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艳平 《北方经贸》2014,(10):180-181
在国际视域下,面对频发的金融消费纠纷,重塑纠纷解决路径迫在眉睫。针对我国金融立法及司法领域中消费者权利救济制度缺位的现状,强化纠纷解决路径的多样性,在非诉讼路径方面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对我国金融消费者权利的实现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消费市场日趋活跃,金融业迅速发展。近年来,金融消费者的概念也被广泛接受,但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损的案例频发,立法者、金融机构、监管部门、金融消费者本身对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和维权的意识和力度显著欠缺。有鉴于此,针对金融消费者的知情权等核心权益,以及金融消费纠纷解决机制中最普遍、高效的内部纠纷解决机制,有的放矢地进行国内外法律保护制度的细致比较。借鉴国外经验后再结合中国的国情得出对中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近年来我国征信体系建设中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历程及发达国家个人征信权益保护的立法经验,剖析我国征信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就如何借鉴征信业发达国家立法经验,并立足我国实际,从加快立法进程,为征信纠纷的有效处置提供制度性支撑;完善征信系统,杜绝功能性缺陷导致的征信纠纷;加大个人征信信息保护力度;加强宣传,提高金融消费者的金融知识水平和维权意识;成立征信行业协会等机制建设方面完善我国征信领域的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4.
构建完善的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应基于消费者-金融产品关系生命周期,探析金融消费者权益遭受侵害的根源,通过定期开展全国金融知识普查及金融消费者权益侵害调查、推进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制建设、逐步完善多元化的金融消费纠纷解决机制、设计实施旨在减少消费者行为偏差的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消费者教育体系、规范金融机构经营行为及从消费者利益出发促进有效竞争等措施,多措并举、有机结合、突出协同,以有效捍卫金融消费者权益.  相似文献   

5.
上海自贸区金融业的扩大开放使得为金融消费者提供倾斜保护的需要更为紧迫.但是,现阶段我国在立法上尚未确立“金融消费者”的法律地位,尚未建立保护金融消费者的专门制度.在金融纠纷解决方面,有必要借鉴英国、新加坡和香港这些发达的国际金融中心的金融消费者保护调解制度,以建设上海自贸区为契机,构建起对金融消费者提供倾斜保护的强制调解机制.  相似文献   

6.
金融技术的发展促使金融商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金融消费者的危险指数随之变高.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韩国因金融商品交易而发生的金融消费者纠纷不断增加,金融消费者保护问题面临新的局面和挑战.本文将结合他国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的相关做法,对韩国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的现状及其改善路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正>国际金融危机后,西方各国纷纷加强了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开放发展,金融领域的各种矛盾和纠纷也日益增多,面对强势的金融机构,金融消费者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由此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提上重要议程。我们首先要对金融消费者、金融消费者权益的范围、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意义和依据等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思考,才能如实确定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原则,从而具体构建起我  相似文献   

