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整合模式及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全球化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整合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必然要求重视和加强城市群经济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建立在市场化基础之上的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使得经济要素的空间扩散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导致新的国际劳动地域分工的形成,产业的升级和重组以及空间转移是必然趋势[1]。产业的集聚与扩散突破区域的界限,使得区域与城市空间联系不断加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的集聚与扩散已成为城市群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它总是推动着城市群经济发展[2]。城市群是建立在区域市场整合基础上的地域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它是全新的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它的发展必将深刻影响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对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经济全球化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整合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必然要求重视和加强城市群经济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建立在市场化基础之上的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使得经济要素的空间扩散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导致新的国际劳动地域分工的形成,产业的升级和重组以及空间转移是必然趋势[1].……  相似文献   

3.
城市群已成为区域经济竞争的基本单元和区域竞争力的核心,也是参与国际分工、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在组织梳理城市发展现状、时代背景、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论证提出一个包含空间集聚、产业集聚与全球生产网络区域空间镶嵌的价值区段集聚的集聚经济三维研究框架,综合了多学科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拓展了城市群研究的空间尺度,将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纳入全球化的视野,研究全球生产网络区域空间镶嵌的价值区段集聚、等级扩散与联系、空间组织重构、全球化与地方化的互动等,为推动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网络化城市群成为一种高级空间发展模式。通过构建网络化空间模型,揭示了长株潭城市群现状空间结构特征。结果显示,长株潭城市群整体处于均质发展状态,核心城市极核功能初步形成,部分节点城市成长为次核心城市,验证了其具备多中心网络化模式的雏形。在此基础上,结合长株潭城市群各节点城市特征,分别从空间、产业、交通、生态等方面提出"四集"优化策略,促进长株潭城市群多中心网络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该文通过城市间经济联系、地缘经济关系、中心城市职能指数、经济隶属度和城市国际化水平5个方面的定量测度,揭示了江浙沪城市群各中心城市之间的经济关系及对城市群空间运行格局、空间演化的作用。结果表明:建设上海全球化城市并使之成为城市群的极核,打造南京、杭州和宁波三个次级中心都市圈,培育苏锡常城市走廊,由此构建一个"一核二翼九带"的江浙沪城市群,以期把江浙沪城市群建设成为具有超强国际竞争力的巨型区域。  相似文献   

6.
十八大制定的未来八年我国发展的美好前景,给大珠三角城市群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城市群正日益成为国家财富和综合实力的真实版图,也是国家和城市把握全球机遇、参与全球竞争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以粤港澳为首的大珠三角城市群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世界级城市群相比,与自身在我国经济格局中应担当的责任和应做出的贡献相比,大珠三角城市群还有着广阔的发展提升空间,同时也面临着需要破解的各种难题。粤港澳只要抓住、抓紧、抓好"十八大"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用好、用足这一无比广阔的空间,必定能够实现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7.
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经济联系及国际化空间发展战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旭亮  宁越敏 《经济地理》2011,31(3):353-359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竞争已经更多地表现为城市群之间的竞争,积极推进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国际化,不仅对长三角地区发展,而且对整个国家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在相关概念辨析的基础上,对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等级、经济联系、经济隶属度和国际化程度进行计量分析;发现上海仍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处于核心主导地位,但城市群内部的城市经济结构已经发生重构,杭州、苏州、宁波、无锡等城市组团和与上海的联系不断加强,这种趋势将不断扩大。城市国际化异军突起,中小城市国际化充分彰显,是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长三角城市群整体及辐射区、次级核心城市和中小城市三重城市国际化的空间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8.
论城市群经济整合内涵、特征及其空间过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城市群的存在是区域城市化与城市区域化的重要表现,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必然要求重视和加强城市群经济的发展。城市群经济整合是城市群进一步发展的内在要求。处在高速成长阶段的城市群在经济发展上应当考虑整体布局,更加强化横向联系,而事实是城市群内部的核心城市间在发展上往往没有重视横向协作与整合,共同发展。对城市群经济整合内涵、特征以及城市群经济整合过程等基本问题展开系统而深入的分析研究,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城市群经济整合的实质,并从操作层面上展开行动。  相似文献   

