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的市场化和政府管理的法制化,社会公众对财政收支状况的透明度愈加关注。在新一轮的财税改革的攻坚阶段,正确认识财政透明度对于实现公民权利,政府职能,及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提高财政透明度也是政府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要求。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财政透明度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期更为全面地显现财政透明度及相关研究的全貌。  相似文献   

2.
中国省级财政透明度评估(201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和分析了我们连续三年进行的中国31个省市财政透明度、连续两年进行的省级行政单位行政收支及相关信息透明度以及2011年新增的人大财政透明度的评估结果,从不同角度得出中国目前财政透明度很低的结论,并从制度建设方面提出了提高财政透明度、建设透明政府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财政透明度是良好财政管理的一个方面。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财政透明度的提高在改善商业环境,降低经济发展成本、提高政府公信力,改善公共治理、加强财经纪律,减少财政风险、规范政府行为,抑制腐败活动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对推动财政透明度进程来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在财政透明度衡量指标设计上,发达国家主要是希望通过增强财政透明度来化解财政风险,重点在于推动对财政信息公开的具体化程度和可理解性的设计。发展中国家由于在保障公众知情权上尚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在衡量指标上主要关注财政信息的可得性,推动财政透明度的意义更主要在于规范政府行为,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我国财政活动中的多重委托代理关系,阐述了财政透明度影响政府财政绩效的机制,指出通过提高财政透明度可以改善财政绩效,并就如何提高我国的财政透明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增强财政透明度的政府会计视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政府公共治理模式中,增加财政透明度,苹除“暗箱操作”,已成为各国政府治理的发展潮流。虽然在我国的预算管理改革中,财政透明度的增加和“暗箱操作”的减少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是从绝对水平以及国际间的横向比较来看,我国的财政透明度还比较低,为此,探讨当前我国提升财政透明度的可行之路成为紧跟政府公共治理潮流并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本文论述了会计信息在财政透明度中的作用以及从会计角度如何增强财政透明度。  相似文献   

6.
财政透明是改善财政管理的关键因素之一,财政透明度的提升离不开政府会计体系的技术支撑。本文基于Lüder政府会计环境评估模型的分析框架,分析影响中国财政透明度提升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组织特征等环境因素,总结归纳中国财政透明度提升的有利环境因素与组织障碍。  相似文献   

7.
基于博弈理论的财政透明度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动财政透明度的目的是使政府应该承担起应负的责任,约束政府承诺,从而使政府可以通过信号和交流有效地影响公众预期。本文运用博弈理论来分析政府在推动财政透明度过程中所作的选择,研究表明:尽管政府具有保密的本能,但是在推动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环境的过程中,自上而下的改革意愿和自下而上的民主推动力量使得政府推进财政透明度成为财政改革的最优制度选择。  相似文献   

8.
财政透明是改善财政管理的关键因素之一,财政透明度的提升离不开政府会计体系的技术支撑。本文基于Lüder政府会计环境评估模型的分析框架,分析影响中国财政透明度提升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组织特征等环境因素,总结归纳中国财政透明度提升的有利环境因素与组织障碍。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河北省十一个地级市的地方财政透明度指数,分析了财政透明度的现状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全省财政透明度评价得分具有较大的波动性、各市财政透明度质量较低、财政透明度评价得分缺乏稳定性.进一步研究表明,法治建设的推进、政府的主动性、地方对外公开信息的自由裁决度等为河北省地级市财政透明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尽快完善地方配套的法治建设、强化地方主政者的绩效激励机制、重视媒体及网络建设、推进社会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等方面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我国财政透明度制度设计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是个强大的实体,它总是有办法单方面改变主意并将其变化后的政策付诸实施。如果能够建立各种规则和机制,使政府能够令人信服地做出承诺,对于推动我国财政透明度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财政立宪出发,以宪法作为保证财政透明度的根本准则,从信息披露的对象、范围、内容、具体程度来设计财政责任法,据以推动我国财政透明度进程。  相似文献   

