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东阳  徐常富 《价值工程》2011,30(34):100-100
二十一世纪,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共同的主题,建筑技术科学的发展,赋予建筑室内外物理环境全新的涵义。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问题的日益严峻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国内的推广,绿色建筑设计越来越引起广大建筑工作者的重视。发展绿色建筑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生态文明建设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其目的和作用在于实现与促进人、建筑和自然之间高度的和谐统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之间充分的协调一致;国民经济、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严重挑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气候变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判我们现时正奉为信条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系统.许多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人类本身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它与其支撑的环境息息相关.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我们今天必须优先考虑生态环境问题,并将其置于与经济和社会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同时,还要进一步高瞻远瞩,通盘考虑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即保护生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环境,这是21世纪建筑的基本任务,绿色建筑及其研究和实践正是为实现这样的目标而提出的.  相似文献   

3.
推广绿色建筑 打造生态住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社会大力倡导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使生态住宅的各项技术、策略的效果真正得以显现。只有在可持续生存方式的前提下,人类才有可能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文章介绍了绿色建筑打造生态住宅。  相似文献   

4.
全社会大力倡导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使生态住宅的各项技术、策略的效果真正得以显现.只有在可持续生存方式的前提下,人类才有可能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文章介绍了绿色建筑打造生态住宅.  相似文献   

5.
孙治国 《民营科技》2014,(11):153-153
绿色建筑技术应用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建筑造型创新,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审美要求。基于对绿色建筑技术有关理论的分析,探讨了绿色建筑与建筑造型设计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建筑艺术是建筑师赋予建筑物的灵魂,现代建筑中涌现出好多优秀作品。如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法国埃菲尔铁塔和中国国家体育馆鸟巢等,这些建筑都给人类留下了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伴随着人们对绿色世界的追求,"绿色建筑"登上了人类舞台,它倡导节约能源、可循环利用、回归自然的设计理念。用不断进步的现代科技使建筑变的更加人工化、智能化,从而给人们提供更为舒适、方便的生活条件。绿色建筑不仅没有破坏生态平衡,而且还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现有建筑总面积400多亿平方米,预计2020年还将新增建筑面积300亿平方米。而国家又提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所以绿色建筑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前景。绿色建筑虽然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在绿色建筑的实行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阐述绿色建筑的含义、发展趋势及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
《企业技术开发》2015,(24):58-59
以石林食品工业标准厂房项目为研究对象,以"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的绿色建筑理念为指导,以建设现代绿色生态厂房为目标,文章从总体规划、建筑结构设计、道路规划、绿化景观规划、绿色建筑材料运用等方面分析了石林食品工业标准厂房的规划设计,旨在为现代生态工业厂房的建设和工业建筑的发展提供案例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污染也日益严重,恶劣的生态环境对人的生活环境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在这种条件下,我们更加需要重视绿色建筑的规划和建设.绿色建筑的发展已被国家列为城市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绿色建筑不仅要解决当前城市的问题,还要体现出绿色建筑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并作为实现生态健全、 可持续发展和宜居住城市最基本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在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推动下,建筑业和能源都处在关键过渡时期。如今,在建筑业中融入绿色设计理念,并与生态环境保护、能源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优化建筑业非常重要。基于此,文章首先概述了绿色建筑,包括其概念和特点,然后讨论了绿色建筑理念下建筑设计的原则,最后研究了绿色建筑理念下建筑设计发展的具体趋势,希望切实提高建筑设计质量,促进建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加强绿色建筑对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可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文章研究了加强绿色建筑的重要意义;分析了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提出了绿色建筑的设计新方法和新材料、风能源、水资源等利用建议;还提出了绿色建筑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相似文献   

11.
前言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于未来能源的关注使得人们对可再生能源发生了巨大的兴趣,像太阳能、风能、水利以及对动植物产生的废物的利用等"可持续发展"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生态建筑"的概念由此产生.一般来说,生态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生态建筑就应处理好人、建筑、自然的关系,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同时又要保护周围的大环境----自然环境.近几年提出的生态建筑及生态城市的建设理论,就是以自然生态原则为依据,探索人、建筑、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人类塑造一个最为舒适合理且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理论.  相似文献   

12.
为了能够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人们的生产品质,相关的工作人员就必须要加强对城市建筑的研究,然后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不断推行绿色城市建筑的建设。这样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种资源的浪费,有效减少建设各环节对于环境造成的危害。文章首先分析了城市建设过程当中的绿色建筑,然后分析了城市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建筑行业是能源消耗的主要行业之一,为了降低能源耗费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们就要在建筑行业中进行节能减排,并且采取科学的方式降低建筑在建设、排水和供暖等方面的消耗。而建设节能型建筑和绿色建筑就是很好的方式。接下来,我们就来介绍一下这两种建筑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4.
《企业经济》2019,(12):139-146
建筑业在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阻碍了传统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作为建筑产业现代化核心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是一种典型的绿色建筑模式。装配式建筑是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关键,对建筑工业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梳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阐述其发展现状,从绿色建筑的角度,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政策支持力度不够,顶层设计落后;技术标准体系不健全,标准化程度低;产业不成熟,产业管理不完善;建筑工程成本高,前期投入大。基于此,提出以下创新策略:制定、完善国家相关政策;构建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加强行业管理,优化产业管理模式;抓重点扩规模,降低以下装配式建筑成本。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越发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作为以高耗能著称的建筑业转型升级尤为关键,为了深度剖析装配式建筑对比传统建筑在生态方面的改进效应,本文利用SCP范式的角度分析装配式建筑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政策环境和企业行为对生态改进效应的影响,从而更好地引导相关部门和企业做出行为改变,使得装配式建筑发展的生态改进效应最大化,进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可持续发展这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在建筑行业里,我们相应地提出并推行发展绿色建筑,为协调人类生活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而努力.由此出发,本文对绿色建筑和生态环境进行了浅谈.  相似文献   

17.
在可持续发展这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在建筑行业里,我们相应地提出并推行发展绿色建筑,为协调人类生活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而努力。由此出发,本文对绿色建筑和生态环境进行了浅谈。  相似文献   

18.
“绿色·环保”是当前全世界人类研究的共同话题,为改善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紧张关系,我国提出了“双碳”发展理念并制定了实践目标。我国人口众多,居民对高层住宅建筑的需求量大,房地产行业是资源消费型重大项目,不断推动着国家经济发展。“双碳”理念下高层住宅建筑要基于绿色建筑理念,提升设计水平,满足绿色环保基本要求,实现绿色节能可持续发展目标。文章基于绿色建筑理念内涵,从高层住宅设计过程中的选址、节能技术应用、施工环节设计、运营管理设计等环节探索了绿色建筑理念的应用与实践策略,为绿色建筑理念在高层民用住宅设计中的应用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陈文辉 《价值工程》2010,29(23):86-86
人类社会在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可持续发展"应运而生,而这也促生了一种新的建筑观----可持续发展建筑观。本文通过项目实例分析绿色建筑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从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20.
盘钦卿  陈健 《价值工程》2015,(5):125-126
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建设项目的发展趋势。为了更好地建设绿色建筑,本文分析绿色建筑的现状及前景,提出绿色建筑发展的对策建议,为绿色建筑的建设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