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基于深入调研,针对当前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存在的主要问题困难,要严格用地管理、坚决遏制增量,保护农民利益、妥善减少存量,全域综合整治、加强集约利用,培育新型主体、发展社会服务,推进农业“双强”、提高粮食产能,创新机制方法、做好治后保障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资源,是粮食和生态安全的基石,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政策     
正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和用途管制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下发。《意见》从3方面提出12条措施防止耕地"非粮化",切实稳定粮食生产。意见提出,各地区要把粮食生产功能区落实到地块,引导种植目标作物,保障粮食种植面积。组织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情况"回头看",对粮食种植面积大但划定面积少的进行补划,对耕地性质发生改变、不符合划定标准的予以剔除并及时补划。  相似文献   

3.
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探究江苏省耕地“非粮化”的时空演变格局,为江苏省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提供助力。研究发现:不同地区存在的资源配置上的差异对“非粮化”空间格局差异影响较大,在所有驱动因子中,影响最大的是乡村人口,其次是村民小组,然后是农业机械总动力,最后是农村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种植经济效益低下是江苏省“非粮化”最重要的驱动因子,土地被征用或土地流转、耕地转为种植经济作物等也是驱动“非粮化”的主要因子。为推动乡村振兴,首先是要调整耕地利用结构,保障耕地种粮面积,确定耕地“非粮化”的面积;其次推进落实土地整治,加快耕地提质改造,科学设定“非粮化”底线;最后注重优化农业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4.
耕地非农化的供给、需求驱动因素综合作用决定了耕地非农化的规模和程度。本文分析了陕西省近20年来影响该省耕地非农化的供给需求驱动因素,从而为科学地找出耕地减少的原因提供了一个窗口,同时也为分析每种因素造成耕地非农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提供了一个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王秀兰  吴九兴 《特区经济》2008,228(1):221-222
本文论述了耕地保护政策构成、政策失灵的原因及应对耕地非农化对策,认为要保护耕地就必需对当前耕地保护政策进行调整、改革和完善;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作用;严格执法;改革土地征用制度是前提;设立土地开发转移权是有效的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6.
当前,农业转型实践中,存在着诸多影响农业发展方式转型的障碍和难题.主要表现为农业发展理念滞后、农业经营主体不清以及错误的土地流转理念和方式. 农业发展理念滞后,突出表现为违反农业发展规律,简单地把工业发展思维机械移植到农业上,一味崇尚大而洋,片面理解农业规模经营.大面积承包农民耕地,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单位产出效益降低,甚至出现政府花钱制造规模化荒地的现象,还会催生非农化、非粮化现象,与农业发展转型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7.
耕地非农化的供给、需求驱动因素综合作用决定了耕地非农化的规模和程度。本文分析了陕西省近20年来影响该省耕地非农化的供给需求驱动因素,从而为科学地找出耕地减少的原因提供了一个窗口,同时也为分析每种因素造成耕地非农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提供了一个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我国耕地非农化的驱动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耕地非农化为表现的农地生产结构变迁是引发我国现实粮食安全风险和城乡空间结构失序的根本诱因。通过梳理理论界对影响我国耕地非农化的驱动因素的主流观点,文章构建了适用于我国国情的耕地非农化驱动因素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逐步回归法对ll项反映耕地非农化驱动因素的指标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从中提取了三个公共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推动我国耕地非农化的本质驱动力是非农用地需求因子、比较利益驱动因子和地方政府行为因子;(2)我国省际耕地非农化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俱乐部特征并在区域格局上近似呈现出东西膨胀中部塌陷的“骨状”规律,因此要分区域制定耕地非农化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张亨明  尹小贝  傅之琦 《改革》2023,(12):128-137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提升粮食产能以保障农产品稳定供给的关键性因素。基于我国耕地保护取得的成就和经验,针对耕地供求矛盾突出、耕地质量下降、耕地生态保护任务艰巨、耕地“非粮化”现象普遍等问题进行分析,从树立新型耕地保护观、强化耕地科技支撑、提升耕地抗灾能力、提高耕地种粮效益等方面提出建议,以增强耕地生产能力、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0.
耕地非农化是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耕地被非农建设挤占的动态演变过程,也就是耕地的非农占用,但同时耕地非农化的速度必须与我国的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农民就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相协调。否则,耕地非农化速度的加快将导致我国的人地矛盾不断尖锐,严重制约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资讯     
《老区建设》2014,(5):4-7
正农业部要求保证土地流转规范有序进行防范土地"非粮化""非农化"不能搞大跃进,不能搞强迫命令,不能搞行政瞎指挥从农业部获悉: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呈加快之势,农业部21日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保证土地流转规范有序进行。通知指出,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总体是平稳健康的,但是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有的地方片面追求流转规模和流转比例,靠行政命令下指标、定任务、赶速度,违背农民意愿,  相似文献   

