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选取了景观多样性、景观优势度、景现均匀度、景观破碎度等景现生态学指标对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绿地系统景观格局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全校的景观多样性指数比较高,水域景观对整个校园的生态环境起支配作用,景观类型以乔灌木为主,景观破碎度较低.通过分析总结,适当调整各功能区的景观类型,积极发挥水域景观的生态效益,进而达到校园生态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景观作为研究和维系可持续性的基本空间单元,是有效研究自然—社会相互关系的最小尺度,为旅游学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研究范畴和研究视角。近年来关于旅游景观的研究颇多,表明越来越多的旅游学者意识到了旅游研究的整体性和异质性,这是旅游研究中的一个进步。但是基于景观生态学的视角来看,多数研究并没有进入到景观研究的实质范畴,旅游景观研究中的尺度、结构、等级等问题多没有涉及。景观生态学已经发展了一系列整体性的和人文社会学的方法来研究自然—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为旅游景观研究提供了一套较为成型的方法和指标,为旅游景观研究中所面临的尺度和不确定性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依据。因此基于景观生态学视角,借鉴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重视旅游景观格局、尺度等研究,完善旅游景观研究体系,对于推动旅游景观研究和完善旅游学的研究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城市作为以人为主体的景观生态单元,建筑物群体构成了景观的主体。此外,还分布有公园、绿地和其它一些不常见的景观要素。城市景观是深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景观类型,同时城市生态系统也深深地刻上了人类影响的烙印。随着人类社会日益城市化,未来的景观将越来越强烈地受到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改造。  相似文献   

4.
声生态学将声音视为环境当中的景观,强调人与声音以及环境间的关系。而长期以来,城市旅游研究基本都停留在视觉要素领域,但旅游体验是全方位的感知过程,声景观的优化,可以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旅游景观质量提供新的思路。声景观具有物理和环境两大类属性,通过以南京为例的实证研究,能够探寻到声级与旅游者感知度的关系,以及声景观环境属性中基调音、标志音、信号音各自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可以从声生态学的视角对自然与人文声景观的设计及后期声景观的管理、运营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促进城市生态和旅游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城市生物多样性是城市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和人类盲目建设、环境污染和破坏、城市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影响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协调发展。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已倍受世人关注,成为当前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的热点领域之一。  相似文献   

6.
选取赣南师范学院黄金校区为研究区域,运用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基质理论对校区进行了景观结构的定性分析,并根据景观功能差异,进行了景观斑块分类,在此基础上采用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对校区的景观空间格局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赣南师范学院黄金校区校园整体景观空间格局分布合理,功能区划全面科学,生态环境得到很好地保护。  相似文献   

7.
景观生态学作为现代生态学体系中一支年轻而活跃的分支,它的形成和发展是来自人们对大尺度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已经不只是对生态学和地理学研究领域的渗透和研究方法的综合。从《设计结合自然》这本著作开始,该书作者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风景园林学系教授、  相似文献   

8.
以上杭县城总体规划中的2020年城市外环道路边界以内为研究对象,以2009、2013年上杭县城区卫星影像图,2017年上杭县城区航空影像图为信息源,对研究区进行城市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利用多准则CA-Markov模型进行预测模拟,结果表明:①2009—2017年,农业景观始终是整体景观中的优势景观元素,从单一动态度变化可知,8年间道路景观变化幅度最大,其次为其它建设景观、农业景观;从综合动态度变化可知,两个研究时段的景观面积的总变化量有所下降,2009—2013年各景观面积变化速率快于2013—2017年,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的阶段性特征明显。②构建的多准则CA-Markov模型较好地模拟了2017年研究景观格局,Kappa系数均高于0.75;到2025年,研究区城市居住景观、城市绿地景观及其他建设景观等人工景观呈增长趋势,农村居住景观、农业景观、林地景观呈减少趋势,各景观类型均在2025年趋于平衡和稳定;景观格局整体破碎化程度增加,呈现出较高的异质性,但景观的聚集度降低,景观分布更加均匀;研究区内各景观类型在景观空间逐渐向均衡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北京都市区就业结构升级与空间格局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的空间发展与经济重构有密切的关系,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城市经济空间演化的直接动力。本研究分析了随就业结构变动,北京都市区不同部门就业空间分布的变化及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就业结构变动显示出北京都市区产业结构在升级,就业正脱离第二产业和传统服务业,转向生产性服务业。同时,就业结构变动剧烈的行业,尤其是在就业结构中比重迅速增加的生产性服务业,其就业空间分布的变动也十分突出,表现出就业分布的空间转移和新的空间集聚,从而带来城市经济空间格局的重组。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增长的地区总体就业增长也比较迅速,形成了新的就业集聚区,改变城市的空间结构;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的空间转移和集聚具有特定的区位指向,形成了专业化的地域分工格局。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城镇用地布局规划偏重城镇物质空间规划而较少重视城镇生态规划,在我国城镇数量迅速增长的大环境下,城镇用地布局规划应当有所突破.本文将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引入八卦洲镇总体用地布局分析中,尝试解决小城镇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提出在融合城乡两元经济的同时,融合城乡自然一人工环境用地布局的推荐规划设想,以期为即将展开的新一轮的城镇建设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几点可行建议.  相似文献   

