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新渔村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化解思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在阐述新渔村建设内涵的基础上,从渔业发展、渔民生活、乡风文明建设、渔村村容建设、渔村民主与法制建设等五个方面指出了新渔村建设面临的问题.最后,从政策保障、体制保障、法制保障、组织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新渔村建设的保障措施;从大力促进渔村生产发展、加强渔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提高渔民素质、发挥渔民主体性作用等方面提出了新渔村建设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2.
国内海洋渔村建设研究文献综述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渔村建设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加快农渔村旅游发展的"助推器"。本文把海洋渔村作为研究重点,从近10年来国内海洋渔村建设研究主流方向入手,辅以国外成功案例对海洋渔村建设、模式和渔业经济产业结构进行了归纳综述,并对海洋渔村建设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评述,提出了海洋渔业和渔村建设的相关建议:(1)优先保护海岸和近海资源与生态环境;(2)创新农渔产业转型与升级;(3)规划先行与科学管理。结合目前研究新方向提出了美丽渔村建设体系框架,即从美丽渔村社区建设、产业结构、休闲渔业和基本原理研究视角出发,将渔村社区建设和产业结构有机整合,旨要在环境生态保护的前提下促进二者的绿色经济发展,并对未来海洋渔村建设研究进行了展望:(1)渔村建设概念亟需统一,研究体系亟需明确;(2)渔村建设与相关产业融合(协同发展)问题仍将是研究热点;(3)渔村建设需不断加强国际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3.
渔村社区是统筹城乡发展,改善渔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渔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措施;也是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渔村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还是深化渔民自治、完善渔村社区管理服务功能的重要载体。因此,渔村社区建设的必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渔村社区建设却面临渔村产业结果不合理、渔村基础设施薄弱等经济问题,面临着劳动力剩余、增收困难、权益保障等渔民问题和认识不到位、管理体制不顺等渔村社区管理问题。解决渔村、渔民和社区管理三个方面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4.
从产业结构在现代渔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分析了现代渔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建设现代渔村的目标、原则,以及建设一个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美的现代渔村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5.
兵团生态环境分析与保护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兵团脆弱生态环境现状和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实践及成效。从耕种面积扩张、水资源利用、有限资源消耗、生态环境基础、发展非理性冲动和生态环保意识等六个方面分析了兵团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从生态理念、产业发展、水土保持与利用、污染治理与环境保护和管理体制机制等五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当前我国渔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论述了加快推进渔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对新渔村建设、渔业产业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变以及渔业增效和渔民增收的重要意义;指出了当前渔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存在着规模小、发展速度慢、管理不规范等共性问题;提出了围绕优势产业和产品进行多种形式(模式)、多元化、多方位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及加强指导、规范建设、放宽政策、加快发展等四个方面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7.
刘冰  舒成 《水利经济》2017,35(2):59-62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呼伦贝尔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分析了呼伦贝尔市水资源开发在水生态保护、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居民饮水安全及水利管理体制等方面面临的问题。从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水利工程建设、水生态保护与治理、水利管理制度改革四个方面提出了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模式和应对措施。在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上,解决用水需求并保障用水安全,实现呼伦贝尔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农业与环境有着天然的、紧密的联系,发展现代农业将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同时也受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目前,兵团在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着农业面污染、农业废弃物污染、草地面积减少、土地沙漠化等问题.这远远不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为此,本文结合兵团的实际情况和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提出了合理开发资源、加大政策管理力度、从法律上治理生态环境污染以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新型渔村社区与传统渔村的区别,在于渔村经济发展和渔民生产生活等方面呈现出的新特点。当前渔村社区管理的难点是如何加快渔村社区经济发展、提高渔民收入以及完善社区民主政治、基础设施和社区文化建设。因此新型渔村社区管理一方面要注重调整渔村社区产业结构和加强渔民职业技能培训,另一方面要注重实行社区民主管理、完善渔村社区基础设施和现代文化建设,从而促进渔村社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渔民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0.
威海休闲渔业发展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威海休闲渔业发展迅速,但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缺陷。本文从休闲渔业的特点出发,在结合国内外休闲渔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威海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从政策支持和渔村改善(以及休闲渔业基地)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在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休闲渔业特色、品牌化发展及其组织管理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曲周县盐碱地改良区农村聚落演变与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研究位于盐碱地改良区的曲周县1973—2016年农村聚落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研究方法:景观格局指数、GIS空间分析、主成分分析等。研究结果:农村聚落面积上升、人均面积下降、形状更加规则、规模之间差距减小,但近15年来出现面积增长速度加快、零散农村聚落增多的现象;不同乡镇农村聚落演变具有区域差异性;耕地、城镇、河流、道路在空间上对农村聚落演变具有驱动作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科技化水平以及农业生产规模是影响聚落演变的主要社会经济驱动因素。研究结论:作为综合功能承载体的农村聚落的发展对于推动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村土地利用规划等工作中,要依据农村聚落发展规律,充分考虑各项因素,因地制宜开展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12.
