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旅游合同的非物质性和人身关联性,决定了确立旅游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性.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为实现个别化正义,不乏在旅游纠纷中予以创造性突破而承认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判例.这些案件的裁判结果虽符合旅游合同目的和公平正义原则,但却存在实质合理性与形式非法性的困境.需克服现有理论障碍,通过现有法律扩大解释承认旅游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明确其法律要件,依据可预见性规则和最低限度规则限定其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2.
郑晶 《旅游学刊》2011,26(4):43-47
只有明确了旅游合同的立法体例、立法目的和制度设计框架等方面的问题,才能在立法上确立旅游合同制度。现有的研究对旅游合同的概念、性质以及归责原则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积累,在上述研究基础之上,可以推导出下列结论:在不同的立法体例下,对旅游合同会有不同的概念阐释;旅行社的责任应当是立法的重点,在《合同法》严格责任的制度框架下,应当在旅游合同的归责原则方面作出过错责任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3.
债权相对性原则在债法领域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提出是对传统民法理论的重大挑战,在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第三人侵害债权引起的旅游合同纠纷也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迫切需要立法予以明确规制。文章基于旅游合同视角,从国内外立法对旅游合同内涵及外延界定入手,分析建立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合理性、可行性,理论基础及立法依据。在此基础上对旅游合同履行中第三人侵害债权引起的违约案例分析研判,从4个方面探讨第三人侵害债权行为的构成要件,论证债权作为一种基本的民事权利,具有不可侵性,应当得到法律的保护。最后,对在我国构建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进行旅游立法展望,提出构建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可以尝试协调理论上的债权相对性与不可侵性,明确侵害债权责任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制度,以及将旅游合同中的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纳入正在制定的"旅游基本法"范畴,使其作为侵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相对独立存在。  相似文献   

4.
牛立夫 《旅游学刊》2006,21(8):85-89
旅游合同是以精神享受为目的的一种特殊的混合合同.针对旅游纠纷中的精神损害问题,适用传统的侵权责任解决已经面临一系列不足.鉴于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各主要国家的立法和判例都已经承认了旅游合同中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因此在我国未来的民法典中也应当对此加以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5.
旅游合同立法初探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葛宇菁 《旅游学刊》2001,16(1):74-76
新《合同法》的颁布 ,确立了合同法领域的无过错责任原则。由于旅游行业本身的特点 ,这一原则的确立使旅游业经营者的经营风险随之增加。这就使旅游合同立法变得极为迫切。本文阐述了旅游合同立法的迫切性 ,探讨了旅游合同的界定、无过错责任原则、合同安全保障的方式、以及立法形式等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6.
西方国家旅游合同立法模式选择及其借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孟凡哲 《旅游学刊》2008,23(5):79-84
本文通过对不同国家旅游合同立法体例模式及其具体内容的比较研究,分析了旅游合同不同立法体例选择的内在根源.探讨了中国旅游合同立法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基础上可供选择的路径,认为将旅游合同立法置于<合同法>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7.
试论旅游纠纷的法律适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圣平  刘璐 《旅游学刊》2005,20(1):72-75
由于我国法律对旅游合同的性质未作界定,司法实践中对旅游纠纷如何适用法律一直争议很大。本文在分析了旅游合同的特性之后.主张旅游合同是一种类型结合的混合合同,旅游纠纷应分别准用《合同法》中最相类似的合同的明文规定,并应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本文并对几种主要的旅游纠纷的法律适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对“入世”前景下中国旅游业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孙维佳 《旅游学刊》2000,15(5):15-20
本文通过对世界贸易组织关于服务贸易法律制度的研究,探讨了现行中国旅游服务业法律体系在“入世”的前景下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进而提出了中国旅游服务业当前所应进行的几项法律建设内容,即1.尽早建立起完整的旅游服务贸易法律体系,制定《旅游法》。2.根据WTO规则补充、修订和完善现有的旅游服务立法,使之提高到GATS框架下承诺的水平。3.依据GATS有关尊重各国政策目标、照顾国家发展水平的原则条款,争取有序开放的环境和条件。4.促进相关领域自由化进程与旅游业开放的同步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汪传才 《旅游学刊》2011,26(4):48-55
谁是旅游合同的当事人?这是摆在法院面前的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文章从旅游合同纠纷的实际案例出发,试图解决作为复杂问题的旅游合同一方当事人的认定难题。尽管赞同法院裁决时否定单位的旅游合同当事人资格的做法,但不接受其裁决理由,并提出了两种诠释路径:一种是基于现行法制,否定单位具有旅游合同当事人资格的正当性;另一种是面向未来,通过完善立法,承认单位是旅游合同当事人,但赋予作为受益人的旅游者直接请求权。前者适用我国《合同法》有关间接代理的条款,认定单位不是当事人,只是旅游者的代理人;后者建议完善《合同法》有关利他合同的规定,立法确认旅游者作为受益人得就其损害向旅行社提出违约赔偿。  相似文献   

