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对外经济贸易持续稳定增长,同时,世界上四大著名的国际快递企业DHL、TNT、FedEx和UPS等也以合资、合作、代理等形式,先后进入中国,与邮政速递(EMS)展开激烈竞争。目前,我国国际快递业务市场基本形成了以邮政EMS与DHL、FedEx、UPS和TNT等四大速递巨头之间的多重竞争为主要特征的市场格局。  相似文献   

2.
2001年中国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抢占中国巨大的快递市场,国际的快递公司纷纷把触角伸到中国。被《财富》杂志评为前四名的跨国快递公司:美国联合包裹运输公司(UPS)、美国联邦快递公司(FedEx)、荷兰TNT邮政集团(TNT)及敦豪国际速递公司(DHL),以实力雄厚、技术先进、效率高的优势迅速抢滩中国速递市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下面对这4家公司的情况作一介绍。 一、美国联合包裹运输公司(UPS) 美国联合包裹运输公司(UPS),创立于1907年,服务范围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8年,联合包裹(UPS)与中国…  相似文献   

3.
蔡江东 《中国邮政》2008,(10):62-63
随着全球快递市场的蓬勃发展,以UPS、FedEx、DHL、TNT为代表的四大巨头领跑世界快递行业。作为全球化的公司,他们不仅全面挺进中国的国际快递市场,而且在国内快递市场也加紧布局,使国内快递市场的竞争局面日趋激烈。基础设施方面,除车辆、飞机这些运输工具外,支撑这些企业快速发展的核心是他们的全球或洲际的航空集散中心。  相似文献   

4.
国际速递巨头带来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延昌 《中国邮政》2004,(10):55-56
速递是运用先进的运输手段,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以最快速度传递信件、文件资料和物品的特快专递业务。国际著名的速递公司,如FedEx、UPS、DHL、TNT以及佐川急便等在长期的发展中创立了许多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张毅  李莉 《中国邮政》2003,(1):45-46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增强,寄递业务多元化竞争的格局已逐渐形成,私营运递公司渗透寄递业务,并占有了相当的市场份额。我国寄递业务市场也面临同样的局势,国际货代企业涉足国际快递业务,世界上四大快递公司(DHL、TNT、UPS、FedEx)登陆中国市场染指信件寄递,占据了国内一半以上的国际速递的市场份额。个别外资企业还以出租信箱、特许经营等形式变相经营邮政业务,如前些年媒体上炒得沸沸扬扬的上海宝驿事件。在国内民航快递、中铁快运也参与了寄递业务竞争,他们依赖于自身发达的运输网络,营业额也在直线上升。国内的私人…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 自80年代初,中国邮政首先在国内开办速递业务(即邮政特快专递,EMS)以来,速递业务蓬勃发展,其旺盛的市场需求,巨大的市场潜力与良好的经济效益,吸引了包括TNT(天地快运)、DHL(敦豪)、FedEx(联邦快递)、UPS(联合包裹)等知名跨国公司在内的国内外诸多企业抢滩登陆中国速递市场。一时间,各种牌号的速递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注册成立。据统计,仅广州  相似文献   

7.
中国加入WTO,速递市场将受到直接影响。从国内邮政EMS的发展看,竞争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一是电话、传真的普及,电子网络的迅猛发展,给邮政EMS的文件类业务带来冲击,使得此项业务的市场占有率连年下降;二是由于速递业务并非邮政垄断经营,国际大型速递公司如DHL(敦豪公司)、TNT(澳大利亚天地公司)、UPS(美国联合包裹公司).FEDEX(美国联邦快递),OCS(日本海外新闻普及株式公社)等,早已  相似文献   

8.
顾森 《中国邮政》2004,(1):26-27
邮政速递业务作为一项效益型业务,正逐渐成为中国邮政重要的利润来源。而作为一项竞争性业务,邮政速递正面临日益严峻的形势,可谓“内忧外患”:内有中铁快运、民航快递及民营快递公司对热点地区的逐步蚕食;外有DHL、FedEx、UPS等跨国快递公司对国际业务的快速抢占。据不完全统计,邮政EMS在国内快递市场的占有率从开办时的100%降为目前的65%,在国际快递市场的占有率为22%。面对如此白热化的市场竞争,邮政速递经营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客户的研究,注重客户信息管理,逐步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一、客户信息及分类客户信息(CustomInformation…  相似文献   