邯郸市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涌现出一批社会经济发展较快的富裕村,他们的发展途径和致富道路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该文认真总结这些村的宝贵经验,得到4点启示,提出了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等4项措施。  相似文献   

13.
"多位一体"农村循环经济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以贵阳市为研究区域,探索适合农村的"多位一体"循环经济模式。模式的主要内容包括:建设沼气生态工程,构建循环经济模式的还原系统;配套发展养殖业,构建循环经济中的养殖系统;推广沼肥综合利用,打造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同时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实现环境治理与"多能互补";另外还开展新型材料沼气池的研发,发展"农家乐"农业绿色旅游,延长农村循环经济"资源链";创建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以保证模式的实施推广。在5年的探索过程中,该模式在项目区域内达到了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乡村旅游是我国当前旅游发展的热点之一,乡村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是合理开发、科学规划乡村旅游的基础。根据资源的价值和功能,构建了湖北省乡村旅游资源分类体系,包括8个主类,18个亚类,41个基本类型。湖北省乡村旅游资源特色突出,四季赏花资源丰富,千湖之省水乡风光典型,乡村文化深远且地域差异明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乡村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方法与标准,并对湖北省乡村旅游资源结构、等级、地域分布进行了评价,最后提出了湖北省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5.
农村欠发达地区隐性旅游资源形成及耦合业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我国农村地区隐性旅游资源特征、耦合业态,为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层次递进法,对隐形旅游资源的形成因素进行分类,并分析我国农村欠发达地区隐性旅游资源的8种耦合业态,确立了我国农村欠发达地区隐性旅游资源开发原则,并依照开发原则提出相应的开发建议。[结果]导致旅游资源隐形的因素主要有地理区位、社会意识发展程度、空间限制等;隐性旅游资源的8种耦合业态分别为旅游与民宿文化耦合、旅游与农业生产耦合、旅游与信息技术耦合、旅游与当地传统艺术耦合、旅游与当地节庆耦合、旅游与文化创意耦合、旅游与乡村寻古怀旧耦合以及旅游与乡村特色饮食耦合等。[结论]乡村旅游逐渐成为推动欠发达地区建设不可忽视的动力,这给欠发达地区资源开发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在对欠发达地区的隐性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在注重旅游与其他产业资源耦合的同时,遵循原则进行适度开发,彰显特色,注重营造文化氛围,方可形成高效持续的开发路径,提升当地在旅游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农村环境保护一直是我国环保工作的薄弱环节,当前农村面临的各种环境威胁和困难,使之成为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瓶颈,为应对农村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认识经济与环境的内在关系,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预防保护与开发建设相协调和让农民真正受益等原则要求,从农村环保规划,环保立法管理和资金投入,环保教育宣传,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和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农村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系统方案,明确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科学逻辑和发展重点,探索因地制宜的乡村振兴战略模式,对有效推动区域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方法]以陕西省关中地区为研究区域,以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为核心,在评估乡村发展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明确关中地区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和重点任务。[结果]关中地区乡村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少,传统农业经营增收困难,而环境门槛的提高和资源禀赋的影响,又使得原本薄弱的非农产业发展面临严峻的生存困境,也加大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压力;因此在农村经济发展受限的情况下,通过县域城镇化和小城镇建设,吸引农业人口就近转移,并据此提高农业人均资源占有量,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同时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挖掘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同时,在农村人口外流、农业可投入劳动力减少的背景下,乡村发展要通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构建便捷交通、移民搬迁等手段引导居民集中居住,逐步构建合理的镇村体系及其相应的公共物品供给模式,并通过人居环境整治构建符合现代生活需求、彰显乡村特色风貌的乡村。[结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能就乡村论乡村,应结合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乡村产业振兴与经济发展模式、镇村体系及公共服务配套模式、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模式,在此基础上探讨因地制宜的乡村振兴战略模式及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新农村建设中典型村调研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在北京郊区现代化进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涌现了一批社会经济发展较快的富裕村,它们的发展途径和致富道路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认真总结这些村庄的发展经验对北京市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江苏省政府的大力引导下,江苏省依托当地的古村落、古文化及自然资源,发展起一批深受大众喜爱的乡村旅游项目。1995~2010年,江苏省乡村旅游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乡村旅游的规模不断扩大,乡村旅游收入已经成为江苏省旅游业的重要支柱,部分地区的收入已经超越传统旅游行业。经过近40年的发展历程,目前江苏省部分乡村旅游项目仍然存在因项目老旧、环境代价巨大等问题而出现旅游地生命周期缩短情况。如何能够延长江苏省旅游地生命周期,提升乡村旅游适应性,是目前需要研究的课题。鉴于此,文章基于江苏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针对游客与项目适应性较低、项目与环境适应性较低的问题进行分析,参考国内外的发展模式与管理经验,从提升乡村旅游项目的游客接受度和提升乡村旅游项目的环境接受度等方面构建江苏省乡村旅游适应性管理策略,以有效延长其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周期,充分挖掘当地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旅游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