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西部》2010,(3):1-1
刚过去了虎年春节,提起春节,就想到春晚,提起春晚,就想到今年春晚遭遇的口水。网上关于虎年春晚的口水此起彼伏,有春晚遭遇广告门、黑客门、假唱门、破解门、博客门"五重门"一说。百度一下"刘谦魔术破解",搜索结果竟有118万个页面之多。  相似文献   

2.
杨树 《走向世界》2010,(21):34-36
“济南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城?” “泉城!” “济南是一座怎样性格的城?” “像泉水一样性格的城市!”  相似文献   

3.
心灵的高度     
《发展》2011,(12):61-61
两个人,同时向着一个遥远的目标奔赴。一个从崎岖泥泞的山间小径出发,一路凄风苦雨,峭崖陡壁;一个从光洁平坦的大道启程,一路花团锦簇,丽日煦风。试问他俩谁会最先抵达?谁对人生更加充满激情?  相似文献   

4.
守望心灵     
有人说,他写的是“一句诗”,也有人说,他写的是“科学诗”,还有人说,他写的是“哲理诗”。其实,无论怎样称说,他写的诗正如叶永烈所评价的那样,“它像警句那样短小精悍,叩人心扉;它像寓言那样寓有哲理,给人教育;它像诗歌那样富有形象,使人联想。”  相似文献   

5.
李燕 《走向世界》2011,(16):18-19
读书,是历代都推崇的一件事情。《论语》开篇就表明了孔子读书的立场和态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首先认为读书学习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又说"终日而思之,不如须臾之学。"  相似文献   

6.
庄子以“道”为理论渊源,以“齐物”为得“道”的关键,将自己追求的“才全”至“逍遥”的心灵和谐境界与“无为”的四种修心方法相结合,从心灵视角宣扬了道家的“无为”而治,并融会贯通于“道”家文化,展现了他的心灵智慧。  相似文献   

7.
贝多芬是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的音乐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是古典主义乐派向浪漫主义乐派过渡的桥梁。解读贝多芬音乐,会感觉他的前中后期音乐风格是有转变的,彷佛他的音乐是在跟随他的心灵哲思,他的心灵哲思试图以音乐的抽象性陈述出来。  相似文献   

8.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仅7岁的男孩在一个赤日炎炎的午后,偷走了外祖母当年的陪嫁物,她唯一的一件首饰——两枚红璎珞。男孩拿着这两枚红璎珞玩到太阳落山才回家。回到家里,外祖母问他有没有动过桌上的红璎珞。男孩低下头,说没有。其实,外祖母心里早已知道,但她只是说: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从那件事后,男孩成了一个郁郁寡欢的孩子。每次想起两枚红璎珞,他的心就忐忑不安。后来,他趁外祖母不在时,偷偷地将两枚红璎珞放回了原处。因为外祖母的一句话让他终生难忘:“一个诚实的人其实是需要勇气的……”  相似文献   

9.
春节放假,王总自费买了《于丹(论语)心得》一书推荐给我们读。书的封面上有一段话:《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似乎一开始就告诉我们精神的、非物质意识形态上的一些东西,是攻心的,画饼充饥的,难道圣人就是苦行僧吗?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领悟到了于丹老师的用心良苦,更领悟了《论语》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10.
最近两个月,国内接连发生五起陌生人闯入幼儿园和小学,肆意杀害儿童的血案。凶手与这些儿童及他们的老师没有任何私怨,其行凶的唯一目的是宣泄他们因为私人生活或者与官员纠纷而积累的对社会的仇十艮。对幼弱而纯洁的儿童下手,则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其畸形的心理追求。这样的行径是最为残忍的,是任何文明人也不能饶恕的。有人把这种行径称为“准恐怖主义”,非常准确。  相似文献   

11.
邓莨方 《中国西部》2014,(13):114-117
<正>在教育第一战线上已经工作数载,期间有得有失、有喜有忧,常常在反思中求得进步,算不上经验丰富,但也算是颇有心得,在此,我想根据自己在教育教学上的得失来谈谈在教育教学中的几点心得。  相似文献   

12.
儿童节.或许不光是给孩子们过的。经济低迷时期的人们陷入比任何时候都更拼命的工作,淡忘了宁静而纯洁的童年心境,或许我们需要重新唤回这样的日子。本周推荐的几本心灵励志类畅销书,虽朴实无华,却动人心扉,兴许能带来一丝闲暇与宁静。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经济快讯》2009,(21):62-62
儿童节.或许不光是给孩子们过的。经济低迷时期的人们陷入比任何时候都更拼命的工作,淡忘了宁静而纯洁的童年心境,或许我们需要重新唤回这样的日子。本周推荐的几本心灵励志类畅销书,虽朴实无华,却动人心扉,兴许能带来一丝闲暇与宁静。  相似文献   

14.
当今快节奏的生活和严酷的竞争会让我们时时感觉疲累,逐渐磨灭了生活的热情,也就没有了工作的动力。其实,压力才能产生动力,只要我们正视压力,努力拼搏,在生活中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尽心尽责,就一定能体会到困境苦楚中纯净的甘甜,沁人心脾,回味悠长。  相似文献   

15.
杨宝安 《魅力中国》2010,(32):112-112,104
《沉思录》是奥勒留写给自己的书,是他和心灵的对话集。本文进入作者那个安宁恬静的内心世界,对书中的意志自由、生命和心灵思想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6.
戴红 《西部大开发》2010,(4):157-157
古人云:“人可一日不食肉,不可一日不读书。”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也。”意思是一个文人不经常读书修心养性.就是会失去自我。我们都是教书育人的老师,读书的好处自不用说。  相似文献   

17.
铅华洗尽,终显本色语文,盘点语文课改,恰似梨花盛开,究其本质,语文学习包含着作者的情感智慧,投注着作者的精神历险,折射出作者的心灵历程。让语文走进心灵,用书页建筑自己的精神家园;让心灵充满诗意,思想的闪电便会照亮眼睛,开启心智,提升诗意人生,何不享受语文,滋养生命?  相似文献   

18.
吕志雯 《魅力中国》2010,(6):320-320
在心灵哲学中,还原论经常被作为处理心身关系问题的重要理论。人有无“心”的存在?如果有,“心”指的是什么?我们能否认识它?它与我们的身体行为有无联系?通过阐述还原论的主要观点,从而解决人的心身关系问题并且介绍还原论对与心灵本质问题的不同流派所作的回答。面对非还原论的责难,还原论者坚信随着科学的发展,还原论必将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9.
现代人不少都是标准的“快”活族。不是及时行乐的快活,而是节奏快速的快活。如开车的速度很快,吃饭的速度很快,思维的速度也很快。许多人很害怕面对思考慢、动作慢、说话慢的人,如果面对慢节奏的人和事,心里就会急得跳脚。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