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A 市道进入调整期 房地产业是香港经济的重要支柱,其升跌走向与香港经济的相关性极强,素称香港经济的“寒暑表”。 香港的房地产市道,经连年的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种奇特的怪论,即每当房地产市场兴旺发达、进入繁荣阶段的时候,就有一些权威人士斥之为“房地产泡沫经济”。2001年。正当我国房地产市场走出低谷,进入新的繁荣期时,又有人惊呼“这是房地产泡沫的第二次高潮”,并预言2002年必将进入房地产业的“冬天”。  相似文献   

3.
香港房地产业是香港经济的重要支柱,在1997年香港主权回归前后发展到最高潮,此后在亚洲金融风暴的强烈冲击下一泻如注,楼价暴跌4—5成,交易量大幅下降,目前楼价仍在低位徘徊.对于楼市的走势,市场有人认为目前已走出谷底,势必反弹;亦有人认为仍存有泡沫,还会继续下调.分析认清香港房地产市道走势,对准  相似文献   

4.
建立社会支持体系促进房地产业发展田翠琴房地产业自1993年下半年跌入低谷以来已经4年多了,有人曾预测房地产市场将会伴随新的经济增长周期走出低谷。然而,目前无论从房地产投资看,还是从商品房销售看,房地产业并没有走出低谷的迹象。中国房地产预警系统首次测算...  相似文献   

5.
1997年,香港与珠江三角洲地区之间的政治障碍基本消除,两地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经济联系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从房地产业来看,香港经济对珠江三角洲房地产业的发展,必然会产生一系列影响,从而导致珠江三角洲房地产经济的新变化。一、房地产经济发展的一体化随着香港经济向珠江三角洲地区渗入的进一步强化,珠  相似文献   

6.
1·开征物业税是调节房地产市场的有效手段之一。近年来,房地产市场发展迅猛,房地产经济增长迅速,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强大动力,房地产业税收也随之增长迅速。但是由于房地产税收占房价的比重不高,使得税收在房地产业上的调节作用几乎没有。同时,我国目前开发的房地产中,还存在结构问题,高档住宅的比重过大。因此,房地产税收的调节力度亟须加强,而开征物业税是提高税收调节房地产市场的有效手段之一。2·开征物业税不仅有利于规范政府收入,也是建立地方税收主体税种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房地产业的税收负担较轻,不仅占房价的比重不高,占整个地…  相似文献   

7.
张忆 《新经济》1995,(9):36-38
房地产业与建筑业是紧密联系的两大经济部门。房地产业的发展,对建筑业起着带动作用;建筑业的兴旺,也是对房地产业的直接推动,建筑业的盛衰与房地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香港的房地产建筑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与香港社会整个经济的发展基本上同步,取得长足的发展,已经成为香港经济的支柱产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谁能了断房地产业的繁华回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志远 《经济》2004,(5):26-29
一个实证研究结论是:政府是土地价格、楼盘价格、房地产供应等经济现象的操控者,当前房地产业在效率和公平两方面存在的问题相当程度上都应归于地方政府政策存在的问题。各地方政府控制着最重要的资源——土地,是房地产市场中最大的“庄家”。 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轮房地产投资大潮扫遍全国,所有人都抱定了地价只涨不跌的信念,这与当初日本房地产—金融泡沫破裂前夕的整体社会心态极其相似。  相似文献   

9.
我国房地产业的软肋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国平 《经济师》2005,(6):282-283
总体上看,中国房地产市场不存在整体泡沫,基本处于一个理性的发展阶段,但是面对中国房地产业“有屋没人住,有人没屋住”的现象,我们必须理性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文章从房地产业的市场潜力巨大与有效需求不足、房地产业发展中主要问题为起点,进行了相关分析和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0.
房地产宏观调控,是针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是国家权力和具备管理房地产职能的政府部门为了实现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持续平稳发展的目的,通过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来引导和影响房地产市场主体及行为,对房地产业进行总体调节和控制的手段和职能的统称。基于此,主要阐述了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手段、房地产“市场失灵”现象客观存在、房地产和房地产业具有特殊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2002年首届华商地产论坛”已于近期在广州隆重闭幕,此次论坛主要围绕“中国房地产财富对话与可持续发展”和“中国房地产发展理念南北对话”两大主题进行研讨。目的是探讨房地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趁势,关注人居模式的变迁,提升中国房地产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推动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在本次论坛上,本刊记者就中国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著名经齐学家陈淮同志。陈淮同志近期主持《跨世纪战略发展过程中的中国经济结构研究》、《世纪末的中国经济增长》、《过剩经济:形势与对策》、《重要基础产业的资产重组研究》等重大课题研究。  相似文献   