10.
运用实证方法研究社区旅游参与,表明我国社区旅游参与并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倡导,或仅为咨询式参与、伪参与,而是已存在的地方实践活动。四川省甘孜州盐源县泸沽湖镇博树村、云南梅里雪山雨崩社区和云南丽江市古城区拉市乡海北村恩宗三社3个旅游社区,通过全体村民共同参与制定规则,确立了社区旅游参与的自发机制。这种规则,从法律形式来讲可归入村规民约范畴。同时,旅游社区还利用合同协调内部及外部的旅游竞争关系或协作关系。克服村规民约有限性的办法就是制定国家法律,确立社区旅游参与的立法,要求政府及开发商必须在尊重社区利益,保证社区有效参与旅游的情况下进行旅游开发,赋予社区旅游参与权,保障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区与旅游业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汶川大地震后,四川的旅游业作为灾后重建的重要工程,在目的地重建中选好融资模式,是恢复整个旅游产业链的关键点.本文通过真实数据阐述了汶川地震后四川旅游业面临的具体问题,有利于理清灾后重建的基本思路,结合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出基于高效、快速、低成本的多元化的重建融资模式,为推动四川旅游业的全面复苏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12.
地名在风景名胜区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昌春 《旅游学刊》2002,17(6):19-22
文章全面介绍了中国以风景名胜命名政区的历史与现状,对其中合理与不合理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尤其对徽州地区改名黄山市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据此对风景名胜区发展提出了几条建议。  相似文献   

13.
多媒体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场革新 ,新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必须明确自身角色。本文针对目前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以旅游教育教学为例 ,从思想认识、技术水平和管理制度三个方面入手 ,分析了多媒体教学中教师的角色 ,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期望有助于促进多媒体教学应用  相似文献   

14.
浅谈风景名胜区内旅游索道存在的合理性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蒋宁 《旅游学刊》2000,15(6):61-63
自1979年以来,我国旅游客运索道从无到有,迅速发展至目前的近300条,全国绝大多数风景名胜区都建有或正在修建索道,为促进景区交通运输现代化和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并非各方面人士都认同旅游索道这一新生事物。针对不断传出的反对者的批驳声,本人谨以山东泰山旅游索道股份有限公司的自身实践对反对意见中的几点误区加以分析,以阐述旅游客运索道在风景名胜区内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shows how the concept of a recruitment niche can be valuable in understanding the difficulties the Guide Association in the United Kingdom has in recruiting new volunteers. Understanding Guiding as career volunteering, within serious leisure, shows how the distinctive ethos of the existing volunteers contributes to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he recruitment niche. The defining boundaries of the niche restrict the ability to recruit new volunteers. Thus the article gives an example of how a recruitment niche for a voluntary organization can be defined using the socially constructed ethos of volunteers involved in career volunteering rather than by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level of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t also demonstrates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for voluntary organizations wishing to increase recruitment.  相似文献   

16.
17.
The development of affinities between th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people and place is crucial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We trouble front and backstage distinctions to examine how destinations are framed and critically explore the power of the imaginary in shaping how individuals apprehend and in turn create social worlds. Combining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with stakeholder interviews, we scrutinise an influential television travel documentary as an instrument of cultural pedagogy, which recycles, recreates and re-enacts the tourism imaginary. The paper's distinctive contribution is to show the multiple means through which travel journalism enrols tourists through imagined portrayals of people and place within globalised cultural texts by highlighting the multi-dimensional workings of power in and through a framing of Northern Norway.  相似文献   

18.
19.
Tourism contributes significantly to the Caribbean economy and a strategy to exploit the industry's potential must be tailored to world trends at macro and micro levels. The composition of the market is changing and bookings are becoming dominated by fewer, larger companies able to exclude smaller carriers and tour operators not participating in the computer reservations systems. Worldwide recession has retarded the growth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aggressive marketing by the USA and others provides fierce competition for the Caribbean. The Caribbean Tourism Organization (CTO) seeks to enhance the local prospe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