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通过对企业扩张行为的影响因素和边界变化进行全面的理论梳理,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新的企业扩张行为分析模型,对中国零售企业扩张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并对我国企业扩张行为的合理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资产专用性、模块化技术与企业边界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交易成本经济学家认为资产专用性决定企业边界,是基于它的独有性。他们否定技术对资产专用性的决定性作用.没有认识到它的技术特征——协同专用性.也就忽视了它的历史局限性。计算机发展的事实说明.呆用模块化技术改变了专用性资产的独有性。模块具有功能的独立性和连接的可分解性;模块化设计使用了分权原则;模块化产品的技术特征是协同非专用性.它适应了消费个性化;因而批量生产转向批量定制。提高产品模块化程度.使协同专用性转向协同非专用性,削弱了资产专用性程度,改变了“资产专用性决定企业边界”的命题.对大型企业重组和改革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机电工业》2010,(6):16-16
马云曾经公开讲过,“淘宝的竞争对手从来不是eBay,而是沃尔玛”.当当网则宣称要当“网上沃尔玛”——如今沃尔玛真的要来和他们打擂台了。沃尔玛希望将世界第一的零售规模和效率通过电子交易的杠杆效应进一步放大。  相似文献   

4.
以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TESCO乐购、欧尚和卜蜂莲花这六家外资零售企业为例,从零售专业技能转移的视角分析了外资零售企业在华的物流运作模式、区位布局战略、赢利模式、进入模式、店铺营销模式和业态模式,揭示了外资零售企业在华战略的一般规律,这对于外资零售企业在华发展,对于中国本土零售企业未来的国际化发展与当前国内市场的跨区域扩张都有着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张文中 《董事会》2005,(5):78-79
通过倒逼第二产业,跨国零售企业才真正实现了“低成本扩张”.同时利用中国市场与欧美市场的购买力差距来实现在跨国流通中的利润。  相似文献   

6.
周丽新 《化工管理》2009,(11):48-50
企业资产是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和资源。建立资产运营效益管理模式.就是在资产经营成本和收益两个方面.分析资产规模、投资形成和维护成本等资产成本规律,以及资产运营形成收益规模和规律.进行趋势分析,建立高效的管理体系,寻求采油厂资产的合理配置,取得资产经营最大效益.资产运营效益管理模式的建立,也是企业管理细化、效益化的一种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企业模块化的边界及其经济效应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模块或模块化的涉及范围和利用能力非常强大。尤其是在信,皂,技术快速发展和需求日益个性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对模块化理论的重新解读和运用,更有助于我们认识新经济现象的本质特征。大量的研究已显示.企业模块化以后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组织形式,而且带来了许多令人想像不到的效果。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企业模块化研究的终结。本文试图在经济学理论和模块化理论融合的基础上.探究企业模块化的形成机理,企业模块化的最佳边界.以及企业模块化后究竟带来了怎样影响三个核心命题。  相似文献   

8.
在《财富》杂志公布的2005年世界500强企业中,排名前100位中竟然有11家零售连锁企业赫然在榜。这其中便有我们再也熟悉不过的美国沃尔玛(排名第1位)、法国家乐福(排名22位)和德国麦德龙(排名42位)三大零售巨人。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些零售帝国的持续辉煌?追寻这些零售帝国巨人成长的脚印,我们也许可以发现并总结出令它们成功的许多奥妙和秘诀,例如沃尔玛始终如一的“天天平价”策略,家乐福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9.
商圈分析对连锁零售企业进行规模扩张意义重大。如何进行科学的商圈分析,是连锁零售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博吾乐 《中国纺织》2007,(8):112-113
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财富全球500强排名中,我们看不到零售商的身影;今天,已有50家零售企业进入了排名,零售行业的领导者沃尔玛更是连续4年位居榜首。今天,零售在生产和消费之间扮演了一个核心的角色,众多制造商已经集成了下游的零售功能,如Zara同时,许多零售集团开始向上游的生产环节延伸,如宜家。  相似文献   

