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再论“国际贸易的全成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内涵看,"国际贸易的全成本"是某种物品的产权在跨国转移中,发生于国际贸易过程,进而涉及生产和消费、经济和生态、今人和后人,使用一切资源要素的代价总和;从外延看,"国际贸易的全成本"是以国际贸易中的生产成本、交易成本、环境成本和代际成本等为子系统的动态开放系统。其中,使用劳动、资本、土地等传统要素的机会成本为生产成本;使用制度要素的机会成本为交易成本;使用生态环境要素的机会成本为环境成本;耗费"可持续性"要素的机会成本为代际成本。贸易理论和现实的发展表明,国际贸易的动因是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的本质是比较成本优势,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同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差异。比较优势理论的"硬核"在于"比较之比较",其"外围保护带"则表现为对资源要素和成本外延的界定。为化解比较优势理论面临的种种冲突和困境,有必要拓展它的成本观,使其成为进步而非退化的研究纲领。因此,使用或耗费广义要素而形成的"全成本"是一国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比较优势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国际贸易的全成本观: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贸易理论和现实的最新进展表明,比较优势理论的要素基础需要进一步广义化。一个国家要形成自身的比较优势,除了考虑劳动、资本、土地等传统要素,制度、生态环境等要素也不可或缺。基于广义要素的成本可定义为全成本,它是包括生产成本、交易成本、环境成本和代际成本的动态开放系统。全成本构成了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针对“全成本塑造比较优势”之命题,夏先良(2011)认为这是对国际比较优势规律的误解.事实上,国际贸易活动作为马克思经济学中的流通环节,不仅影响价值实现,而且参与价值创造.经济学中的成本是使用或耗费资源要素的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最高代价.从内涵看,“全成本”是使用一切资源要素的代价总和;从外延看,“全成本”是以生产成本、交易成本、环境成本和代际成本等为子系统的动态开放系统.全成本既是一种机会成本,也是一种国际(必要)成本,从“全成本”视角来分析比较优势和国际价值,可发现它们是统一的.为了实现贸易增长、技术进步、制度创新、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必须在生产成本的基础上充分将交易外部性、空间外部性和时间外部性内在化并构造“全成本”范畴,以其作为形成比较优势和国际价值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马克思价值理论和流通费用理论扩展到国际贸易成本理论研究之中,科学分析国际比较优势规律与国际价值规律之间的并行关系和不同条件下的作用程度,反对把由生产成本和贸易成本构成的“全成本”作为比较优势形成的基础;分析国际贸易成本对国际产业分工与贸易的影响,解释国际贸易成本与国际价值量之间关系以及国际贸易成本与贸易量之间关系,回击西方经济学的重力模型方法用贸易量、产出量解释和测度贸易成本的错误观点。必要的国际生产成本和非纯粹贸易成本,陶成的国际成本是国际价值的基础;国别机会成本才是国际比较优势的基础。价值是由生产创造出来的、客观的社会财富,它不是靠纯粹的贸易倒手就可以创造的。纯粹贸易成本不增加价值,不由价值补偿,而是对剩余价值的扣除,社会应把它限制在必要的限度内,非必要的就得不到补偿,但必要的纯粹贸易成本必不可少。贸易利润也不是单靠节约贸易成本得来的。国际贸易成本对国际产业分工与贸易具有复杂的影响。计量结果显示的中国(包括生产成本在内的)国际贸易成本下降的判断应该是指单位出口成本,而非实际的总体出口成本下降。  相似文献   

5.
国际贸易的全成本论:一个概念性理论框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无论古典、新古典贸易理论,还是新贸易理论,所讨论的形成比较优势的成本主要为生产成本.贸易理论和现实的新进展表明,比较优势理论的成本观有日益广义化、多元化的趋势,进而需要在生产成本的基础上,分别纳入交易成本、环境成本和代际成本."全成本"是以国际贸易中的生产成本、交易成本、环境成本和代际成本等机会成本为子系统的动态开放系统,四者有机耦合,构成了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煤炭企业物流“三维成本”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煤炭企业物流成本是指在煤炭企业物流过程中,材料和产品在空间位移过程中和时间上所耗费的各种资源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的总和,它存在于煤炭产品的整个运行过程.文章按照"三维分类法",印从支付、运作和功能三个维度对煤炭企业物流成本进行分类.同时提出,企业为控制物流成本,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应树立"三维成本观",印基于价值链并结合三个维度来认识煤炭企业物流成本,主要包括支付维度的资源投入观、运作维度的资源耗费观、功能维度的时间消耗观.基于煤炭企业物流的"三维成本观",企业可以从支付维度的价值创造、运作维度的价值提供、功能维度的时间资源节约等三个方面来控制煤炭企业物流成本,形成煤炭企业物流"三维成本控制观",最终实现顾客价值的最大化和顾客价值创造的尽早化.  相似文献   

7.
后危机时代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我国作为外向型的贸易大国,不可避免地受到这场危机的影响。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历来是我国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最大的比较优势,但是目前情况下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面临巨大挑战,这一传统优势是否会持续下去?本文分析了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的现状,得出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还将存在的结论,并给出了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压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和细化,全球工序分工与贸易逐渐替代传统分工与贸易形式,成为当今国际分工与贸易的主流.在这种形式下,贸易对象不再是最终产品,而是各个工序(或生产环节)生产的中间产品,国际分工不再是产品分工,而是工序(或环节)分工,相应的贸易利益分配不再是传统的凭借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获得贸易利益,而是转变成工序分工与贸易中以工序(价值链)上的分工位次和价值增值量未分配标准的利益分配形式.  相似文献   

