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颜佳俊 《现代商业》2012,(23):85-86
粮食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粮食生产是事关国家战略安全的重大问题,为了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我国于2004年颁布实施了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政策实施以来,产生了良好的积极效应,但仍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希望能够对政策执行的改善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粮食补贴政策是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产量的重要举措,对于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阐述相关研究背景的基础上,对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运行情况进行了梳理,进而分析了粮食补贴政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粮食作为社会的基础公共物品,它的社会效益远高于经济效益。近年来,由于产量的下降,国家开始对粮食主产区进行生产者补贴、区位补贴,并协调产销地区之间的利益机制。粮食主产区社会效益高、经济效益低、粮食产量高、财政收入低,这些因素影响了粮食生产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应健全国家种粮补贴政策,加快提高农民种粮收益,健全粮食主产区政府税收制度,加强粮食主产区财政投入,健全粮食主销区对粮食主产区补贴制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助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齐力  于明霞 《商业研究》2011,(5):181-184
作为近年来我国粮食收购中特有的现象,"惜售"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政策、农民地位、农民经济状况的变化。本文分析了粮食自主权拥有主体、农民的经济基础、种粮成本增加、粮价预期、收购粮食主体变化等多方面的变化,诠释了"惜售"的原因,并从稳定粮食供应、稳定生资价格、出台激发种粮积极性的系列政策、培育多方收粮主体、改变收粮服务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5.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央和江西省委、省政府发展粮食生产的支农政策,使全省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最近江西省价格成本调查队和省价格理论研究所联合就农民对政府发展粮食生产政策的反映问题,对全省42个县的703户农民家庭进行了调研。调研情况表明,703户农民家庭预计早籼稻播种面积较上年增加16.57%,晚籼稻播种面积较上年增加8.22%。好政策激发了农民种粮热情,但农民对农业生产资料涨价和假冒伪劣产品表示出种种担忧。因此,必须在落实政策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抓好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管理,规范农资市场行为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粮食直补政策实施的效果并非令人满意,国家粮食安全与农民种粮积极性并未因为粮食直补政策而有实质性的提高.本文分析了现阶段粮食直补政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进农村系统性改革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7.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已经开始将补贴方式转为直接补贴,我国从2004年开始实行粮食直补政策,该政策的实施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通过分析我国粮食直补政策的特点,阐述该项政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粮食直补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张秋光 《市场研究》2012,(12):40-41
<正>和全国一样,洛阳市粮食生产进入新世纪后,持续稳定增产。连续10年总产量超过200万吨,近5年更是超过230万吨,2012年创历史最高水平,总产量达到240万吨,再上新台阶。平均亩产超过300公斤,人均粮食产量接近500公斤,对于洛阳这个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旱地比重高,水利化、机械化程度落后的地方来说,实属不易。一、粮食增产的因素分析1.政府补贴政策好,农民种粮积极性高。近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逐年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过渡期即将结束,国内本已脆弱的粮食产业将受到国外粮食前所未有的冲击。为此,如何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完善粮食产业财政、金融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粮食产量,保障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
陈书平  ;陈艳巨 《商》2014,(28):53-53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解决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兴邦的头等大事,始终是推动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和民族自立的基础。“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中国尤其如此。鉴于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政府应该运用公共产品政策如增加财政投入来保障粮食安全;又由于粮食生产受市场因素影响,政府应该给粮食生产者予以一定的补偿,对种粮农民进行补贴,以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从而保障粮食安全。由此看来,对粮食直补政策进行绩效评估,发现政策存在的不足,进而挖掘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为我国民生安全提供安全性保障就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1.
关于建立粮食目标价格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为稳定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我国制定和实施了促进粮食生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的粮食调控政策相比,我国的粮食价格及补贴政策还存在一些不足。本文借鉴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建立粮食目标价格的做法,对在我国粮食主产区建立粮食目标价格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王平 《价格月刊》2004,(10):3-8
为了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今年年初国家决定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格制度,50公斤早籼稻、中籼稻和粳稻的最低收购价格分别为70元、72元和75元;在重点粮食品种市场价格低于最低收购价格时,由接受政府委托的粮食企业按规定的最低收购价格人市收购。这一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增加投入、精心  相似文献   

13.
我国粮食价格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永强 《中国物价》2010,(2):20-23,8
我国的粮价形成机制经历了计划和市场两种经济形态.目前已经形成了最低收购价和市场形成价格机制。在此机制中,粮食供需是决定粮价的基础因素,以最低收购价为标志的政府干预是决定目前我国粮价的主导因素,由于我国主要粮食品种自给率高,国际影响相对较小。为了稳定我国粮食价格的长期稳定,关键是通过各种政策保证农民种粮积极性,保证粮食种植的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4.
发达国家粮食补贴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农业的国际化,发达国家开始逐步实行并完善粮食补贴政策,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并积累了很多先进经验。我国从2004年开始全面实行新粮食补贴政策,主要内容就是对种粮农民的粮食直接补贴,由于执行时间较短,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为完善我国的粮食补贴政策,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应该采取一些相应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粮价是百价之基。保证粮食供需平衡对价格总水平的调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为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供给,2002年以来,国家先后实行了粮食最低收购价、对种粮农民进行补贴以及对种粮大县进行奖励等一系列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调控措施,促进了我国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为价格总水平的稳定奠定了基础。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以补贴为主的激励政策效应递减、执行成本较高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粮食直接补贴制度,是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着我国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机制的建立,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普遍高涨,粮食实现了大幅增产,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明显提高。但也存在分配不均衡,计算依据不严谨等问题。应进一步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规范和稳定生产资料价格市场,切实保护粮食主产区利益,保持粮食直补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简化运作方式,完善补贴办法,降低运作成本。  相似文献   

17.
我国从2004年起陆续在主产区对稻谷、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2007年以来连续五年提高最低收购价格,对促进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稳定价格总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近年来农民进城务工的收入快速上升,种粮比较效益依然较低,为充分调动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增产和保障粮食安全,有必要按照比较效益原则,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  相似文献   

18.
正我国从2004年起陆续在主产区对稻谷、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2007年以来连续五年提高最低收购价格,对促进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稳定价格总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近年来农民进城务工的收入快速上升,种粮比较效益依然较低,为充分调动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增产和保障粮食安全,有必要按照比较效益原则,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  相似文献   

19.
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2004年,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以下简称粮食直补)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粮食直补机制已初步确立。各地认真贯彻粮食直补政策,措施得力,效果较好。为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推动粮食直补政策的深入贯彻和落实,现就进一步完善粮食直补政策,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相似文献   

20.
建立粮食收购“三元一补”价格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前我国收购粮食的市场价格和最低收购价格,不能有效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也没有体现政府保障粮食安全的意图,探索建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体、政府规定的最低收购价格为底线、政府测定的目标价格为补贴上限的粮食收购"三元一补"价格机制.将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促进粮食生产、有利于种粮农民增收、有利于粮价形成机制的国际接轨,将极大地提高政府粮食调控水平,最终实现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形成价格、价格引导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