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传统投递模式建立社区邮政投递服务网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立清局长在2000年邮政经营服务工作会议上指出:“投递改革成败与否就看投递质量是不是上升了,成本是不是下来了,投递效率是不是提高了”。深化投递体制改革是巩固、延伸、拓展邮政传统业务的需要,也是邮政跻身物流市场、发展电子商务的需要。国家邮政局要求,2001年要继续深化投递体制改革,适应重组邮政物流配送体系的需要,以城市投递为重点,强化投递网的营销功能,促进传统投递网向现代物流配送网转变。 一、传统的邮政投递模式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对邮政服务新需求 传统的邮政投递模式概括为“点线式”。点就是投递局,线就…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石首市邮政局坚持投递工种的分配制度改革,切实提高投递质量。2002年12月被国家人事部、国家邮政局授予“全国邮政系统先进集体”。1.推行投递工种分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邮电分营时,石首市邮政局投递队伍人心涣散、投递人员相继辞职、用户有理申告日益增多、报刊收订流转额停滞不前。面对严峻的形势,石首市邮政局党委果断决定,在投递工种进行分配制度改革。经过论证与测算,按照多劳多得的原则,确定了投递工种经营承包的几种形式,即目标任务承包、流转额系数分成、发展业务计酬、综合考核奖惩。目标任务承包、流转额系数分成主要是指:按…  相似文献   

3.
邮政投递改革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邮政投递是邮政全程全网的末梢 ,是邮政作业组织的一个环节 ,是整个邮政通信的主要组成部分。投递质量的好坏 ,直接影响企业的形象、效益和消费者的利益。按照市场规律和用户需求 ,改革邮政投递 ,实现企业利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笔者结合当前投递工作的实际 ,谈几点思考与对策。邮政投递改革势在必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邮政投递作为邮政的一个形象窗口 ,已引起了邮政同仁和社会的关注。但目前的现状已不能适应市场和用户使用邮政的需求 ,主要问题表现在 :1、机制与市场不相适应改革开放以来…  相似文献   

4.
一、城市投递服务的误区目前的城市邮政通信投递服务,正如大量事实所昭示的那样,按现行的惯例,不可避免地与社会经济发展形成较大的反差。1.认识偏差,固步自封。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模式的限制,一些人对投递服务工作的认识不足,将其简单理解为投的范围愈大,...  相似文献   

5.
《中国邮政》2001,(1):15-16
遍及全国城乡、四通八达的投递网曾是中国邮政在服务上的优势 ,但是 ,电信业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诞生 ,使传统的邮政投递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邮政投递在经营机制、投递能力和服务质量等方面与市场的需求不相适应 ,改造邮政投递网成为邮政企业迫在眉睫的艰巨任务。鉴于此 ,2000年全国邮政投递改革在国家邮政局的统一部署下开始了。经过一年的积极组织实施 ,投递改革工作取得了突出的进展。在管理体制上 ,各地对投递部门进行了较为明晰的人、财、物划分 ,并赋予相应的管理权 ,大多数新组建的投递机构能够坚持邮政品牌 ,实行内部专业结算 ,模…  相似文献   

6.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户对邮政投递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邮政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对邮政实物投递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投递体制越来越不适应不断增长的用邮需求。因此,邮政实物投递网的改革与现代物流配送体系的搭建成为当前邮政企业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邮政投递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一)传统的投递体制不适应市场需求 传统的邮政投递体制只是按照投递段道被动地完成进口邮件的投递工作,由于其不能直接创造收入,加之分配上的大锅饭,调动不了企业和职工的生产积极性,面对竞争(如自办报刊投递到户)…  相似文献   

7.
庞大而细微的投递网是邮政通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邮政行业真正的、最大的优势所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特别是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 ,社会对邮政投递的方式、深度、时效、方便程度等方面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传统的邮政投递模式已不很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和多样化的需求。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如何以市场为导向 ,不断加大城市邮政投递网的改革力度 ,将传统的生产型投递网改造成面向市场的投递营销网 ,最大限度地发挥投递网的综合服务功能 ,是邮政企业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措施 :一、转变观念 ,增加邮政投递…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曲阜市邮政局于今年4月26日组建了报业投递分局 ,迈出了投递体制改革的第一步。报业投递分局按二级核算单位管理 ,实行独立核算、专业化经营、自负盈亏。采取的是“门对门、桌对桌”的“零距离”投递方式 ,实现了由生产管理型向专业化经营服务型的转变。3个多月来 ,运营情况良好。截至7月10日 ,该分局已完成收入198.8万元 ,为年计划的75.95% ,其中仅代办业务收入就达32万元。组建报业投递分局势在必行我国加入WTO以后 ,邮政企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如何适应社会发展 ,使邮政企业向以技术密集型为主导、以劳…  相似文献   

