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通过地价税实现“涨价归公”和平均地权是孙中山提出来解决中国近代土地分配问题的思路。孙中山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地价税思想,对中国土地税收制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由此,在民国时期构建了完善的地价税立法体系,并得以在一定范围内实行。虽然地价税实践没有能够完成孙中山设定的社会改革使命,但是却构建了一套土地升值再分配机制,对今日中国土地制度和土地税收制度改革有着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地价税实现“涨价归公”和平均地权是孙中山提出来解决中国近代土地分配问题的思路.孙中山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地价税思想,对中国土地税收制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由此,在民国时期构建了完善的地价税立法体系,并得以在一定范围内实行.虽然地价税实践没有能够完成孙中山设定的社会改革使命,但是却构建了一套土地升值再分配机制,对今日中国土地制度和土地税收制度改革有着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 《孙中山全集》中,半数以上的文章涉猎或论述了农业,尤其是土地问题。他应用宣言、演讲、时评和政策纲要等形式,提出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的宏观农业经济管理思想。历史经验已经证明,其理论和实践价值在东方乃至全世界都是极其深远的,后来被国际粮农组织权威人士称为拯救第三世界最有效的经济蓝图。  相似文献   

4.
论孙中山民生思想的中国特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中山先生解决民生问题的手段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一是平均地权,一是节制资本,这是在其他任何国家都未曾有过的手段。孙中山先生认定只要实施这两个办法就可以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在对孙中山先生民生思想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获知,这位辛亥革命的先驱者当年明确地认识到,历史的重心是社会问题,社会问题的重心是生存问题,生存问题就是民生问题,民生问题不是政治问题,而是经济问题,是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必须给予解决的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5.
承包地退出补偿是对离农农民放弃合法土地权益所造成效用价值损失的合理补偿,是增强离农农民承包地退出内在动力的客观要求,有利于促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目前,我国各地在统筹城乡改革试验中对离农农民承包退出补偿的探索,存在补偿依据不清、补偿构成不合理以及补偿资金不足等问题。承包地退出补偿是对离农农民放弃土地承包权所造成的所有效用损失进行的补偿,应包含对承包地的"生产资源价值""保障价值""财产预期价值"和"其他价值"的补偿。目前我国各地农民的离农程度、离农类型差异较大,应分情况、分类别建立差异性的承包地退出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6.
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土地流转的速度与规模也呈现出日益加快和扩大的趋势.在土地流转中,由于农民缺乏相应的维权意识和能力、土地流转制度化水平低下以及土地流转市场不成熟等原因,农民的土地收益权、知情权、社会保障权等权益遭受了直接、间接或隐性的损失.农民权益受损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影响着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如何在土地流转中维护农民权益,已经成为当前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难题.  相似文献   

