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由于大陆法系国家不采用英美法系的陪审团审理方式,又非常注重法院对当事人收集证据的监督,因此,当事人向对方当事人或者第三人收集证据一般都要通过法院来进行.在大陆法系国家,除了有限的文书提出命令等少数规定外,几乎没有在法律上为当事人直接向对方或第三人收集证据提供多少制度化的手段或方法.  相似文献   

2.
文书提出命令制度原本就是日本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1996年日本修改民事诉讼法后,更是通过扩大文书提出义务的范围等途径强化了文书提出命令制度,为当事人更便利和有效地利用该制度收集书证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这种书证收集手段是大陆法系国家所特有的,也是我国构建民事书证收集制度时研究和借鉴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商》2015,(7)
中国没有陪审团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现行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在理论上是司法民主的体现,也是司法公正、避免司法腐败的保障,同时还利于促进司法独立。但在实际刑事审判中陪审员发挥的作用甚微,陪而不审、陪衬审等问题突出,人民陪审员陪审呈消极化、形式化的趋势愈加明显。相比之下,英美法系刑事陪审团制度具有的一些积极因素有利于民间智慧的引入,是促进司法民主实质化的良好途径,存在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方面。本文试图以改革和完善我国刑事审判体系的视角进行分析探讨陪审团制度移植于我国司法体系的意义和可能性,以期与时俱进,促进我国法治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马威威 《商》2014,(7):45-45
证据开示(DiscoveryofEvidence),也译作证据公开或证据展示,证据开示这一制度在布莱克法律辞典中的解释是:了解原先所不知道的,揭露和展示原先隐藏起来的东西。证据开示制度起源于英美法的当事人主义对抗制诉体系,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程序。在庭前设立证据开示制度,具有多重的价值。本文将着重从司法实践的角度探讨我国证据开示制度存在的意义,以及构建该制度的侧重之处。  相似文献   

5.
杜洁 《致富时代》2011,(3):200-200
最佳证据规则是源于英美法系的一项古老的证据制度,在英美法的历史上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我国司法制度的不断完善,最佳证据制度也逐步引入到我国司法中,但是我国司法制度中对相关规则不够完善,缺少体系,因此对这一制度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曾淑秀 《商》2014,(43):244-244
在对抗与判定的诉讼结构下,证据是攻击。防御的一种方法,是当事人展开对抗的重要手段之一。证据及证明的功能是连接进行中的诉讼审判和纠纷过去发生在其中的日常生活,并使尽量接近或达到与实体的真实紧密相关的纠纷得到解决。日本民事诉讼的证据制度以大陆法系为基础,吸收借鉴英美法系的制度,基本上以德国法为蓝本,但在具体的法理和结构上有受美国法的影响。本文旨在为证据法领域如何反应“对抗·判定”的诉讼结构,同时又寻求实体上妥当解决纠纷提供一个较完整的制度样本。  相似文献   

7.
《商》2016,(10)
品格证据是源自英美法系的一项特色法律制度,其诸多理论实践与此息息相关,但是我国品格证据仅于个别法条中有模糊规定,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品格证据的比较研究,合理的吸取品格证据的精华,借此构建我国品格证据制度,完善我国证据规则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8.
《商》2016,(13)
当事人民事诉讼证据收集权指在民事诉讼中为查清事实,了解情况对有关人或物,进行相关的调查、收集所需要用来证明所主张的事实的证据的权利。立法规定了当事人的举证责任,也规定了当事人维护自己的收集证据的权利,但也只是笼统的规定了当事人的证据收集权,却未从规定具体的措施去维护这个权利,当事人面临收集民事诉讼证据十分困难的局面,而且法律上当事人能求助法院申请调查收集证据的情形较少且要求严格。为了有效改变这种局面,要从法院角度、证人角度以及从提高当事人自身能力角度去逐步完善当事人民事诉讼证据收集权。  相似文献   

9.
李芊潭 《中国市场》2014,(26):175-176
证据开示是诉讼程序中实现审前信息交流的一项重要程序,起源于英美法系,该制度的核心是在辩护方提出合理申请的情况下,指控方应在审判前允许辩护方查阅或得到其掌握的证据,同时在法律规定的特定情况下,要求辩护方将其准备在审判中提出的证据向指控方予以公开。  相似文献   

10.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强化了当事人举证责任,弱化和规范了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职能,体现了民事诉讼制度中的当事人主义;其设立举证时限和证据交换的规定则深化了民事审判制度改革,并促进了民事审判的公正与效率;以其证据能力与证据的证明力为核心,建立了较完备的证据证明规则。  相似文献   

