场》1997,(6):36-39
<正> 在1996年大手笔的市场化进程之后,1997年的中国国债发行与流通出现了截然相反的趋势—无论是在国债发行中,亦或是在国债流通中,甚或是在金融机构的资产运作管理之中,管理层都采用了与市场化相反的选择。在此政策取向之下,国债市场出现了交易品种减少,参与者范围缩小,成交量及价格波动萎缩的局面;1996年国债市场所展现出的活力在1997的上半年似乎已不复存在,中国国债市场微带一丝茫然在调整中找寻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严清  李晋明 《经济师》1993,(1):42-43
<正> 自1981年我国恢复发行国债(本文专指内债)以来,已累计发行各类国债约1300亿元人民币,扣除还本420亿元,尚有内债余额865亿元,国债市场已由幼儿期步入成长期,但仍然存在国债流通市场规模狭小,发育迟缓;国债期限结构单一;国债管理体制不顺;国债市场管理松驰,制度不完备;法制不健全;国债发行兑付工作组织不力;配套服务跟不上等问题。为了充分、合理、有效地用活用好国债这一筹资方式,更好地发挥其经济发展“助推器”的特殊功能和作用,进一步完善国债市场机制,特提出如下思考。  相似文献   

8.
回顾1993年的我国国债发行总量虽然只有300亿元,但发行却遇到了极大困难,以至于走上行政摊派的老路,被迫限期完成。1994年以后至今国债发行总量不仅一跃而上1,000亿元的高台,而且交易也摆脱了往年低迷不振的局面。笔者以为国债发行规模的扩大,主要是由于国债市场出现了五点新改进。即主体结构的调整、自营制度的建立、央行对二级市场的介入、发行与交易的无纸化和国债市场属性的明显增强。(一)主体结构的调整。以往国债流动性过弱的缺陷不完全由于发行与交易机制等市场结构不完善所导致,而主要地取决于国债的主体结构。在国债市场…  相似文献   

9.
<正> 中国国债市场2002年在积极财政政策的推动下,取得了富有建设性的发展,交易量和收益率均出现较大波动,且投资者进一步确立了对国债的投资理念。国债体制多项改革的实施,使国债市场在期限结构、市场制度和投资者构成等方面大幅改善。从市场规模、资金、流动性和收益性角度分析,2003年国债市场将继续保持供需两旺的格局。随着改革的推进和市场的逐渐成熟,国债将成为中国金融市场重要的投资工具之一。中国国债市场从1998年起迅速发展,5年共累计发债量超过2万亿元人民币。交易量持续增加显示国债市场日益受到投资者重视。投资者经历2002年国债市场价格大幅波动后,树立了更为清晰的国债投资理念。在各项政策措施的激励下,2003年的国债市场将孕育更大的发  相似文献   

10.
王湧 《现代财经》2006,26(12):70-74
日本的国债依存度连年上升,财政负担严重,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回顾国债市场历史发展,可从政策金融和商业金融两个方面观察出90年代以来国债保有结构出现的变化,预测出日本国债市场发展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11.
刘丹 《经济前沿》2003,(7):42-43
国债的流动性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的 作用,国债的流动性较高,能有效降低中央财政的国债筹资成本和风险,有利于金融机构进行资产负债管理,而且能为中央银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提供广泛的回旋余地。提高国债的流动性,既可以增加对国债的有效需求,有利于新债发行,又有利于缩小国债利率与银行存款利率的差距,使国债利率成为基准利率。因此,各国国债管理当局都对提高国债市场流动性予以高度重视。 目前,我国国债的流通性不高,国债流通市场起步也较晚,市场发育度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国债的期限、品种、结构比较单一,主要是3至5年的中期国债,长期品种少,短期国债也只是少量发行过。短期国债的流动性最强,是发达国家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主体;它的缺乏使国债市场的流动性先天不足。 国债不能在不同市场间自由转移,  相似文献   

12.
国债市场是货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达国家其金融功能已超越财政功能。我国国债市场由于流动性水平较低,难以执行宏观金融调控功能。为此,应当合理规划我国国债市场,并以提高其流动性水平为目标,拓展我国国债的金融功能。  相似文献   