7.
基于现代经济发展要求农民逐步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必要性,批驳了"永包制"理论的谬误;考虑到农民在离开土地的过程中缺乏现实可靠的保障,参照股份制经济理论,基于土地所有权各项权能的分解,提出了建立农民土地财产权这种权益形式。这一权益形式使得农民在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的意义上拥有土地权益。构造这一权益形式,可以形成农民的经济保障,还可以使得土地资源在新经济条件下实现权益流转,从而为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奠定法权基础。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在革命实践过程中提出并发展了三民主义。其中包含了一系列财政思想,比如实行地价税、土地增价归公,发达国家资本增加财政收入,实行所得税,利用外资等思想,不仅对当时指导革命工作有着重要意义,即使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国学大师章太炎是坚定的重农论者,他曾明确指出农业是工商业发展的前提并要求改革中国近代的土地制度,但其基本主张前后不一,即原先赞同孙中山的平均地权纲领,后来却否定之.他也是典型的金属货币论者,但其金属主义货币理论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成熟的演进过程.他不仅主张实行一些兼顾税负公平和财政增收需要的征税举措,也主张谨慎对待外债,却又因为一度追随袁世凯的政治立场而错误地批评黄兴为维护中国主权而倡办国民捐以防止袁氏政府滥借外债的正确主张.他还能够辩证地看待侈靡式消费,并就民国初年东北经济的振兴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在最近20多年的时间里,由"三农问题"引发的对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研究和关注,使集体土地所有权成为学界和一般民众抨击的焦点。因此,以彻底解决中国"三农问题"为目标的改革,不能不从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的变革开始。虽然学界对集体土地所有权存在的缺陷及变革的必要性已达成共识,但对于应如何改革却存在多种不同观点。从现实出发,以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认知和意愿为依据,并运用马克思关于所有权"两权分离"的理论,提出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改革方向应是土地"国家终极所有,农民永久使用"这样一种国家与农民二元产权。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的土地国有思想,是从中国实际的土地状况出发,结合历代思想家的思想材料,借鉴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说进行理论创新的成果。这一理论对目前我国国有土地出让和农业税改革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为促进农民增收,党中央和国务院在新世纪连续七年出台"一号文件"聚焦"三农"。"一号文件"以其导向的鲜明性和权威性,产生了良好的政策效应,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然而,农民增收的艰难性要求"一号文件"寻求制度突破,实现财税制度、农产品价格制度、户籍制度和土地产权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城市化建设中的土地征收,实施以"保障"为基点的"社会补偿"政策,既不能合理分配土地增值资源,实现社会资源"分配的正义",又不能切实保障被征收土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达到社会资源"持有的正义"。因此,我国土地征收社会公正化,应在社会主义社会公正观指导下,实施以社会公正原则"保护"为基点的"社会赔偿"政策,使得城市化建设中的土地征收,既能"化地"实现工程建设现代化,又能"化人"实现农民身份转型市民化。社会赔偿区别于国家赔偿、民事赔偿,是基于社会发展需要而对承担社会发展代价一方给予的符合社会公正的赔偿。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先生的代表作——《实业计划》是一部关于中国近代化战略的巨著,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工业化思想。孙中山所处的成长环境、近代"振兴实业"思潮、近代中国现实状况和西方经济学说的流入及在中国的发展等四个方面,构成孙中山工业化思想的主要来源。孙中山的工业化思想主要包括工业建设思想、工业布局思想、工业管理体制思想以及工业化各要素思想。其特点在于,注重对建立国民经济体系的整体把握;注重区域开发,以点及面,由区域发展到全国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的同时,引导并发挥私营资本的活力。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认为,发展中国农业,解决农民吃饭问题,一是要用科学的方法管理农业;二是要广泛应用农业科学技术成果;三是要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农政有官,农务有学,耕耨有器"是孙中山农业经济思想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的合作经济思想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的中国,合作经济作为众多思潮之一,因其自身所具有的社会变革性而为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所认可和接受。以民生主义最终实现为旨归的孙中山,就将合作社制度视为社会经济改造的一种手段,由此形成了带有其自身特色的民生主义合作经济理念,并最终上升成为了民生主义的“基本国策”和基于“工具理性”追寻下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路径选择。也正因如此,孙中山的合作经济理念对于解决当前中国经济社会领域特别是基层社会中的民生问题有着一定的启示性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土地是农村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引导农村土地适度规模流转是实现农业规模化、效益化,产业化经营的前提和基础。土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民,因此,在引导农村土地流转中,做好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润物无声、潜移默化、滴水穿石的作用,解决农民思想认识的问题,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打破阻止土地流转的思想桎梏,实行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推进发展现代农业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相似文献   

18.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制定切实、有效的土地政策必须要对农民对土地的心态以及土地对农民的作用有着准确的把握.通过对湄潭和金沙进行的实地调查,从农民对土地的认知、依赖、流转意愿、劳动力外流影响等方面了解农民对于土地的态度中发现:如对土地应给予永久使用权,农地征用应完善补偿机制,土地流转机制应完善以及保护国家粮食安全等.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认为,发展中国农业,解决农民吃饭问题,一是要用科学的方法管理农业;二是要广泛应用农业科学技术成果;三是要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农政有官,农务有学,耕耨有器”是孙中山农业经济思想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20.
由于社会的变迁,与父辈相比,两地新生代农民的土地意识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由于两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人文条件不同,新生代农民的土地意识又存在地域差异。总体而言,华北地区新生代农民对土地的多功能性认识充分,但体会不深刻;耕地保护意识得到普遍确立,但粮食安全理念被忽视;土地流转以不失去与土地直接关联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收益的自发租赁流转为主,主动实现土地财产价值的流转意识不强;认同土地公有观念,但土地权利意识逐步增强;土地维权法律意识强,土地纠纷解决方式理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