9.
徐元清 《邮政研究》2004,20(6):42-43
分析了当前农村投递服务的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投递网络,广泛建立代办点;把住关键环节,严格选聘村邮员;完善经营承包,扩大支局自主权;改进作业组织,实现投递多功能等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0.
加快投递网改造步伐适应物流配送市场需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邮政》2000,(11):19-19
今年国家局对投递改革和部分包裹投递到户工作进行了部署 ,各省结合实际 ,出台了各种改革政策和措施。在投递体制改革模式上 ,大多数省坚持邮政品牌 ,新机构名称中冠有“邮政”二字 ;在邮政递送网组织上 ,为适应邮政电子商务需求 ,发挥网络优势 ,19个省(区、市 )在投递改革时  相似文献   

11.
文章结合快递业的形势,介绍了城市快递包裹的投递方式,分析了邮政城市快递包裹投递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平台化、共享化、智能化、资本化和便捷化等方面探讨了邮政城市快递包裹投递方式创新的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12.
吕兴明 《邮政研究》2003,19(3):21-22
农村投递工作是邮政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沟通城乡信息交流 ,进行实物传递 ,实现农村邮件投递到户的一个主要环节。随着城市投递改革的深入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加快对农村投递改革的步伐已势在必行。1 当前农村投递存在的问题邮政独立运营后 ,农村投递作为邮政通信的一个重要环节 ,已经成为制约农村邮政业务发展的瓶颈 ,主要表现在 :1 1 投递网络组织不适应社会发展一是县 (市 )内邮路、农村投递线路和县 (市 )城市投递道段与近几年农村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县 (市 )城市建设规模不相适应。农村投递运输工具老化 ,县 (市 )城市居民投…  相似文献   

13.
14.
为加快邮政核心能力建设,文章分析了投递网的重要作用和地位,阐述了投递对营业的促进作用,探讨了邮政投递价值回归的战略和战术。  相似文献   

15.
信报合投的投递作业方式始于50年代,它适应了当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并一直沿用至今。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邮政通信市场的不断扩大,邮发报刊由100多种发展到5000多种,投递作业量不断加大,用户对邮政投递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原有的信报合投作业方式因此...  相似文献   

16.
17.
许葵 《中国邮政》2000,(8):17-18
邮政投递网是邮政通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优势所在 ,在邮政生产、经营和服务中起着重要作用。现代社会的发展 ,使传统的邮政投递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首先是信息社会的发展对邮政投递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其次是电子商务的诞生和发展给邮政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和经营空间。目前邮政投递在经营机制、投递能力和服务质量等方面与市场的需求不相适应 ,优势不明显 ,因此改造邮政投递网是邮政企业迫在眉睫的艰巨任务。一、投递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通过对邮政投递网进行改造、改组、改革 ,把现有投递网改造成符合信息社会发展需要 ,适应市场竞争 ,满…  相似文献   

18.
农村邮政投递改革之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发 《邮政研究》2008,24(5):35-36
为适应新农村建设不断发展对邮政普遍服务的要求,文章深入分析了目前农村邮政投递的现状,探讨了将农村邮政投递转变为邮政综合服务“前沿”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9.
对邮政投递多网合一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玮 《中国邮政》2001,(1):24-25
南昌邮政投递网一直分为报刊投递网、邮件投递网、特快投递网、机要投递网几个部分。长期以来 ,各行其是 ,自成体系 ,难以发挥其整体效应。能否通过机制上的改革 ,形成一个统一的投递网 ,负责所有邮件的投递 ,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带着这个问题 ,我们对南昌市局各投递网做了调查。一、投递体制改革后南昌市局投递网的基本状况南昌市投递公司于2000年4月1日正式运作 ,主要负责投递普邮和报刊。共有在岗职工530人 ,其中正式工102人 ,劳务工占大多数 ,人员组成多为30~40岁的社会下岗工人 ,人员素质偏低。从10月1日起由…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分析了农村支局投递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农村投递质量的因素,并从强化服务意识、完善培训制度、提高薪酬待遇以及增强凝聚力等方面探讨了提高农村支局投递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