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凯马特(Kmart)是现代超市型零售企业的鼻祖。曾经,凯马特的名称和标志是美国价廉物美商店的象征,是世界最大的连锁超市、世界最大的零售企业,综合性零售企业的行业标准一度由凯马特创立。然而当新世纪到来时,这家百年老店似乎真的走到了尽头。  相似文献   

2.
司马江 《英才》2004,(11):29-29
还在几天之前,稍为了解点内情的人,都以为时代华纳集团肯定会把米高梅公司收入囊中。因为种种迹象表明,惟一的竞标对手索尼集团与米高梅的谈判已经陷入了僵局,甚至在和它自己牵头组成的收购财团的谈判中,索尼也被认为处于被动局面。在参与米高梅的竞购中,索尼最初的出价是48亿美元。但是索尼的收购计划相当复杂,因为这其中设计到多个投资方和合作伙伴。另外,索尼还把康卡斯特集团也拉进了这个收购财团。正是由于索尼公司的计划过于复杂,使  相似文献   

3.
那福忠 《新电子》2003,(4X):48-49
两大美国零售巨头沃尔玛和凯玛特在试用了宝洁的供应链系统以后采取了不同的对待态度,于是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5.
6.
7.
曹月敏 《经营者》2005,(5):80-83
这桩价值160亿美元的交易,代表着美国电信业在 FCC和新电信法的引导下从封闭走向自由,又在混战之中加速成长,积蓄着新一轮的爆发潜力。  相似文献   

8.
, 《长三角》2012,(11)
美国知名咨询企业美国环球通视有限公司的经济学家格雷戈里-达科和奈杰尔-高尔特预测,飓风“桑迪”将给美国造成超过300亿美元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9.
10.
梁冬梅 《英才》2006,(9):30-30
2006年7月26日,惠普公司宣布,以45亿美元收购网络测试公司美科利。这是惠普继2002年190亿美元并购康柏之后最大的一起并购。  相似文献   

11.
12.
, 《长三角》2012,(11)
娱乐界巨头迪士尼公司宣布,将以现金加股票共计40.5亿美元的价格购买好莱坞著名导演乔治·卢卡斯创立的卢卡斯影业,所有权中也包括了卢卡斯影业的拳头产品《星球大战》系列电影。这是迪士尼继收购漫威之后,又一次扩大势力范围的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银行凭借遍布全球五大洲的服务网络和多元化的金融产业平台,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截至2014年9月末,中国银行已累计支持1332个"走出去"项目,提供的融资金额达1152亿美元,较上年末增长32%。在中行支持的1332个"走出去"项目中,出口信贷、并购贷款和经营性贷款项目分别为58个、143个和1131个,融资金额分别为81亿美元、425亿美元和645亿美元,贷款余额分别为31亿美元、246亿美元和396亿美元。  相似文献   

14.
15.
近年来,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的案例每年都在递增,并购规模也在逐步扩大。据统计,2000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额不到10亿美元,2008年上半年已经飙升到了256亿美元。  相似文献   

16.
世界500强龙头老大沃尔玛,人称“零售业帝国”。然而,真正走近这个具有神秘光环的商业大鳄的时候,有人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沃尔玛太抠!  相似文献   

17.
2002年6月3日,美国泰科(Tyco)公司首席执行官丹尼斯· 科兹洛夫斯基(Dennis Koz1owski)因受到逃税调查,突然宣布辞职。此举使得外界对这家扩张过度的巨型企业集团的怀疑骤然上升,该公司股价在消息公布当天暴跌27%。人们急切关心的是,泰科会不会步安然公司的后尘?  相似文献   

18.
司马江 《英才》2005,(2):22-22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句中国的黑白道常谈,拿到美国电信市场上照样通行。几乎所有美国的电信运营商在争夺贝尔创下的江山时,都不得不接受摆在他们面前的两种命运:要么攀上连理枝求规模生存,要么就干等着被捣碎。斯普林特(Sprint)和Nextel选择了前者。他们在2004年底达成了总额350亿美元的交易,成为了美国第三大无线运营巨头。在总市值达 700亿美元的新公司中,CEO加里·弗斯希望合并能让他勒上黑带,与头两号种子选手辛格乐(Cingular)和威瑞森(Verizon Wireless)斗上一斗。  相似文献   

19.
马海瑞 《经营者》2009,(9):34-35
Genco公司通过逆向物流帮助BestBuy、西尔斯等美国零售巨头商寻找买主,销售因缺陷退回或损坏的产品,每天在买家和卖家之间处理高达500万美元的废弃物品。  相似文献   

20.
王静 《企业活力》2007,(7):74-75
<正>在当今世界经济舞台上,企业兼并和收购的惊人速度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但是纵观历史上的企业并购重组,往往以失败者居多。据统计,在过去20年里,国际上大的企业并购案例中,65%没有获得预期的协同效应和财务回报。被并购公司往往成为包袱,将并购公司原有优良经营业绩拖垮,甚至被并购公司重新从母公司中分离出去,例如索尼公司最终将哥伦比亚影业公司从公司剥离。美国默瑟管理咨询公司对300多次企业并购进行了调查,结论是大约2/3的公司并购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