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收购立法的几点思考张竹英汪慧玲自“深宝安”收购“上海延中”开中国证券市场收购之先河以来,年轻的中国证券市场就不时有上市公司收购或被收购的新闻出现。在一级市场上为争夺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地位,各公司频频举牌,二级市场上的收购之战更是精彩...  相似文献   

2.
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市场机制的完善推动上市公司购并活动进一步活跃,本文分三个部分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研究。第一部分探讨了全流通期上市公司收购主要方式,包括举牌收购、要约收购、间接收购、管理层收购等等。第二部分分析了全流通时期上市公司收购的主要特点,包括支付手段将更加灵活多样、溢价收购将成主流、要约收购更加可行、外资并购、战略并购成为热点等。第三部分建议完善有关政策规定,推动上市公司收购积极稳妥发展。建议加强对反收购措施的监管、强化并购过程中的信息披露监管、建立对外资并购的跨部门协调监管机制等。  相似文献   

3.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后,相继出现资本不断举牌优质上市公司的现象。文章基于宝能收购南玻这一案例,从股权结构角度分析了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受我国金融监管政策由松转紧的影响,险资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呈现出举牌"涨潮"和"退潮"之势。基于回应性监管理论,文章对宝能举牌万科、前海人寿换血南玻、阳光保险举牌伊利和前海人寿突袭格力四个事件进行了多案例分析。研究发现政府监管策略会根据险资举牌动机和行为进行相应调整,当险资投资是单纯性财务投资行为时,监管机构主要以规范行为和能力提升为主,采取被监管主体自我监管和强化型自我监管策略;当险资举牌演变成一种行业性激进式恶意收购行为时,监管机构逐步升级监管强度直至暂停业务、市场禁入等严厉的惩罚措施。随着监管策略呈现从强化型自我监管向命令控制型监管,后又回归至强化型自我监管的转变,险资举牌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当监管处于强化型自我监管阶段,南玻被前海人寿多次举牌,最终丧失控制权;面对宝能系的三次举牌,万科虽然紧急停牌,随后发布资产收购预案,但反收购举措也以失败告终。当监管强度逐渐升级进入命令控制型监管阶段,万科管理层重夺控制权,随着监管趋严的形势逐渐明确、监管层的态度立场和惩罚措施日益清晰,阳光保险未再继续增持伊利股份,伊利保持了控制权;前海人寿突袭格力时,正值保监证监齐发力明确对险资恶意举牌的态度和立场、要进一步强化对资本市场的监管,于是格力最终保住了控制权。当险资举牌行为得到严格限制后,政府再次进入强化型自我监管阶段,只是此次的监管规则在之前强化型自我监管阶段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完善。本文提出,监管机构应重视提高监管对象自我监管的主体责任和能力,采取先宽松后强硬的监管措施,并用权威有效的强制措施防范违背基本底线的金融风险,同时要考虑各监管策略之间的互相融合促进转化的动态关系。  相似文献   

5.
协议收购是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的主要方式,然而协议收购的效率如何在现有的研究中尚未形成一致的结论。文章以2000年至2004年的上市公司协议收购事件为样本,分别从会计收益和市场价值两个方面对协议收购的整体效率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协议收购整体效率较差,并且股权转让比例较低的协议收购效率低于股权转让比例较高的协议收购。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企业重组并购风生水起,而"入主"、"举牌"、"接管"几乎成为重组并购的主题词,对原有管理层大换血,也就成了被收购企业签约后第一时间收到的"见面礼"。由此产生新旧管理层隔阂、管理理念冲突、企业文化对抗等一系列"并购后遗症"似乎已经成为重组并购事件中固定上演"套路"。而在短短三年时间内,长沙中联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联集团)相继完成了收购英国保路捷公司、承债式并购原湖南机床厂、重组并购原浦沅集团和收购中标实业的主要经营性资产,这些涉及到不同类型、不同  相似文献   

