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针对外资银行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本文采用实证方法检验外资银行对中国银行业是否存在溢出效应.通过在生产函数中构建能够量化溢出效应方向的系数,直观描述溢出效应的力度与方向,并通过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实证分析外资银行对中国商业银行在劳动、资本、管理费用三种投入要素的产出效率的影响,中国银行业在外资银行进入之后资源配置效率的变...  相似文献   

2.
在加入W TO的“后过渡期”,随着保护性安排的逐渐结束,入世的冲击将进一步显现,中外资银行将在“三大领域”与“十大业务”展开激烈的竞争,中国银行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中资银行能否充分利用这最后的时机,借鉴外资银行的经验,加快改革和发展、提高竞争力,已成为决定中国银行业未来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W TO后过渡期中国银行业的应对措施主要包括:中资银行加快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加强对外资银行的调控与监管。  相似文献   

3.
隋聪  李恒 《金融论坛》2014,(5):30-37
本文利用2003~2010年间在中国开展业务的本土银行和外资银行样本数据,实证分析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在模型设计中,本文引入3个虚拟变量,分别研究外资银行进入前后中国银行业净利差变化、本土银行与外资银行净利差表现差异、参股投资与直接投资的外资银行净利差表现差异。通过研究发现:由于利率管制和市场份额有限,外资银行进入并未体现出竞争效应;在中国市场环境下,外资银行的技术优势并不明显,相反劣势更加突出;参股投资的外资银行仅利用资本的投入就能通过本土银行网点、客户方面的优势分享收益。  相似文献   

4.
2006年底,在我国正式实施新《条例》及其《细则》之后,外资银行被允许在华自主选择经营的商业存在形式,从而加大了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力度,同时也加大了监管当局的监管难度。本文从外资银行在华不同商业存在形式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以及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针对不同情况提出了可供参考的监管对策。  相似文献   

5.
银行业的全面开放对我国银行业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外资银行的全面进入将提高中国银行业的竞争程度,带动并刺激中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改善银行业的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中国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对中国的金融安全和金融监管也会带来挑战.在本文中笔者将从外资银行全面进入的具体内容、立法动向以及发展现状等几个方面来探讨银行业全面开放对中国银行业带来的各种影响,并就如何应对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入世后中国银行业必须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统一规则和制度框架逐步对外开放,开放带来的直接效应是:外资银行大举进入中国,中国银行业迅速融入国际金融一体化大潮之中.随着中国入世在金融领域所做的承诺的逐步实现,外资银行开办国内金融业务所受的种种限制逐步缩小,外资银行为抢滩中国市场,必将逐步与占中国金融市场主要份额的国有商业银行展开全面、激烈的竞争.面对巨大挑战和压力,如何巩固和发展优质客户是当前国有商业银行急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金融开放与我国金融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银行业开放后对中国银行业稳定性的冲击金融开放中的银行业开放对中国银行业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外资银行的进入将把国际银行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带到中国,通过其利润和创新机制的引入,逐步打破中国银行业竞争不足、管理低效的局面,促进中国银行业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另一方面,金融业对外开放之后,由于中国银行业整体上的竞争力与外资银行存在明显差距,如资金不足、不良贷款比率较高、税赋重、内控机制不健全等,中国银行业面临严峻挑战。长远看,金融开放对中国银行业来说将是净收益,但短期看对中国银行业也可能使成本大于收益,使得…  相似文献   

8.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3月22日发布报告说,将不断完善外资银行审慎监管体系,加快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监管标准的统一。这份《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报告》说,银行业进一步  相似文献   