11.
中国财政透明度评估(2012)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是中国财政透明度评估项目开展四年来的第四份研究成果。今年的中国财政透明度评估包含了省级财政透明度评估、省级行政收支及相关信息透明度评估、中央部门预算透明度评估三个部分。其中,中央部门预算透明度评估是今年新增的调查项目。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财政透明度总体水平仍然较低。但是,分省份(部门)、分项目、分年度观察透明度状况可以发现,一是省际(部门)之间、项目之间的透明度状况有较大差异,分年度观察的透明度状况也有一定的变化;二是中国财政信息公开的趋势是向好的。  相似文献   

12.
财政透明度是良好财政管理的一个方面,但财政透明本身不是目的,它是促进效率、保障政府和官员担起应负责任的一种方法。财政透明度的研究事实上是一个透明程度的研究,因为任何政府其实对财政信息都有一定程度的披露,关键是披露的信息能否满足社会和公众的心理预期。从信息披露的对象、范围、内容、具体程度和方式等几个表示不同信息透明程度的因素入手,可以提出一个财政透明"度"的分析框架,便于对一国或地区的财政透明度状况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3.
赵合云 《新智慧》2007,(5):12-14
本文介绍并评价了政府会计财政透明度的国际性规范,分析了我国预算会计与国际性规范要求的差距,从而提出我国有必要以提升财政透明度为导向,从政府会计范围、政府会计基础、政府财务报告等方面着手,建立起一套能够充分反映政府财务状况的透明度高的政府会计体系。  相似文献   

14.
2013年的中国财政透明度评估包含了省级财政透明度评估、省级行政收支及相关信息透明度评估与省级政府部门预算透明度评估三部分。其中,省级政府部门预算透明度评估是今年的新增内容。评估结果显示:中国财政透明度水平仍然较低,但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省际(部门)间的透明度差距依然很大;此外,分项目考察的透明度差异较大,总额信息、功能分类信息项目的透明度状况相对较好,明细信息、经济分类信息项目的透明度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5.
中国省级财政透明度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省级财政透明度评估》研究项目对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2006年度的财政信息向公众公开的程度进行了调查研究。项目组设计了113项财政信息,通过网上搜索、公开出版物检索和向政府信息公开办公室中请三种途径了解这些财政信息的公开情况。结合政府部门对信息申请回复的态度与责任心,项目组对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信息公开状况进行了综合评分。评分结果显示我国目前财政透明度状况不容乐观,政府财政信息主动公开的意识还有待加强。为此,要求政府转变保密思维,切实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同时,要根本性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明确财政公开透明是预算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6.
从2007年开始我国开始全面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政府收支分类作为一项财政基础性工作,通过对政府收入和支出项目进行类别和层次的重新划分,实现了收支分类与国际惯例的更好衔接,更为详细地反映了政府的财政信息,加强了政府预算监督,提高了财政透明度。  相似文献   

17.
向公众充分披露财政信息是政府进行财政透明度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政府有向公众披露财政信息的义务,但信息的价值又导致了政府隐瞒信息的激励;另一方面,公众和政府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又有助于提高政府财政管理的质量。文章通过对国内外政府财政信息披露的分析,揭示了政府向公众披露财政信息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提高政府预算的透明度是中国构建现代政府治理结构的必然要求。但目前中国预算透明度研究主要关注预算信息的透明化问题,而忽视了预算管理的原则,从而在推动预算民主化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因此认为:研究预算透明度问题不能就预算论预算,应该在把握预算管理原则的基础上,从整个财政体制的角度系统性地加以研究,提出提高预算透明度就是要把预算规则透明化的观点,并建议应该从构建一般预算和专项预算制度入手来规范政府相机抉择的财政活动。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财政透明度研究成果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财政透明度,增强与公共信息交流的“诚实性”和“共同理解性”,可以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推进我国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提高财政运行效率,优化财政管理。鉴于此,认真总结分析中外学者对财政透明度的研究现状及成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世界贸易组织透明度原则 ,要求成员政府价格管理具有透明度。目前我国政府价格管理的透明度与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尚有差距 ,如何提高政府价格管理透明度是摆在政府价格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政府必须对价格管理透明度问题予以高度的关注并统一协调相关政策 ,实现国内政府价格管理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接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