13.
具有相同信用等级和剩余期限的债券,在不同市场上的收益率差别可视为流动性溢价,它是给予投资者承担额外流动性风险的补偿。基于这个理论,本文认为交易所国债市场和银行间国债市场的收益曲线之差,可以表示两个市场的流动性差别。本文用Nelson-Siegel模型拟合上海交易所国债市场和银行间国债市场的收益曲线,从利差期限结构实证研究不同期限的国债在两个市场上的流动性差别。并且,本文实证研究固定收益平台上线,股市变动和货币政策调整对市场相对流动性的影响。最终得出结论,固定收益平台的上线可以解释交易所相对于银行间市场在短期和长期债券上流动性升高的现象,同时,紧缩的货币政策也对长期的利差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从理论上分析,当经济低于潜在增长率水平时,才存在增发国债的必要性;从可操作层面分析,国债发行的最优规模应该等于满足各种投资需求并扣除了"消费基金"之后的银行储蓄余额.我国急剧增长的国债发行量已经超出了最优规模.持续多年的积极财政政策由于未能及时作出调整,政策效果已经不明显,反而加剧了我国经济的波动,造成国民经济出现过热趋势.所以,必须对财政政策作出调整,合理控制国债发行规模.  相似文献   

15.
从理论上来说,国债期限与国债利率是密切相关的.但是,由于流动性偏好理论的假设前提(有效市场假设)与现实不符,致使"国债期限越短,利息成本越低"的观点在实践中不一定成立.研究表明,只有政府在预测未来债券利率走势方面拥有比市场更为充分完整的信息时,政府才能够通过期限选择降低债务成本.我国目前的情况符合这一要求,因而通过期限管理降低债务成本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国债市场流动性状况,引入货币政策持续期概念,设置综合度量国债流动性度量指标,建立刻画各次货币政策调整期内不同国债品种流动性模型.运用统计分析,研究我国国债市场的不同国债流动性状况.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对国债流动性的冲击是比较平稳的,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我国国债市场的货币政策效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一、中国现代债券市场的发展现 代意义上的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应该是从 1988年国债流通转让试点开始的。尽管此前也有债券发行 ,但由于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并不具有与国际惯例相符合的特征 ,所以还不能称其为现代意义上的债券市场。从 1988年 4月开始 ,为了解决长期以来因国债变现难而导致的民间黑市国债非法流通变现的严重问题 ,国家决定在全国 61个城市先后进行国债流通转让试点。此试点工作的开展 ,标志着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债券市场开始起步。经过这十多年政府和民间的共同努力 ,我国的债券市场无论从结构、规模 ,还是从品种、发行交易方式上都较从前有显著进步。体现在 :(1)从国债流通市场来看 ,我国的国债流通市场已经从最初的 61个试点城市拓展到目前的全国各大中小城市 ,基本形成了密集的办理国债流通转让的业务网络。 (2 )从市场结构来看 ,当前我国的债券市场呈现出独有的结构特征。债券市场被分为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所债券市场和柜台市场。这三个子市场各有侧重 ,在交易主体、托管方式、定价方式和资金清算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例如 ,银行间债券市场实行“自主报价、格式化询价、确认成交”的场外交易模式 ,类似于债券的...  相似文献   

18.
我国从1981年开始发行国债,经过二十多年的摸索,国债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现行的国债发行和流通制度仍存在欠缺,尤其是如何使国债发挥财政政策作用的同时,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即公开市场操作亦有所贡献,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国债的持有者的结构、国债的发行规模管理和国债市场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十·五"期间中国国债供给、国债需求的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在借鉴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结构和国债认购主体结构的基础上,从我国“十五”期间即2001-2005年政治、经济、军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及未来我国国债认购主体结构的变化出发,分析和预测了2001-2005年我国国债供给的增长空间约为42500亿元、我国国债需求的增长空间约为50000亿元。2001-2005年我国国债的供需基本平衡。  相似文献   

20.
李玫 《资本市场》1997,(8):41-41
<正> 1997年上半年的国债市场在股指节节走高,债市发行政策好变化以及整个市场组织格局发生重要转变的大背景下展开,由此在我国的国债发展历程中留下有其独特印记的一笔。市场组织结构发生调整也许是这段时间来中国国债市场发生的最为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首先表现在托管清算领域由分散走向集中统一;6月份,国债市场的交易体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为隔断银行资金通过国债市场进入股市的途径,各商业银行自6月6日起全面退出沪深证券交易所和各地证券交易中心的国债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