9.
戈建国 《金融论坛》2007,12(11):36-43
外资银行是中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于1994年、2001年和2006年先后颁布的三个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及其相应的实施细则,集中体现了中国对WTO承诺的履行和外资银行监管制度的发展,也标志着中国银行业(中国加入WTO过渡期最长的一个行业)从此进入完全开放的时代.2006年12月,中国在入世过渡期结束时采用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在市场开放、履行WTO承诺等各方面有了很大进展.不过中国仍然需要在对外资银行的审慎监管、法人银行导向、国民待遇落实和统一监管等问题上做出进一步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朱民 《银行家》2006,(11):21-22
此次中国银行家论坛的主题是“全球化下的中国银行业:未来五年的改革与创新”,我想这个主题的选择是基于目前中国银行业入世过渡期行将结束,中国银行业面临全面开放这样一个背景。自从中国加入WTO,媒体对于中国银行业如何应对入世后的竞争格局的讨论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五年前中国刚刚入世时,面对即将开放的中国银行业,媒体多用“狼来了”形容外资银行机构将对国内银行业产生的巨大冲击。一年以后,我们发现媒体对外资银行与  相似文献   

11.
外资银行是中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于1994年、2001年和2006年先后颁布的三个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及其相应的实施细则,集中体现了中国对WTO承诺的履行和外资银行监管制度的发展,也标志着中国银行业(中国加入WTO过渡期最长的一个行业)从此进入完全开放的时代。2006年12月,中国在入世过渡期结束时采用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在市场开放、履行WTO承诺等各方面有了很大进展。不过中国仍然需要在对外资银行的审慎监管、法人银行导向、国民待遇落实和统一监管等问题上做出进一步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随着外资银行相继登陆,中国银行业进入了竞争时代。处于守势的中资银行,其优势是在中国的土地上,即在“主场”上与外资银行开展竞争,占有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劣势是机构庞大、资产质量差、员工素质偏低。要提升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全面提高人员素质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外资银行的发展历程与现状作了简要回顾,对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银行业以及在与中资银行竞争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前景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加入WTO之后,外资银行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将逐渐深化。该文简要回顾了在华外资银行的发展状况,对加入WTO之后在华外资银行可能采取的竞争战略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监管当局应当采取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5.
外资银行的中国战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振华  谭诤 《金融论坛》2004,9(11):44-49
在中国加入WT0后银行业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外资银行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范围和深度都逐渐加大.本文分析了外资银行的中国战略及其对中资银行的影响,认为:一方面,中资银行应对外资银行在华的发展现状及其动态进行深入研究,并对其市场进入战略、客户与业务拓展战略、地域拓展战略以及竞争与合作战略采取积极的对策;另一方面,从中国金融体系的高度出发,外资银行的中国战略顺利实施及其在中国的进一步扩张,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中国银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有利于增强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随着外资银行进入及国际资本流动障碍的减少,外资银行扩展迅速,对外资银行的有效监管成了维护本国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一环。由于外资银行经营的跨国特性,一国不能将其监管收益内部化,产生监管溢出效应。外资银行母国与东道国监管机构可能采取机会主义行为以谋求本国利益最大化,阻碍双方之间监管信息的有效交流。在目前的监管框架下,对外资银行的有效监管,需要母国与东道国监管机构更多的合作。  相似文献   

17.
按照我国跨入WTO大门时为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制订的时间表,中国银行业从2006年12月11日起对外资全面开放,对所有外资银行实现“国民待遇”。我们叫喊多年“狼来了”之后,外国的“银狼”真的来了。中外资银行之间面对面的较量已经拉开帷幕。面对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中国银行业需要做些什么?  相似文献   

18.
《金卡工程》2000,(11):72-74
编者按:中国加入WTO后,现有对外资银行的种种限制将在5年内逐步取消,外资银行将取得国民待遇,即5年后将开始为中国居民提供个人服务.国外的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已有较长的时间,发展至今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要通过竞争吸取外资银行成功经验,从而提高中国银行卡业的竞争能力,但也应看到外资银行对国内银行卡业造成的不利影响及压力.  相似文献   

19.
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体系的竞争及稳定性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中国向外资银行开放本国市场,外资银行在华业务扩展迅速,经营状况良好。外资银行的进入在增加中国金融体系的竞争,从总体上提升中国银行体系效率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相应的问题,对中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我们应当稳步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提高监管水平,努力降低或消除外资银行对中国金融体系造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对外资银行的全面放开,中外资银行间的竞争会越发激烈。本文在分析目前中国银行业现状的基础上,说明了外资银行的进入对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而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