9.
在阐释高铁建设影响城市群空间演进内在机理的基础上,基于2004-2015年中国五大城市群面板数据,实证测度高铁建设对城市群空间演进的异构效应.研究发现:高铁建设对城市体系空间格局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在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促进了人口与经济扩散,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则促进了人口和经济集聚;高铁促进了大城市的经济扩散,带动了沿线中小城市的经济集聚.高铁联网已经催生城市空间体系格局重构的新动力,各地区应因地制宜优化城市群产业分工和城市功能布局,加快城际快速路网建设以弥合跨大区域空间尺度高铁建设的联动效应.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城市群已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地域单元。中原城市群各城市的孤立分散发展,影响了中原城市群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提升,进行整合已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通过节点分析、经济联系量分析、经济联系方向分析,对中原城市群各中心城市间的经济联系进行了度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原城市群整合发展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1.
孔祥顺 《经济研究导刊》2009,(29):84-85,102
城市群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关于城市群经济空间的具体界定标准尚不明确,这已经在一定程度影响了相关理论的研究和政策的制定。在对国内外城市群界定方法简要评述的基础上,考虑到我国城市群发展所处的特殊阶段,提出了产业经济空间和人口经济空间两种划分方法,并依据人口经济空间的方法对浙中城市群的经济空间范围进行了简单的界定。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国际经济竞争将以城市群为单位展开。建设强大的城市群将成为经济全球化新形势下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只有提升城市群的竞争力,才能在国内外竞争中取胜。本文对浙江城市群现状及存在问题作了剖析,提出提升浙江城市群竞争力的四大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3.
城际战略产业链与城市群发展战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加速,打造城市群,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或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主体战略.城市群的发展最终还是体现在城市群整体的产业发展,城际战略产业链是构筑城市群产业体系的关键,也是制订城市群发展战略的重要支点.文章探讨了城市群概念与城市群的竞争特征,分析了城市群产业分工发展新趋势,提出了构建的基本方略.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城市群经济增长与空间溢出机理,指出邻近距离、市场潜能、产业结构和政策为主要影响因素,因此空间权重是内生的和动态的。其次,提出空间关联年度数最大化结合空间模型最优化是确定最优权重参数的有效方法。然后,依据Moran系数、空间滞后系数和β绝对收敛参数判断城市群经济增长空间关联属性,从而确定城市群经济发展阶段。最后,以环长株潭城市群例证该方法的可行性,并得出:1权重因子及权重参数选择对经济关联性影响很大;2在城市群范围内采用N阶空间邻近距离更合理,市场潜力是最强的溢出因子,产业结构相关多样性阻碍了空间负相关,但区域一体化政策促进经济溢出;3环长株潭城市群处于发展初期,空间负相关显著,中心城市集聚效应较强,存在明显的新古典收敛机制和制度收敛机制,但技术收敛机制很弱;4通过消除阻碍贸易和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和交通瓶颈能促进城市群经济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使得城市间相互依赖发展变得尤为重要,彼此相邻的城市必须作为一个群体,参与国际产业的集聚与分工才更具有竞争力。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中国第一大城市群,在未来进行经济整合、经济重构成为其必然趋势。未来长三角城市群采取何种模式进行经济整合变得非常重要,而建立因子模型,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的职能现状,研究城市职能分工模式在长三角经济整合中的应用尤其必要。  相似文献   

16.
在改进的引力模型基础上,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2004—2015年海峡西岸城市群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经济网络的动态演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海峡西岸城市群与长三角、珠三角各个城市的联系不断加强,但海峡西岸城市群大部分城市在经济网络中的重要性偏弱;跨区域城市群中缺乏城市规模辐射及城市功能互补两方面均较突出的城市,但核心城市基于规模辐射发挥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增强城市功能互补是加强跨区域城市群经济网络联系程度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我国的城市群发展很快,京津冀城市群必将成为继珠三角和长三角之后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按照国家发改委的界定。  相似文献   

18.
万浩 《当代经济》2003,(11):51-52
武汉及周边城市群经过20多年孕育发展,虽然有一定的规模,建设思路日益明确,但是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乃至与南京都市圈等国内城市群(圈)相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个地区的竞争力的大小关键取决于这个城区城市群(圈)发展水平高低,因为只有发达的城市群才能够  相似文献   

19.
中原城市群土地利用综合评价与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群是区域发展的重要空间组织形式,土地有序利用是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县区为基本单元,从土地资源自然和经济的双重属性,对中原城市群土地利用进行综合评价,采用空间关联指数对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综合评价结果进行空间格局分析,采用两者耦合研究方法,对中原城市群土地利用进行了类型区划分。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综合评价值具有较强的集中与分异特征,两者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互斥性,社会经济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郑州市、洛阳市市辖区和邻近郊县,部分地级市的中心市区也相对较高,资源环境热点区域主要位于中原城市群的东北和西南,结合两者的空间耦合特征,将中原城市群土地利用划分为5个类型区,并对每一个类型区提出了相应的土地利用策略。  相似文献   

20.
新发展格局下的中国城市群与都市圈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地理》2021,41(4):1-7
中国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战略作用,城市群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主体的战略引领地位进一步提升,都市圈作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地位进一步明确,生态功能作为城市群与都市圈发展的重要功能进一步凸显。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城市群与都市圈建设的基本方向为:本土化建群与全球化建群相结合,推动建设双循环型城市群;以圈鼎群与以群托圈相结合,形成都市圈鼎托型城市群;留足生态空间优化三生空间,建设既富又美的美丽型城市群;强化创新驱动与低碳引导,建成碳达峰与碳中和型城市群。中国城市群与都市圈建设的综合效应体现在:巩固提升城市群的核心战略地位,适度调控强大的吸管效应;优化重组城市群"5+5+9"的空间组织新格局,全面提升高度一体化效应;充分发挥沿海、沿江和沿黄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联动引领效应;高度关注边境地区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的稳疆固边效应;依托金融中心,强化城市群与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聚财敛财效应;充分放大城市群与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品牌带动效应;突出关注城市群空间扩展引发的生态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