12.
香港亿万富豪霍英东是个白手起家,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素有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之美称。霍英东的真正"发迹",是在50年代中期香港的房地产"大战"期间。这时,香港经济迅速发展,人口猛增,霍英东凭着他锐利的眼光,看准香港的房地产业势必大发展,果断地建立了立信置业有限公司。港府市政当局改变了昔日一般只准建五层楼房的规定,允许建高楼。霍先生的公司在1954年香港房地产业还不太兴旺时,便买下一片片旧楼,大规模地改建成170幢高楼。然而这时一般香港人还是不  相似文献   

13.
到香港不久,我去采访香港美国商会举办的一个有关金融业发展的演讲会,席间一些发言人提到香港是一个“高能燃料”社会。当时我对所谓的“高能燃料”的理解有很大的局限性,认为香港是世界上吞吐量最大的集装箱港口之一,它有50多万辆汽车,它的启德机场平均每两分钟就起降一架飞机,以及商业街区整夜灯火通明,这样的香港必然耗能量大,对能源和燃料需求也高。但是随着自己进一步深入采访,我才知道我原来的理解是不对的。在经济学界,“高能燃料”是指庞大、雄厚的流动资金,“高能燃料”社会则指有发达的金融业支持的社会。 的确,香港的金融业一直在为香港的各行各业提供“高能燃料”。通过其发达的金融业,香港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资金,投入到许多行业。流入的资金,有的存放金融机构生息,有的从事股票、债券、黄金、期货、基金等买卖活动,有的投入房地产业、工商业。如果没有这样的“高能燃料”,就没有香港今天的繁荣。可以这样说,香港所有经济部门都与金融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今日的香港经济,  相似文献   

14.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十一五”期间得到了飞速发展,进入“十二五”开局之年,房地产业在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下,面临融资困境。本文就房地产信托基金融资模式进行了分析概述,并且认为房地产信托基金融资模式将是中国将来重要的房地产融资模式。  相似文献   

15.
1、中国房地产经济现状1.1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以确立中国的房地产业是80年代初期随着住房制度改革和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由于数十年压抑的房屋需求暴发的拉动;由于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疏忽和失误,中国的房地产经济发展在90年代初曾发生过失控和混乱的所谓过热现象。从那以后,在中国大陆,房地产的名声一落千丈,“泡沫经济”、“经济秩序混乱”……,各种指责接踵而来。在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取得初步成效以后,随着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人们开始对房地产业有了新的认识。其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16.
高梁 《经济导刊》2023,(7):26-33
<正>近日,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邀请来自企业界、金融界、有关政策研究部门和院校的部分专家学者,召开了“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研讨会。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要切实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到会专家就房地产业当前形势和中长期趋势,以及如何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形成了比较一致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赵萍 《经济导刊》2006,(10):85-87
在我国二十几年经济持续增长的历史中,没有一个行业能像房地产业那样充满变数与费解,也没有一个行业能像房地产业那样牵动着大众情感,引发长达数年的激烈争论。自2004年易宪容、谢国忠发表“房地产泡沫论”以来,各路官员、学者、房地产商轮番上场,互联网上的讨论也是此起彼伏、异常激烈。在这其中,象易宪容、尹中立、王小广这样的学者,象水皮、秋风、叶檀这样的专栏作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虽然与发展商等“唱多”楼市的势力相比,他们的声音还是小得多。  相似文献   

18.
我国房地产业这几年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引起了各界对我国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关注。国家也陆续出台宏观调控政策对过热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整,意在控制房地产业的发展规模,平抑房价,促使楼市“拐点”的到来。本文就楼市“拐点”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房地产业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在许多地方还是支柱产业。因此,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承载体,是社会再生产和各种经济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宏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经济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房地产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影响着宏观经济的发展。本文就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重要地位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相关发展建议,以此促进房地产市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加入WTO给房地产业带来巨大商机。但就目前而言,WTO效应首先在企业之间的竞争上开始显现。以武汉为例,目前武汉市房地产开发企业有900余家。中外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外地企业纷纷来汉抢滩,深圳万科、上海大华、青岛海尔等已进入武汉市房地产业,境外企业参与开发房地项目达数十个,美国WY国际设计顾问公司规划设计银河湾,香港戴德梁物业管理公司策划管理名都花园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