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意义和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珺 《辽宁经济》2004,(8):43-44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资产证券化的一种主要形式,它在美国和欧洲的房地产金融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欧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发展过程和我国的具体情况的分析,来讨论我国实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意义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资产证券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业的一种融资模式创新,也是热门话题。其中住房抵押贷款的证券化作为一个尤为重要的环节,其顺利的开展对整个房地产业和证券市场的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介绍了国际上应用比较成功的美国和德国的两种模式,并结合我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发展,浅谈适应我国当前形势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式的选择设计。  相似文献   

3.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金融领域最重大的金融创新之一。以住房抵押贷款的证券化作为资产证券化开展的突破口,是我国金融创新的重中之重。文章立足于我国国情,阐述了我国发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引,通过分析我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存在的问题并指出发展MBS的对策和措施,以求能够为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信贷资产证券化推动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阳 《西部论丛》2005,(6):60-61
对于实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路径,有着各种不同选择。从资产质量来看,分为不良贷款证券化和优质资产证券化;从资产种类来看,有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基础设施贷款证券化等:从资产属性来看,可分为表内证券化和表外证券化:从资产形成方式来看,有存量资产的证券化,也有增量资产的证券化。  相似文献   

5.
申韬 《改革与战略》2005,(12):111-115
鉴于住房抵押贷款本身具备易于证券化的特点及其在推动我国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银行业深化金融改革的重要意义.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应成为我国推行资产证券化的突破口。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应由银行专门住房金融机构、政府专门机构和投资者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应循序渐进地发展。为此,培育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发展的配套环境至关重要,且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6.
杜娟 《特区经济》2007,(8):122-123
本文陈述了我国住房抵押贷款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对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式进行了介绍与分析,并与之进行对比,从而发现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最后充分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和住房抵押贷款现状,借鉴美国成功经验,重点对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式进行了研究与探索,提出了试点方案,为住房抵押贷款在我国的全面推行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叶彦辰  李芳 《魅力中国》2011,(18):233-233
作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解决了商业银行长期资金与短期负债部匹配的这一结构性矛盾,提高了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中国对于抵押贷款证券化研究起步较晚,基于我国庞大的住房抵押贷款余额,本文关注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在中国的实施障碍,  相似文献   

8.
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理论界和实务部门已、经探索多年。房地产证券化也在竞争中迅速发展。多数探索又把证券化的突破放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上。金融环境,是实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具有更加直接、更加具体的影响力。因而重视金融环境建设尤其重要和迫切。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依赖于成熟的金融机构、完善的金融市场、规范的法律法规刺度和合理的利率结构,我国近期实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还需要创造条件,创造一个适宜成长的各种金融条件和环境应是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当务之急。论文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利率等几个方面来分析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金融环境。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张,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压力逐渐加大,资金供需矛盾日益加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增加.为了解决商业银行面临的短存长贷的困境,提高资产流动性,降低商业银行风险,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成为势在必行的选择.本文旨在依据我国的发展特征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式.  相似文献   

10.
符洋  张嵩 《魅力中国》2011,(2):321-32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住房抵押贷款己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资产中非常重要的一块,该类贷款的特点为期限较长,流动性差,其份额的快速上升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资产流动性不足问题开始逐渐显露。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兴起,使得更多学者开始关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过程中所涉及的大量风险,包括违约风险、流动性风险、提前还款风险及利率风险。其中,提前还款风险是关系到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能否成功的关键,它将影响抵押贷款的现金流,增加抵押贷款本息偿还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基础资产,即抵押贷款资产池的现金流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1.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是二战后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美国政府为缓解金融机构资产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决定启动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为住房业的发展和复兴开辟一条资金来源的新途径,进而使美国居民的住房自有率大幅提高,生活居住条件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2.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放住房抵押贷款后,把所持有的抵押信贷资产集中起来并重新分割包装成证券,进而转卖给市场上的投资者,实现融资的行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资产证券化的起始  相似文献   

13.
吴国云  翟博 《中国经贸》2013,(12):117-117
美国是资产证券化的起源和兴起国,经过40多年的发展,资产证券化已经成为全球非常重要的金融工具。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也由最初的住房抵押贷款一种演变为很多种,其过程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本文主要介绍了资产证券化的内涵及交易流程,并且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对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风险进了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一、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式的演进 美国于上世纪70年代发行第一宗资产证券化产品即住房抵押贷款转付凭证(mortgage pass through,MPT).MPT是指金融机构在承做住房抵押贷款之后,经由自身或中介机构组合成贷款组合,发行股份权益出售给有兴趣的投资者.投资者在购买住房抵押贷款转付凭证之后,即拥有该组合贷款,但该组住房抵押贷款的所有权是以让与信托的方式持有,而其管理则由服务银行负责.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各国的资产证券化实践中,由于住房抵押贷款内在的稳定性和特殊性,使得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成为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最具吸引力的制度安排,其实质就是把金融机构发放的流动性较低、但未来收入现金流较稳定的住房抵押贷款,汇集重组为住房抵押贷款群组,然后由证券化专门机构购入,信用增级后,在资本市场上以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相似文献   

16.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是二战后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美国政府为缓解金融机构资产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决定启动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为住房业的发展和复兴开辟一条资金来源的新途径,进而使美国居民的住房自有率大幅提高,生活居住条件显著改善。最近,央行研究局一份针对我国房地产金融存在的“四大问题”而提出的政策建议引起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一直以来千呼万唤终术露脸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再次成为房地产金融的焦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现状1.银行动机不足  相似文献   

17.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住房贷款证券化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以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暴露出来的风险隐患因素为切入点,从中国住房贷款证券化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我国住房贷款资产证券化中需要防范的风险,提出1、稳定房价;2、建立房地产行业风险预警机制;3、规范房地产评估机构。为中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安全运作和金融市场稳定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政府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中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目前来说,关于政府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中的作用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本文总结了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政府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中所发挥的作用,分析了我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现状,最后由此提出了关于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有关启示。  相似文献   

19.
李元喜 《北方经济》2006,(14):59-60
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理论界和实务部门已经探索多年,房地产证券化也在竞争中迅速发展,多数探索又把证券化的突破放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上.金融环境,是实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具有更加直接、更加具体的影响力,因而重视金融环境建设尤其重要和迫切.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依赖于成熟的金融机构、完善的金融市场、规范的法律法规制度和合理的利率结构,我国近期实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还需要创造条件,创造一个适宜成长的各种金融条件和环境应是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当务之急.论文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利率等几个方面来分析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金融环境.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如何对住房抵押贷款进行有效的证券化一直以来都是政府、银行和理论界关注的热点。本文着重分析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及其意义,指出了进行证券化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它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