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高峰 《中国经贸》2013,(13):40-41
“只要1-100美元,便可以买走一套房子。”这则美国汽车城底特律打出的楼市广告语,赚足了中国投资者的眼球,也把近年来不断升温的中国人海外置业热潮再度聚焦在镁光灯下。相比于中国房价走势的一片看涨,许多国家受欧债危机影响,房地产价格连年大幅下挫,使得越来越多中国人想赴海外“捡便宜”。那么,中国投资者扎堆抄底海外楼市,究竟是“馅饼”还是“陷阱”呢?  相似文献   

2.
"只要1-100美元,便可以买走一套房子。"这则美国汽车城底特律打出的楼市广告语,赚足了中国投资者的眼球,也把近年来不断升温的中国人海外置业热潮再度聚焦在镁光灯下。相比于中国房价走势的一片看涨,许多国家受欧债危机影响,房地产价格连年大幅下挫,使得越来越多中国人想赴海外"捡便宜"。那么,中国投资者扎堆抄底海外楼市,究竟是"馅饼"还是"陷阱"呢?  相似文献   

3.
国际扫描     
《中国经贸》2014,(17):7-9
中国投资者瞄准海外房地产市场 中国驻马来西亚经商参处消息,据《星报》援引路透社日前报道,总部位于美国的房地产及资本管理公司--仲量联行表示,今年上半年,中国投资者在海外房地产市场的总投资额达54亿美元,其中商业性投资40亿美元。机构投资者投资增长17%,其中住宅项目投资飙升84%。伦敦成为中国机构投资者最青睐的房产投资目的地,总投资额达23亿美元;旧金山和芝加哥紧随其后,投资额分别为5.48亿美元合3.65亿美元;悉尼名列第四。仲量联行指出,中国的房地产开发商和保险公司仍然是最活跃的投资者。  相似文献   

4.
澳洲投资     
《沪港经济》2014,(5):70-71
基于中国目前正处于一个非同寻常的房地产周期,有了一定资本积累的中国投资者,一直在寻求一个能够获得更稳定收益的海外房地产投资机会。拥有永久产权、一成首付、2%的空置率、7%~10%的房价增幅、较高的租金回报率和收益率的澳大利亚房地产市场,鼓舞着中国投资者踊跃进入。  相似文献   

5.
8月26日,顺驰(中国)不动产网络集团(原“顺驰置业”)、软银亚洲投资基金、美国凯雷投资集团在北京举行了战略投资签约仪式。软银亚洲、凯雷集团分别投资3000万美金和1500万美金,占顺驰(中国)不动产网络集团15%和7.5%的股权。这是迄今为止世界顶级投资机构首次与中国房地产中介企业进行合作,海外资金第一次将对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投资扩大到了“三级市场”领域。  相似文献   

6.
周斌 《上海经济》2005,(3):42-43
面对当前扑溯迷离的房地产市场和持续低迷的证券市场,众多投资者都感到难以把握投资方向。显然,积重难返的中国证券市场,绝非是一个股权分置试点的推进就可重塑投资者的信心;而火爆了几年的楼市,由于正面临政府日益强硬的监管政策与信贷措施,必将导致预期收益降低和投资风险加大。面对当前的投资市场,精明的投资者往往采用静观其变,伺机而动的投资策略,既不在房地产上盲目的杀跌,  相似文献   

7.
《特区展望》2003,(1):18-18
证监会主席周小川表示,认可内地机构投资者(QDII)及中国预托证券(CDRs)的推出并没有时间表。QDII将允许境内投资者买卖海外挂牌的股票。继管理层早前表示允许境外机构投资者在12月开始参与A股市场后,市场揣测QDII亦将出台。CDRs则仿效美国预托证券(ADRs)。但该投资工具在中国的运作亦异于美国,因中国实施资金管制,禁止居民投资于海外资产:CDRs让中国投资者投资于境外上市的中国公司,但ADRs则让美国投资者投资于海外公司。QDII及中国预托证券推出没有时间表  相似文献   

8.
罗宇凡  叶锋 《中国经贸》2009,(15):76-77
今年4、5月份.房地产市场成交结构变化明显。在刚性需求之外,投资性需求加快进入楼市,高端物业销售明显活跃。记者调查发现,资本加速进入楼市,与对中国经济复苏抱有信心有关.部分也是通胀预期驱动所致。同时,部分新增信贷流向房地产交易市场的情况,也助长了地产投资的再次兴起。这些都使得尚在“维稳”阶段的中国楼市面临更多考验。  相似文献   

9.
在年前召开的第五届中国房地产发展年会——“房地产企业与国际资本对接”的圆桌论坛上,美林投资银行房地产投资副总裁邓伟、德意志银行房地产投资部中国负责人张虎跃、美国环球证券基金首席投资执行官丁大卫等国际资本的运作者们在对话中传递着一个信息,目前海外有超过百亿美元的国际资本正对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虎视眈眈。国际资本尤其看好国内受到宏观调控影响的高档项目,  相似文献   