9.
外在化的环境成本存在经济上的不合理,生产者或消费者可以自由地使用公共的环境资源而不需支付费用,或者支付的费用低于使用环境资源而创造的价值,以私人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制定的经济决策往往导致资源的过度开发或滥用,造成环境的退化,加上政府在环境治理与维持贸易平衡问题上出现失灵,各国有必要将环境成本内在化为直接的生产成本,以达到有效控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严重破坏。  相似文献   

10.
许统生  梁肖 《财贸经济》2016,(3):123-137
在测度中国与86个贸易伙伴2000-2013年双边贸易成本和加总贸易成本的基础上,本文立足中国垂直分工的实际,实证中国加总贸易成本对ISIC两位数分类制造业17个子行业的比较优势和出口份额的影响,并做三种稳健性检验以消除内生性偏离.结果表明:加总贸易成本呈现下降态势,但仍高出10年前发达国家的1/3,对部分国家的双边贸易成本不降反升;加总贸易成本是我国制造业产品“全球”和“局部”比较优势和出口份额的决定因素,对贸易成本密集度越高的行业,这种影响出口的效应越大.因此,应考虑贸易成本密集度及“国内附加值率”的产品结构,降低贸易成本以促进国内附加值率高的产品的出口,实现外贸发展方式的实质转变.  相似文献   

11.
对外贸易风险成本主要是由于国家或企业在贸易中的不适宜行为而引起的相关成本。它不仅仅局限于进出口贸易中的某些行业和产品,而且涉及到各个行业和各种产品。本文以煤炭和石油为例,分析了净出口品与净进口品的对外贸易风险成本问题,以及我国现阶段重要商品对外贸易风险成本的主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2.
产品内贸易、分工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产品内分工是一种新兴的国际产业分工方式,产品内贸易是其贸易形式.在跨国公司产品内分工与贸易条件下,产业结构升级不再仅仅局限于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还包含同一生产价值链内部劳动密集型环节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环节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产品内贸易促使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重要成果,也使我国产业发展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为进一步提升我国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级化,必须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升企业能力;发挥产业集群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产业整体升级;提升产业技术结构,发挥技术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迈克尔·波特"权衡"论的竞争演化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圻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192(10):23-26,57
本文认为对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理论中"两种战略优势同时兼得"和"必须在两种基本战略之中权衡和抉择"存在误解,从产业动态演化视角分析了波特所持观点及其演变,提出了产业演化的三阶段背景和二维战略空间中的产业模式演化曲线,以及"权衡点"概念,认为波特的两种论断是在不同情形下作出的,互不矛盾;波特实际上认为经过"权衡"选取一种基本战略是特定产业模式成熟而又缺乏重大创新的特定时期不得不采取的战略措施;在"权衡点"前后,企业可以按照波特第一、第三两个"经典条件"实现两种优势同时兼得;避免或打破"权衡"最重要的途径是首创一项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14.
当前,大多数人认为我国贸易顺差来源于国内实际因素,而忽略了国际分工对贸易收支的作用以及贸易品的异质性问题。国际贸易可以分为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当前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本文认为国际分工决定国际贸易,我国在东亚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地位导致了我国加工贸易的大量顺差,并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验证了这个结论。当前全球经济危机导致我国出口和进口的同比增长率大幅下降,但只要东亚分工格局未变,我国大量外贸顺差的局面就不会改变。面临经济危机的冲击,从短期来看,我国应当实施鼓励出口的措施,例如人民币贬值、提高出口退税率和积极开拓新的世界市场等;而从长期来看,则应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推动产业升级来逐步扭转我国在东亚产品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  相似文献   

15.
跨国公司进入国际市场需要支付一定的进入成本,而这些成本往往是沉淀的。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决策无需考虑沉没成本,但在现实经济条件下,沉没成本仍然显著影响着企业决策,特别是战略转移决策。近年来,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汇率的上升,中国加工环节的国际转移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广泛的关注。本文在明确沉没成本概念的基础上,通过模型分析与实证分析证明沉没成本的存在使跨国公司的决策不会对外生波动做出及时反应,最终导致中国加工环节国际转移的滞后性,从新的角度解释了中国外贸加工业持续增长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文章试图矫正传统分析中未考虑买卖价差导致的进口竞争的疏漏和不足并予以扩展。相较于传统分析,推行出口补贴的出口国福利损失更小,同时还诱致产生了相同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现象。通过引入运输成本因素的分析表明,在出口补贴政策激励下,运输成本的大小将决定相应的贸易模式、贸易量和福利结果。随着运输成本的降低,贸易模式将从单向出口向产业内贸易演变,这时运输成本的耗费成为福利损失的最重要来源之一。基于出口国内非均质运输成本的研究发现,较高的国内运输成本使不同类企业的市场相分割,还使得出口补贴的分配呈现有偏性。如果国内运输成本下降,将形成低效率的产业内贸易现象,导致大量的运输成本耗费。  相似文献   

17.
重新审视我国粗放型劳动密集产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劳动力资源大国,在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应当是劳动力资源的成本和劳动力资源的效率的综合体现。而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所表现出来的情况是,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劳动力资源的成本呈上升趋势,劳动力资源的效率则呈下降趋势。因此,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重新审视我国粗放型劳动密集产业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构建双向流通低成本的模式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林素娟 《商业研究》2006,(24):142-146
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农村双向流通低成本的模式,其核心为将分工理论运用到农村流通中,加强流通业内专业化分工,梳理农村分散流通趋向大流通,在现有的“万村千乡”工程基础上,将农产品流通纳入流通已有流通主道,在流通渠道上实现环节共用,实现了“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三位一体”的低成本流通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