11.
郦祥 《商》2012,(15):121-122,120
证据贯穿于诉讼活动的始终,是诉讼的灵魂,证据制度是诉讼制度的核心,而举证责任是证据制度的核心,它与诉讼结果有直接关系,影响着当事人的切身利益与诉讼活动的社会效益。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及其分配直接影响民事案件的审判结果,因此,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在民事诉讼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司法实践中,当事人能否履行自己的举证责任与其是否掌握证据源密切相关,但是当事人是否掌握证据源与其承担的举证责任在某些个案中无法使用"谁主张,谁举证"的证据规则。故本文将着重介绍民事诉讼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及其分配,通过结合典型案例中当事人对证据源的掌握情况,阐明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及其分配对民事案件审判结果影响的重要性、特殊性。  相似文献   

12.
预期违约(Anticipatory breachof contract)亦称先期违约,是违约行为的一种客观表现形式,包括明示预期违约和默示预期违约两种。作为对约定履行期限未至的合同当事人利益的保护,预期违约制度为英美法系的国家所独有,它与缔约过失责任、实际违约责任共同构成完善英美法系国家的合同责任制度。由于预期违约制度允许受害方(即非违约方)尽早采取对策,最低限度地减少其所受之损失,并迅速了结他们之间的债务或赔偿纠纷,从而能及时从原有的合同关系中解脱出来,故有利于对受害方利益的极大保护和现实的经济流转。  相似文献   

13.
拟制信托(constructive trust)属于非明示信托,在英美法系的信托法中占有重要地位。其通常与当事人是否设立信托的意志无关,是法院为实现公平正义而通过判决方式强制设立的信托。从拟制信托的概念、性质及适用情形等方面进行观察分析,针对我国民事救济制度在现存体系下的不足和缺陷,阐述在我国民事救济制度中引入拟制信托的合理性,以期有助于完善我国的民事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4.
判例制度起源于英国,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英美法系国家的广泛运用。近几年来,大陆法系国家也逐步引入案例指导制度。英美法系判例制度的发展历程和大陆法系国家制定法同判例制度相互融合的具体做法可以得出启示:案例指导制度对我国案例制度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案例制度的合理运用有利于我国法治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15.
张薇 《商业研究》2005,(12):189-192
预期违约制度是英美法系传统的制度之一。《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也对预期违约制度做了规定。在大陆法系框架内,一般是通过不安抗辩权制度来实现预期违约制度的功能。在对《美国统一商法典》和《公约》做比较分析,并就英美法系预期违约制度和大陆法系不安抗辩权进行比较的基础之上,对我国合同法中的预期违约制度做评述,并对如何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焦瑛琴 《致富时代》2011,(9):233-233
我国最高人民法院提出要建立和完善案例指导制度,有必要分析借鉴英美法系的判例法制度。该文将着重介绍英美法系的代表性国家——美国,简要介绍美国判例法的发展、形成及在美国的实际运作过程,并分析其对我国要建立的案例指导制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证据展示制度是现代当事人主义刑事诉讼的重要制度。由于我国对证据展示制度缺乏必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并没有确立严格意义上的证据展示制度。  相似文献   

18.
刘阳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2):265-266
公司法中的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是一项最先起源于英美法系判例中的制度。我国在2005年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第一次以成文法的形式将这一制度确定了下来。从一个一直以判例形式存在的制度到一个以成文法被正式确立的制度;从一个英美法系最先提出和适用的制度到被大陆法系接受并适用。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对这一制度的运用应该是慎重的、准确的。  相似文献   

19.
当事人陈述依其性质可分为叙述和承认。当事人承认是指一方当事人对他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和诉讼请求表示承诺或者认可。其中,对案件事实的承认称为自认,自认将免除对方的举证责任;对诉讼请求的承认称为认诺,认诺将产生认诺者直接败诉的后果。自认制度是行政程序证据制度和行政诉讼证据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第18条第1款第5项的规定,当事人陈述是工商行政执法中的法定证据种类之一。我国学者大多认为自认是当事人陈述的一种特殊形式①,由此可见,当事人的自认可以作为工商行政执法中的…  相似文献   

20.
现代的司法制度,是法院居中审判、控辩平等的司法体制。诞源于英美法系的交叉询问制度是控辩平等、法院居中审判最佳体现。在交叉询问的过程,控辩双方通过对证人质询,体现了现代审判制度中当事人中心主义原则,并且对被告人的辩护权实施提供最大可能空间。交叉询问作为一种成熟的现代审判制度,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