7.
西方学者的研究表明,实施上市公司管理层的收购,公众股东将会获得超额收益。本文选取已发生管理层收购的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事件研究法发现,实施管理层收购尽管股价发生很大波动,但总体上没有给上市公司的流通股东带来显著的超额收益,本文就此结果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并购重组出现在80年代中期,而第一例纯市场意义的上市公司并购案例则是1993年10月深圳宝安收购上海延中事件。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上市公司重组可谓愈演愈烈,一浪高过一浪。进入90年代,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重组已成为深化国企改革,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盘活存量资产,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的最重要手段,由于早期中国证券市场实行国有股,法人股和流通股分割的市场制度,致使上市公司重组大多发生在少数几家股份全流通的上市公司中,1993年9月,深宝安收购上海延中成为新中国第一例市场收购案,当年还发季了“万申”事件,“天飞”事件。1994年4月,“恒棱”事件又写下了新中国证券市场重组史上两个第一的记录,即第一例国有股转让,第一例完整 意义上的买壳上市。与“恒棱”事件同期发生的还有“康凤”事件,这两个案例第一次从实践上打破了国有股,法人股不能流通的认识误区,为以后一系列重组案开辟了道路,提供了经验,成为相当一部分受额度控制不能上市的企业,通过收购国有股,法人股间接上市的一条可行思路,在此之后,国有股,法人股转让的控股权转移重组,已逐步成为控股权重组的主流模式。1994年9月证监会以连续三年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0%作为上市公司配股的基本条件,而《公司法》则规定连续三年亏损的公司将被取消上市资格,这使得大批绩差公司不但失去了配股再融资的资格还面临被摘牌的危险。“保配保壳”成了控股股东和地方政府的一个难题。1996年上海市政府明确提出要改造上市公司,并在市经委下成立了“重组办”,列出了一批“壳”公司名单,97年众城实业,联合实业,钢运股份国有股,法人股的场外转让就是市政府推进上市公司重组政策的具体体现。97年下半年,一批上市公司重组更将国有股转让和无偿划拨与上市公司的资产彻底置换结合在一起,直接借资产重组实现优质资产间接上市,将地方政府参与下的行政性重组推向了极至。97年底“十五大”提出“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等一系列政策之后,一批因受政策限制而被长期排除在证券市场之外的民营企业开始了以买“壳”方式间接上市的尝试。98年买壳上市的民营企业共15家,99年达到了27家,占当年股权转让案例的20%,除收购上市公司外,规模小的民营高科技企业也成为上市公司收购的主要目标,99年几乎70%以上市公司为收购主体的并购重组案与民营企业有关,民营科技型企业民成为重组浪潮中的主力,并创造了一些颇具实践与创新意义的运作模式,98年5月,龙头股份等五家纺织类上市公司“集体婚礼式”的重组,又将增发新股与上市公司重组结合在一起,此后又陆续出现了清华同方与鲁颖电子的吸收合并,申能股份国有股回购等一系列重组运作模式的创新,可以说,到了99年,许多成熟资本市场上的重组模式已被移植到了中国证券市场上来,多种重组模式的涌现使得我国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结构调整功能得到了进一步挖掘和发挥。  相似文献   

9.
上市公司协议收购的实践 1993年9月宝安集团收购延中实业,开创了我国上市公司收购第一例。短短几年间,我国证券市场发生了一系列上市公司购并的案例。1994年4月,珠海恒通置业协议受让棱光实业部分国家股,所受让的国家股全部转换成法人股,恒棱事件首开上市公司协议收购之先河。此后,沪深两市购并案时有发生,如上海中侨协议收购绍兴百大法人股,一汽收购金杯,康恩贝并购浙江凤凰,英雄股份入主上海永生等。1997年4月发生的粤海实业控股新亚快餐是一起颇为成功的协议收购案例,深圳粤海实业公司通过受让上海新亚集团和二纺机发起人股份,取得新亚快餐总股本的41.8%,成为新亚的最大股东,并将其更名为粤海发展,从而以一家非上市公司的身份快速进入资本市场。  相似文献   