8.
郭丹  窦玉前 《商业研究》2012,(8):199-204
人们参与金融活动的目的是期待获取投资的回报与增值,但是金融市场风险制造了重重障碍,甚至出现了权益损失,需要救济机制加以填补。基于金融商品的特性,金融消费者权利救济机制的设计应本着经济学理论而科学安排,而我国现有机制的价值缺陷主要表现为司法救济针对性弱、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乏力、补偿制度内容短缺等问题。随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心地位的确立,可以考虑建立金融机构内部处理投诉前置程序;打造金融专业人才,扩大金融仲裁规模,补充金融审判能力;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建立金融消费者集体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9.
消费纠纷非诉讼程序解决应注意的法律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纠纷是指在消费领域中,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因权利义务关系产生的争议,现实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形形色色,千差万别的消费纠纷,即可以通过诉讼程序解决,也可以通过非诉讼程序解决,通过非诉讼程序来排解消费纠纷,具有程序简易,节省时,社会成本低等优点,本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有关规定,拟就消费纠纷非诉讼程序解决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一些法律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金融消费者保护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重视,成为金融监管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金融消费者概念的出现并非学理演绎的结果,而是实践决定的产物。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既拉大了金融商品的消费主体与金融机构的力量对比差距,同时也对现行的金融监管体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鉴于我国国情,建议以科学界定金融消费者概念为基础,构筑一部横向性的金融服务法,在规制金融机构行为的同时,实现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统合性保护,同时推动金融分业监管体制改革、建立金融纠纷多元解决机制、重构金融市场约束机制,从而系统、全面地构建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1.
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于维护金融市场良好秩序、推动金融行业健康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至关重要。为适应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上海应调动地方行政和立法资源,通过率先制定相关地方法规、设立政府性和非政府性专门机构、创新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等措施完善地方性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2.
朱明 《中国市场》2014,(35):143-144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产品日趋复杂化,金融消费者与金融销售者之间的纠纷也日趋增多,如何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已经成为金融改革的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对金融消费者概念界定,金融消费者权利界定,分析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现状,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制完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完善、金融行业自律机制完善等方面提出对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进行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与创新步伐的不断加快,互联网金融在热议中不断升温,交叉性金融产品与服务不断涌现,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消费权益纠纷与保护问题凸显。本文通过对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金融消费的现状及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旨在为不断创新发展的中国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提供学术支持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王莹丽 《财贸研究》2011,22(1):144-151
日本在其ADR机制发展成熟的基础上,创设了一套独特的金融ADR机制。该机制以纠纷解决机构为中心,构建了一套旨在保护金融消费者,并兼顾金融服务机构利益的运作体系。在效率与公平方面具有深刻实体制度价值的日本金融ADR机制,仍面临着协调与其他机制关系,确定更明晰的法律定位等诸多问题,并需逐步向统一金融ADR机制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与创新步伐的不断加快,互联网金融在热议中不断升温,交叉性金融产品与服务不断涌现,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消费权益纠纷与保护问题凸显。本文通过对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金融消费的现状及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旨在为不断创新发展的中国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提供学术支持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商》2015,(21)
强化金融消费者保护理念,完善金融消费者保护措施,成为各国金融改革的核心措施之一。随着金融业的发展,我国金融服务纠纷也日益增多,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鉴于此,我国要明确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立法理念和监管目标,构建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维护消费者权益,以促进金融市场健康运行,顺利实现金融转轨。  相似文献   

17.
人民银行从2012年4月份开始开展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外误付假币专项治理工作,其总体目标就是以对假币"零容忍"的态度,实现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树立银行的良好信用形象的目的。人行以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银行对外支付现金的全额清分,有效解决银行对外误付假币问题;以冠字号码查询手段,解决银行涉假币纠纷的举证和责任认定问题。但为了实现该目标,银行还面临一些问题,需要构建有力的反假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已经进入实际操作的探索阶段,政策制定已涉及到关键领域。然而我国目前在监管方式、监管主体的确定中,还处在探索阶段。本文通过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监管工作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完善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金融消费越来越深入到普通民众的生活。与此同时,金融消费者的权益却屡遭侵害,因为金融服务而引起的纠纷与矛盾也日益突出。本文从厘清金融消费者的概念出发,分析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最终提出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路径和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余隆炯  杨静 《消费经济》2003,19(6):53-54
金融消费是社会成员享受金融服务,满足金融需要的一种行为。近年来,金融消费的范围与内容不断扩展,个人金融消费已成为社会成员的一种重要的消费活动。但是,在金融消费领域如何保护消费者权益,尚有许多新的问题有待解决。一、金融消费中消费者主权缺失的表现从整体上讲,随着金融业的发展,金融机构的服务意识不断增强,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金融消费中的消费者权益的保障程度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勿庸讳言,在我国目前的金融消费中,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金融产品的生产者即金融机构在金融活动中处于明显强势地位的根本性质并未改变。金融消费的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