9.
邮政EMS应对外资快递公司扩张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溪 《邮政研究》2009,25(4):23-24
文章总结了UPS.DHL、TNT、Fedex四大跨国快递企业进入我国国内市场的历程,分析了“四大家族”的竞争态度,探讨了邮政EMS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FedEx速递将继续投资欧洲增长型市场,并扩大其产品组合,不会因为全球的经济形势而减少在该地区的投资。FedEx速递欧洲、中东、印度和非洲区总裁RobertElliott在新科隆航空枢纽的奠基仪式上表示,为满足客户需求,FedEx已经准备好在欧洲拓展服务范围。虽然FedEx已在洲际市场建立了强有力的地位,但也开始转向英国和印度等国的国内市场。  相似文献   

11.
EMS应对国内速递市场竞争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edEx和UPS分别与中国民营速递企业分手,开始独立运营,TNT也开始了国内物品快递的试运营。面对竞争形势,中国邮政EMS一再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加强经营管理,但总体效果不明显,市场竞争力弱,市场占有率不高。笔者就此发表自己一孔之见。1集中优势,打好阵地战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确定1  相似文献   

12.
当你上淘宝网购物时,问及卖家哪家快递最便宜时,答案通常是:四通一达;如果再问哪家最快最准时,答案可能是:顺丰。而在交寄国际快递时,UPS、DHL、FedEx则会更多地进入人们的视野。当在城市的车流中,EMS的标识渐渐淹没在DHL、UPS、顺丰等快递公司的车流中时;当"绿衣人"被更多穿梭在大街小巷的"七彩服"所遮掩时,我们不禁要问,EMS,你在哪里?  相似文献   

13.
《中国邮政》2009,(8):62-62
DHL以“断臂自救”的方式暂别美国国内快递市场后,中国跃居DHL全球版图中的最大市场,这意味DHL中国的机会悄然而至。 中外运敦豪由DHL和中外运集团于1986年组建,双方各持股50%,目前已在中国国际快递市场处于领先位置。近期,DHL正在酝酿大力开拓中国的国内快递业务。此前有市场传言称,DHL将收购国内的民营快递公司,或与中外运集团组建新的合资公司开展国内快递业务——DHL在中国的布局已经进入纵深阶段。  相似文献   

14.
中国已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国家的经济市场大门将逐步向其他成员国打开,各行各业都将面临着内外的挑战和竞争,邮政企业也不例外。特别是随着行业限制的逐步取消,国际大型的速递公司(诸如:UPS,FEDEx,DHL,TNT)将大举进入中国的运输市场。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中国邮政速递要想进一步发展壮大,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从内外对自己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15.
论规模,大型速递公司堪称配送和运输行业中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敦豪公司(DHL)正是其中的领头羊——2002年巳在全球航空速递市场占有超过30%的市场份额。在《远东经济评论》2003年度对210家跨国公司进行的评比中,敦豪以第一快递公司的地位进入15强,被评为亚洲区内综合领导力最强的跨国公司之一。  相似文献   

16.
作为在全球新兴市场拓展国内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UPS将在巴西开展国内快递服务。作为美国快递业巨头,UPS早就开展了往返巴西(南美最大经济实体)的国际快递货运服务,不久将在一些主要城市(如圣保罗、里约热内卢、阿雷格里港和坎皮纳斯)开展两项新的国内寄递服务:国内快递(Domestic Express)——在圣保罗市内提供次日中午12:00前投递服务;国内经济速递(Domestic Express Saver)——在上述四个城市提供当日递服务。  相似文献   

17.
法国包裹物流控股公司是世界四大集团之一 ,联邦快递公司是世界速递领域的先锋 ,两大公司签署了一项旨在加强各自在欧洲的业务的营运协定。该协定是两大集团采取的战略行动 ,将使他们成为在欧洲邮政的主要经营者。协定于 2 0 0 1年 1月 1日生效。它可使法国国际邮政快递公司 Chronopost的用户进入到世界网络中 ,并使用户受益于欧洲主要市场和法国包裹物流控股公司的地面设施。联邦快递公司负责欧洲、中东、亚洲业务的罗伯特·威利沃特说 :“该协定使世界最主要的快递网络与最知名、信誉最佳的名牌公司联合起来 ,其潜在效益极为可观。联邦快…  相似文献   

18.
李素满 《邮政研究》2008,24(4):23-23
今后五年,为满足东南亚、中国和欧洲快速增长的货物速递业务需求,TNT公司将投资1亿欧元建设自己的网络和基础设施。2008年4月11日,TNT公司开通了“列日-新加坡-上海”新货运航线。  相似文献   

19.
柳迪 《邮政研究》2010,(2):37-37
近日,由于担心DHL法国快递(DHL公司在法国的国内包裹业务部门)因亏损而被出售,该公司数千名工人举行了为期24小时的罢工。  相似文献   

20.
DHL速递与巴拉特石油公司(BPCL)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DHL将利用BPCL加油站扩展其在印度的零售业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