10.
《海外经济评论》2005,(42):9-11
中国针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未能阻挡来势汹汹的海外资本,有机构统计,宏观调控至今,累计已有逾百亿美元外资基金砸向中国地产业。分析员指出,海外资金对获利丰厚的中国楼市垂涎已久,而宏观调控正令开发商倍受资金短缺之困,这无疑加速了海外资本的中国之行。  相似文献   

11.
正基于中国目前正处于一个非同寻常的房地产周期,有了一定资本积累的中国投资者,一直在寻求一个能够获得更稳定收益的海外房地产投资机会。拥有永久产权、一成首付、2%的空置率、7%~10%的房价增幅、较高的租金回报率和收益率的澳大利亚房地产市场,鼓舞着中国投资者踊跃进入。  相似文献   

12.
"据说纽约市场上的房子挂牌周转的时间不会超过三个月,你挂出去就有人买,这是一线城市的特点。"近年来,随着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机制(QDII2)等的推出,国内的海外投资限制不断放宽,这促使一些机构和高净值个人陆续加入到海外房地产投资的行列。与此同时,中国的品牌房企也在积极探索海外投资的新路径,万  相似文献   

13.
近日,首都经贸大学与中国社科院联合对35个城市居民对房价预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32个城市居民皆预期房价将会继续上涨.这意味着有超九成居民预期当地房价未来会出现上涨。这一调查结果令人担忧,预示着楼市调控面临空前的考验。“预期”作为经济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其对经济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影响非常之大,包括影响投资者的行为。一旦市场预期房价将上涨,一旦多数居民预期未来房价将走高,将直接影响居民的购买行为。对此,有关部门不仅需要重申“房地产调控不动摇”,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对中国的兴趣日渐增加。在内地逐步开放市场之前,海外投资者投资中国的主要途径,是投资在香港上市的内地公司的H股或红筹股,而现在海外投资者则可借着QFII(“合资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内地的A股市场。  相似文献   

15.
张梦 《上海经济》2006,(8):52-54
在新一轮房地产宏观调控措施出台后,使得国内主要大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前景不明朗,且随着国内不少人收入提高及外出留学,度假等需求的增加,许多国家对中国实施了各种优惠政策,一些投资意识较强的人士便把目光转向了海外市场。海外置业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和置业者所认识和接受,购买或有意向购买海外房产的国内置业者正在形成一个越来越具规模的群体。一些投资意识较强的人士便把目光转向了海外市场。  相似文献   

16.
市场渐变已行至临界点,离水落石出已越来越近。“国八条”后,楼市调控并没有消停,随着“限贷令”、“限购令”、“加息”、“房产税”……房地产宏观调控领域的“关键词”不断为购房者所熟悉,最近,国家发改委申令“一房一价”,使得不少住宅投资者望而却步,房市的观望氛围变浓。而经过近半年时间的政策累积效应,尤其是“限购令”的深入,有些分析人士认为,经历过诸多政策的冲刷,楼市中的投资者、改善型购房需求大多被冲出了购房者的队伍,楼市将进入史上买家构成最单一的“刚需市场时代”。  相似文献   

17.
《海外经济评论》2005,(18):40-41
【美国《华尔街日报》4月22日】随着2006年底中国银行业完全对外开放最后限期的临近,海外投资者加快了竞购中国小规模银行的步伐。澳洲联邦银行(Commonwea1th Bank of hustra1ia)再度收购中国城市银行股权就是最新一例。  相似文献   

18.
郑可 《新财经》2006,(10):112-112
8月19日,央行再度出手加息,将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上调,并放宽住房贷款利率浮动下限。此次加息动作虽在市场预料之中,但这套“组合拳”打得与以往截然不同,除对中国股市、债市和房地产行业产生重大影响外,对于外汇投资者而言,也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9.
陈杰 《西部论丛》2008,(7):21-23
自2007年岁末到现在,越来越多的房地产开发商不得不承认,中国楼市正经历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寒冬”。对于不少人来说,这个楼市的“寒冬”就像南方的“冻雨”那样来得是那么的突兀。时至7月,中国的“寒冬”早已过去,可中国楼市的“寒冬”似乎还没有散去的意思,不少城市的楼市仍然萎靡不振,交易清淡,房价萎靡,土地拍卖价格大跌,连众多房地产大鳄包括恒大、河南建业等已排好的IPO上市计划都由于市场预期太差而被迫喊停。  相似文献   

20.
2005年的春天,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取消个人住房贷款优惠利率的政策。随后,一系列对楼市进行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曾经一路狂飚的中国楼市也开始踏上漫长的调整之路。在调控一周年后。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6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引起广泛关注。报告认为。目前国内35个重点城市中。多数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不健康。[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