11.
跨国零售商在华战略及本土零售商的应对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从零售国际化过程视角构建了研究跨国零售商在华市场行为及本土零售商应对的框架体系。该研究把跨国零售商中国市场的扩张规模与速度、区位布局、进入方式、业态选择、本土化战略、从中国市场的撤退,以吸中国政府和本土零售商的应对视为一个互动的有机整体.在全面把握跨国零售商在华扩张规律的基础上,对本土零售商针对跨国零售商行为的特定战略进行了分析,从而预测了未来跨国零售商的战略走向,最后提出了中国政府及本土零售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企业理论的演进逻辑及其发展方向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现代企业理论强调资本所有权(产权)的决定作用,因而企业治理遵循“资本雇佣劳动”的逻辑。但这一逻辑越来越受到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挑战,客观上需要一个替代的企业理论。实际上,一些新的“资本”范畴的提出,预示着新的企业理论的发展方向。纵观企业理论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物质资本的所有权决定论—资本所有权逻辑的否定—资本所有权逻辑的回归。这是一个完整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企业理论的这一发展规律从企业理论中“市场”与“生产”的关系看,理论重心经历了“市场交易合约”到“生产中的资源”,再到“市场交易与生产结合”的过程。企业理论发展逻辑的最后一个环节尚处于萌芽之中,需要我们加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不完全合约理论的逻辑悖论与企业理论的创新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主流企业理论是企业的合约理论,而合约的“不完全性”又是其逻辑前提。例如:委托代理理论、股东至上论、剩余控制权的“独享”或“分享”论等都离不开合约的“不完全性”命题。但是,这些理论之间是存在矛盾的。研究发现,矛盾根源于“不完全合约”理论自身存在逻辑上的“悖论”。进一步分析发现,合约理论的“悖论”又根源于企业产权理论中的“两权分离”说。本文提出“资本分裂”说,以解决“两权分离”导致的矛盾。“资本分裂”说要求对企业的本质及其相关企业理论做重新解释,进行企业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企业的形成视为利益相关者集体选择的结果,由两个层次的集体选择决定。第一层次是所有可能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契约和交易契约的选择,企业契约的选择者将构建企业并拥有企业所有权。第二层次是拥有企业所有权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控制权和合作剩余分享方案的选择。第二层次集体选择的可能集是第一层次集体选择中个体理性的约束条件,本文借助不等式组推导了第二层次集体选择的可行集。在对企业形成逻辑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结合实例探讨了企业的所有权边界和经营边界。最后,总结提出了"利益相关者集体选择的企业观",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经济转轨时期,中国企业表现出强烈的扩张冲动。鉴于转轨时期政府对企业生产决策有重大的影响,仅从企业自身考量不能全面解释企业扩张的冲动。文章在企业的生产决策过程中考虑了政府因素,并构建模型分析政府对企业扩张的影响。政府官员对产出和企业规模的强烈偏好使企业将产出引进目标函数而偏离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导致企业规模高于企业利润最大化时的规模,过度扩张。随着转轨过程的深化,政府应停止干预企业微观运行的行为,转而为企业发展塑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6.
With the arrival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the nature of the firm is changing and economic theory can provide guidance to businesses as well as to politics when formulating adequate strategies for this unknown terrain. By interpreting AI as a new type of agent within the firm, the theory of the firm can serve as a lingua franca to connect computer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 when dealing with the interdisciplinary phenomenon of AI. To achieve this, this paper adopts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conomic theory of the firm to systematically explore the changes that AI brings to the institution of the firm. In total, five interrelated propositions are discussed that are rooted in the traditional theory but trace the nature of the Artificially Intelligent Firm: AI intensifies the effects of economic rationality on the firm (1). AI introduces a new type of information asymmetry (2). AI can perforate the boundaries of the firm (3). AI can create triangular agency relationships (4) and AI has the potential to remove traditional limits of integration (5).  相似文献   

17.
论企业边界的两重性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长期以来,学者们对企业边界的研究视角始终放在企业的规模上,难以对企业边界的复杂变动情况作出合理的解释。本文认为,企业的边界具有两重属性,一是由土地、劳动、资本等有形资源决定的规模边界,二是由知识、技术等无形资源决定的能力边界。能力边界是企业边界的核心属性,它的变动决定了规模边界的变动方向。借助这一新的分析思路,本文对当前企业边界的多样化变动趋势进行了讨论,试图给出更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The dynamics of product innovation and firm competence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is study examines how product innovation contributes to the renewal of the firm through its dynamic and reciprocal relation with the firm's competences. Field research in five high‐tech firms of varying age, size, and level of diversification is combined with analysis of existing theory to develop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Based on the notion that new products are created by linking competences relating to technologies and customers, a typology is derived that classifies new product projects based on whether a new product can draw on existing competences, or whether it requires competences the firm does not yet have. Following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theory, these options are conceptualized as exploitation and exploration. These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concepts are used to gain a dynamic and path‐dependent view of product innovation and firm development, and to reveal the unique nature and challeng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product innovation. Copyright © 200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9.
本文应用期权博弈理论,对企业在面对市场环境不确定和竞争者行为不确定情况下企业价值边界的动态均衡演化过程做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企业价值边界确定在企业等待的期权价值与抢先的战略价值相均衡之处。企业抢先行动或等待都会引起不确定因素的变化,从而引起上述两类价值曲线的位移或曲率变化,并使得企业价值边界表现出动态均衡变化。而不同的不确定状况又决定了企业不同的策略行动,即是变得强硬而抢先,还是变得温和而等待,从而企业可以通过相机抉择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20.
Grounded in the upper echelons perspective and stakeholder theory, this study establishes a link between CEO hubris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We first develop the theoretical argument that CEO hubris is negatively related to a firm's socially responsible activities but positively related to its socially irresponsible activities. We then explore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of hubris effects and how these relationships are moderated by resource dependence mechanisms. With a longitudinal dataset of S&P 1500 index firms for the period 2001–2010, we fin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EO hubris and CSR is weakened when the firm depends more on stakeholders for resources, such as when its internal resource endowments are diminished as indicated by firm size and slack, and when the external market becomes more uncertain and competitive. The implications of our findings for upper echelons theory and the CSR research are discussed. Copyright © 201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