12.
《宁波经济》2014,(3):I0006-I0006
农业部于2月21日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保证土地流转规范有序进行。通知提到,有的地方片面追求流转规模和流转比例,靠行政命令下指标、定任务、赶速度,违背农民意愿,损害了农民利益;有的地方盲目引进工商资本长时间、大面积租赁和经营农户承包地,加剧了土地“非粮化”、“非农化”,对此必须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重庆市忠县为例,分析了2002—2007年流转农地用途变化的特征,借助SPSS软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流转农地用途变化的驱动力,为严格流转农地用途管制提供建议。研究表明:流转农地的“非粮化”现象突出,农地流转市场发展驱动、土地利用比较利益驱动、地方政府引导行为驱动是流转农地用途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在实际流转中,应建立耕地保护的共同责任机制,并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严格流转农地的用途管制。  相似文献   

14.
建设占用耕地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后备土地资源的匮乏导致了浙江耕地特别是新增耕地质量的下降,补充耕地的"上山下海"加大了生态退化的压力,浙江的土地利用体制客观上加速了农地非农化的进程,建设用地保障矛盾突出,违法用地现象增加。需要从改革土地利用体制、增加市场调节机制、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等入手,提高土地集约使用程度,以解决浙江土地持续利用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
宏观     
胡锦涛谈国土资源工作三重点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近日指出,国土资源工作要突出三个重点: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工作,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胡锦涛说,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乱占耕地现象。要认真组织实施全国基本农田保护  相似文献   

16.
耕地非农化不仅会因耕地的数量减少而使粮食产量减少,还会因其质量下降而使粮食产量降低。在计算全国耕地数量减少导致粮食减产的基础上,探讨了耕地质量下降导致粮食减产的计算方法,并据此估算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非农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目前这种损失每年高达6 000万吨左右,损失率约10%。  相似文献   

17.
土地用途管制是我国土地管理体系构架中的一个重要基石,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对农地的非农化和农地农用进行严格管制,即通过建立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对农用地的管理。本文以深圳为例,分析现行的农用地管理制度在高度城市化地区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介绍深圳实施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的做法,以探索适应于高度城市化地区农用地管理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张新华 《中国招标》2011,(40):27-31
煤矿企业全面管控,利用信息技术,建设综合自动化、信息化系统,通过综合自动化、信息化即"两化"融合,结合三维仿真可视化的表现手段,提高管理者和员工的素质,做到"无人为安",从而实现: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由静态控制向动态控制的转变;由事后控制向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的转变;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的转变;由程序管理向工序管理的转变,由管控一体化向管控决策一体化转变的全面管控体系。  相似文献   

19.
当前,宏观调控一大着力点是土地整顿(与紧缩信贷相并列)。政府采取了近乎禁止土地非农化、耕地非耕地化的使用政策。权威部门宣布,宏观调控以来,“治理整顿土地市场效果初显,全国撤销开发区逾七成,核减用地逾六成”。  相似文献   

20.
耕地保护与经济增长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深圳作为全国乃至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城市,耕地减少问题更加突出。数据显示,国家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并未能有效遏制深圳耕地减少问题,深圳必须走出一条适应自身特色的耕地保护道路。本文全面分析了1979-2014年深圳市耕地面积变化趋势,剖析了各阶段耕地变化趋势特征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总结深圳市耕地保护政策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