10.
9月1日,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新《收购办法》)正式施行。该办法对上市公司收购制度作出重大调整,赋予收购人更多自主空间的同时,降低了收购成本。新《收购办法》的出台会对上市公司产生怎样的影响?是否会催生上市公司并购的新浪潮?[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贝索斯以2.5亿美元收购《邮报》及其附属刊物。而《邮报》公司将更名,并继续以上市公司的身份运营。据悉,贝索斯此次是以个人名义购买该报(亚马逊不参与),将成为该报的唯一拥有者。 改变在所难免 作为华盛顿的权威报纸,《邮报》在国家政策方面影响深远。它的报道范围上至总统,下至平民百姓,曾披露过举世瞩目的水门事件和今年6月的斯诺登棱镜门事件。  相似文献   

12.
现代企业理论研究表明,公司控制权的配置和流动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关键和核心,以配置公司控制权为主要内容的上市公司收购应是完善目标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外部渠道。文章贯穿上市公司收购的整个过程,即收购市场中的潜在被收购压力、现实的收购反收购博弈与被收购后的结构性整合,系统分析上市公司收购对目标公司股东、董事、经理层三方面决策行为的制衡与促进。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中国内地在香港地区进行的收购活动较频繁,香港公司到内地从事公司收购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同时,内地目前也有数家公司在香港的联交所直接上市。可以预料,在不久的将来,内地公司与香港地区公司相互参与上市公司收购的现象将必然出现。然而,香港地区与内地在上市公司收购制度上存在着诸多的差异,很有必要对此作一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为规范上市公司的收购及相关股份权益变动活动,促进证券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8月1日正式发布新修订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对上市公司收购制度作出重大调整。 这次新修订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将强制性全面要约收购方式调整为由收购人选择的要约收购方式,赋予收购人更多的自主空间,降低了收购成本;通过强制性信息公开披露、程序公平、公平对待股东等多方面的措施,将间接收购和实际控制人的变化一并纳人上市公司收购的统一监管体系,维护了市场公平;此外,在转变监管方式、简化审核程序方面,监管部门由过去的事前审批转变为适当的事前监管与事后监管相结合,加大持续监管的力度。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保险企业频繁举牌主板蓝筹股,文章探究了合并报表会计和当前保险业监管框架对出现这一现象的影响。文章结合宝能系收购万科的案例,分析发现,保险企业频繁收购万科等主板蓝筹股,只因为在当前会计准则和监管框架的制度背景下,这样做能够降低保险企业的融资成本,并提升再投资的灵活度。文章的分析有助于认识险企频繁举牌的内在制度原因,表明不同监管部门在对金融市场进行监管时,需要加强协同。  相似文献   

16.
何佳 《新财经》2011,(7):86-87
此次"中国概念股"企业遭质疑事件涉及的中国企业,大都是通过"反向收购"(Reverse Merger)登陆美国证券市场的。所谓"反向收购",是指非上市公司股东通过收购一家壳公司(上市公司)的股份控制该公司,  相似文献   

17.
在世界企业兼并的五次浪潮中,无不有证券市场在推波助澜。在国际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收购高潮迭起、层出不穷。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我国上市公司收购成为必然。有收购就必然有反收购。反收购是指上市公司在遭遇到收购者收购威胁时所采取的一系列防御和防卫措施。在...  相似文献   

18.
管理层收购(MBO)及其我国的实践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美国的第四次企业并购浪潮中,管理层收购(MBO)狂热一时。20世纪末期,MBO在我国也悄然出现,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连续发生的几例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案,引起了理论界的关注。本文通过对我国三例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剖析,探究其发生的内在机理,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9.
夏粮收购喜中添忧河北省城调队燕川面对即将到来的夏粮收购,今年收购及市场形势究竟如何?日前,河北省城调队对此做了调查分析,指出,今年小麦种植面积增加,长势不错,夏粮丰收有望。但从夏粮收购及小麦市场走势看,喜中有忧,需特别注意三方面的变化和问题,有关部门...  相似文献   

20.
财经月报     
《上海国资》2006,(1):10-11
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取得重要成果;四省(市)委书记调整;深交所发布《指引》;京沪高铁轮轨胜出;通用技术举牌上市公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