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运用SVAK模型对我国货币政策效应非对称性进行亍实证检验,检验结果显示:货币敢策效应无论从周期方向上还是在区域之间都存在着明显的非对称性。在此基础上,分析评估了货币政策效应的非对称性对青海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并提炼出对冲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务实之策。  相似文献   

2.
欧元区货币政策由欧洲中央银行统一制定,操作由欧元区各成员国执行。欧元区的货币政策框架既考虑到了在欧元区实行单一的货币政策的需要,又考虑到各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检验了银行信贷冲击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扩张性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在区域内存在显著的非对称性效应,主要原因在于不同经济周期下微观经济主体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建立充分反映区域经济特点的货币政策调控体系以及发挥货币政策结构性功能,有利于提高货币政策作用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设定IS-AS-MP模型并采用SVAR方法估计,发现欧元区成员国不对称性冲击仍然大量存在,实际需求冲击和货币政策冲击的不对称性明显高于实际供给冲击。欧元区现行的制度设计造成了成员国抵御非对称性冲击能力的减弱,不利于经济周期与德法两国不同步的成员小国的经济调整,但应对不对称性冲击仍需靠深入推进欧元区一体化来实现。  相似文献   

5.
最优货币区视角下的中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最优货币区理论,中国还不是最优货币区.按照外贸依存度和人均CDP把中国经济区域分为A、B、C三个区域,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和脉冲响应函数(IRF)定量检验得出,中国确实存在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角度来看,汇率渠道是产生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主要原因,利率渠道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解释力不强.  相似文献   

6.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我国统一的货币政策必须面对的问题,货币政策区域效应非对称性的存在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整体效应。本文以安徽省和江苏省为例,分析了两省经济金融发展的差异,运用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实证检验了两个省份对统一货币政策存在的不同反映。建议在统一货币政策前提下,结合不同区域经济金融发展的差异制定适度差别的货币政策,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SVAR模型及其脉冲响应函数对八大经济区的实证检验表明,存在明显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区域生产力水平的差异是影响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长期因素。生产力水平越高的区域,可能受到货币政策的冲击效应越大。区域产业结构和区域金融结构都是影响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重要因素,相对而言,区域金融结构对削弱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更具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殷波 《济南金融》2009,(3):35-40
本文运用DAG方法、VAR模型和马尔科夫转换模型考察了货币政策对股市价格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中短期内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价格水平存在影响显著,并表现出较强的非对称效应。股市低迷期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会进一步降低股市收益率,减小股市从熊市转入牛市的概率;相反,股市繁荣期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将增加股市从牛市转入熊市的概率。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DAG方法、VAR模型和马尔科夫转换模型考察了货币政策对股市价格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中短期内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价格水平存在影响显著,并表现出较强的非对称效应.股市低迷期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会进一步降低股市收益率,减小股市从熊市转入牛市的概率;相反,股市繁荣期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将增加股市从牛市转入熊市的概率.  相似文献   

10.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来自外部的冲击会通过国际贸易和金融市场对一国的货币政策效率产生影响。基于VAR模型研究了美国主要经济指标对中国货币政策效率的影响。通过建立VAR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外部冲击对我国货币政策效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同的经济指标对货币政策效率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美国的通胀及美国的产出对货币政策效率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
在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退出QE在即的背景下,研究美联储货币政策如何影响我国股票市场具有较强现实意义。本文运用时变VAR模型,分析美国货币政策在不同阶段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影响和溢出效应。研究结果显示:美联储货币政策工具(利率调整和公开市场操作)与我国主要股指有较高的关联性;在不同时期,美联储利率调整和公开市场操作均对我国股票市场产生负面冲击,且利率调整的冲击效应更强;在美联储重启QE初期(2020年7月),美联储公开市场操作对我国股市整体的冲击效应最大,而利率调整对我国房地产股指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2.
自从Scott最早证明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存在以来,围绕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相关问题,国外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对国外最优货币区理论及发展、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检验以及实证解释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与述评。从国外对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的研究现状看,研究是比较全面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因此,本文最后对未来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研究的重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叶永刚  杨飞雨  郑小娟 《金融研究》2016,428(2):172-179
本文以欧元区债务危机为例研究国家信用风险的传导效应,首先,基于“欧猪五国”相对德国的十年期国债利差数据,分析债务危机在欧元区境内风险传导效应;其次,运用GVAR模型分析世界主要经济体对欧元区冲击的反应,重点分析欧元区GDP冲击对欧元区自身以及贸易关系密切的英国、美国和中国的影响。结果表明:希腊和爱尔兰对各国家信用风险产生的累积影响最为显著,西班牙和意大利较弱;欧元区经济萎缩造成的需求冲击对英国、美国和中国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青海金融》2013,(11):4-9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统一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非对称性问题日益引起关注.本文以2003-2013年的季度数据为样本,采用S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等实证技术对青海与全国货币政策的效应进行检验,并对青海非对称货币政策效果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从政策、区域结构性应对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构建HAVAR模型,尝试将我国省级房地产市场对货币政策响应的区域异质性纳入分析框架,对比分析了传统宏观VAR模型和HAVAR模型中房地产住宅价格和房地产住宅投资对货币政策的响应情况。模型脉冲响应结果显示:HAVAR模型在货币政策冲击的动态响应程度和持续时间上与传统宏观VAR模型表现出显著的差异,证明了区域异质性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响应具有重要影响。短期来看,中央银行在调控房地产住宅价格和房地产住宅投资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区域异质性对货币政策总体效率的影响。长期来看,区域异质性会导致货币政策的调控能力下降,中央银行应重视加强对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宏观审慎管理,综合运用贷款价值比、债务收入比等工具对房地产信贷市场进行逆周期调节。  相似文献   

16.
刘昕 《时代金融》2008,(5):32-34
统一的货币政策与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导致了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差异。在借鉴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分析了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研究发现我国的货币政策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其中,东部地区对货币政策最为敏感,东北、中部、西部逐渐减弱。文章认为,在确保统一货币政策目标实现的基础上,建立充分反映地区差异的灵活的货币政策,有利于减少货币政策效应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研究基础,运用VAR模型实证检验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与公开市场业务利率的互动关系.实证分析表明:(1)在二者的互动关系中,公开市场业务利率对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的影响、冲击效应及解释力远远大于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对公开市场业务利率的影响、冲击效应及解释力;(2)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不是引起公开市场业务利率变化的Granger原因,只存在公开市场业务利率对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的单向引导Granger果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三区制马尔科夫转移的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我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研究表明,我国货币政策具有显著的非对称效应,主要体现为紧缩货币政策的影响要大于扩张货币政策、不同经济周期阶段下货币政策具有差异性、货币政策的价格效应大于产出效应、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要强于货币供给量传导机制,制定货币政策需要考虑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  相似文献   

19.
M2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中国人民银行于1998年宣布取消信贷规模限额控制以来,货币供应量成为我国唯一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本文运用VAR模型的Granger因果检验法和方差分解法比较各金融变量对宏观经济的解释能力,发现货币供应量M2对经济具有主导性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M2对宏观经济变量的系统性反应关系及其M2的外生性,并用VAR模型研究了货币政策效应。  相似文献   

20.
货币政策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正目益受到研究者和决策者的关注。本文通过运用一个包含城乡居民两类家庭的DSGE模型,以我国2001-2012年含有131个变量的宏观数据为样本,进行FAVAR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价格型的货币政策冲击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并不明显,城乡居民收入对价格型的货币政策冲击反应具有不确定性;数量型的货币政策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冲击效应较为明显,数量型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有助于拉动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但对农村居民收入会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