11.
王晖 《经济地理》2020,40(5):145-154
就业空间结构是解读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维度。基于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第二次与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采用贝叶斯克里金地统计、空间自相关、非参数局部加权回归和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探索南京都市区就业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就业中心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2001—2013年,就业机会持续从都市区核心向郊区扩散,但接近半数的就业岗位仍然集中在各个就业中心,就业密度全局莫兰指数(总体集聚程度)变大(增强),"分散中的集聚"是南京都市区就业地理格局的主要特征。②制造业主导型中心始终是就业次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2008—2013年服务业主导型次中心的显著增多以及主中心的崛起预示着服务经济塑造就业中心的力量愈发突显。③就业次中心更倾向于出现在中心城区内的新城与副城极核、建成环境特别是公共交通可达性优良且产业/经济基础较好的地点。  相似文献   

12.
以人口规模分布为数据,以城市首位度和位序—规模曲线为研究视角,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并比较研究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都市圈人口分布规律,客观全面评价武汉城市圈空间自组织演化水平。研究表明:武汉城市圈在空间自组织演进过程中,总体阶段上落后于比较对象,空间自组织演化尚处于以集聚作用为主要驱动力的演化阶段,主要要素向区域中心城市集聚,腹地发育略显滞后。长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都市圈中心性最明显,武汉城市圈次之,珠三角城市群集聚扩散作用相对较为均衡,区域空间发展更为匀质化。武汉城市圈未来的发展,应该在大力提升区域经济总量的基础上,有意识引导分散的空间组织作用力,实现区域空间形态向更为合理的方式演进。  相似文献   

13.
郑州都市区镇域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镇域为研究单元,以经济综合发展指数为测度指标,采用GIS空间分类、ESDA等空间分析技术,根据区域经济差异的相关理论,分析2006-2010年郑州都市区镇域经济空间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经济空间格局总体呈“轴带+市区”的空间扩散态势;第一、第四级水平的乡镇变动幅度大,中等层级水平的乡镇变动不明显;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存在空间集聚效应,2006-2010年之间High-High区、Low-Low区分别增加6、7个,High-Low区由18个骤减至9个,Low-High区小幅减至14个,乡镇经济整体与局部协调发展的局面尚未形成.基于研究结果从区位条件、宏观政策、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中心城区的规模与竞争力等方面进行驱动因素分析,进而提出突出乡镇主导优势产业、实施差别化发展政策、加强集镇区规划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升中心城区竞争力等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文章针对太原经济圈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太原经济圈的城乡互促发展战略:转变太原市工业发展战略,加大太原、晋中同城化步伐,突出小城镇城市功能建设,构建不同的城乡一体化机制。为保证太原经济圈内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从观念、组织、制度三方面提出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15.
镇江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镇江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研究对象,基于景观格局指数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镇江市土地利用景观总体格局特征及空间分异规律进行了初步地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镇江市最大优势景观类型为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50%左右,其次为建设用地和水域用地,林地也是镇江市较为重要的景观类型;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存在显著的东西空间分异特征,在地形起伏较大的镇西丘陵区,景观的多样性和均匀度较高,而景观优势度及集聚度则相对较低;在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镇东平原区,景观呈现较低的多样性和均匀度,而景观优势度及集聚度却较高;景观破碎化程度在镇江中东部地区较高,表明人类开发活动与景观破碎化呈显著的正相关性规律。  相似文献   

16.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沈阳经济区县域经济空间分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欣  张平宇  刘晓琼  刘林 《经济地理》2012,32(12):79-84
以沈阳经济区23个县为研究单元,基于BP神经网络和ESDA方法,选取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等9项指标建立评价体系,分别研究2005和2010年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的特征和驱动因素,并得出结论如下:①2005年沈阳经济区县域经济南北差异显著,2010年南北差异弱化。2005—2010年,南部的海城、大石桥等县市的经济水平较高,东北部的开原、调兵山等县市的经济水平上升,中南部的辽阳、灯塔等县市经济水平下降。②2005—2010年,沈阳经济区经济水平相近的县市在空间上的集聚特征有所弱化;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市在空间分布上形成沿交通轴线布局的县域经济带。③从局部差异来看,2005年在沈阳经济区南部形成岫岩、桓仁等"高高"型县域集聚区,以及北部的彰武、康平等"低低"型县域集聚区。到2010年,除开原市属于"高低"型县域外,其他县域经济的空间极化特征不明显。④深入分析沈阳经济区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得出结论如下:区位条件是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的重要因素,自上而下的政策驱动是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的外部动力,中心城市的极化扩散作用是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7.
了解近代南京山水风景资源的时空分布与演变,有 助于探究风景名胜的发展规律,为当代城市风景系统的营建 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历史地理信息系统,运用 ArcGIS平台,以南京钟山风景区为例,对近代历史景观资源 的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历史景观资 源数量呈现2次波动,民国时期的景观资源类型趋于多样化, 纪念建筑数量最多;2)历史景观资源集聚于钟山头陀岭、独 龙阜、小茅峰,鸡笼山南坡,玄武湖梁洲等地;3)历史景观 资源的分布重心由西北向东南长距离偏移,1840—1912年 的移动趋势较弱,1912年之后的分布趋势逐渐增强;4)地形 地貌、水系等自然因素直接作用于历史景观资源的选址,交 通条件、统治阶级的干预及战争动乱等人文因素推动着时空 演变过程。研究结果证明了基于园林文献史料构建山水名胜 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的可行性,为历史景观资源空间分析提供 了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8.
人对城市风景的感知与理解,推动了城市历史景观的 层积过程。基于不同人群话语分析,以元素类别和空间类型2种 分类方式构建相对系统、科学的城市历史景观层积识别框架, 探讨城市历史景观的动态演变机制。以明清时期襄阳为例,分 政府和文人2类话语组对历史书籍、诗文的语汇逻辑、情感倾向 进行统计分析,设置等里数同心圆坐标,以古城物理中心位置 为圆心,标记元素空间点位。厘清作为主动因的话语作用于城 市历史景观各元素及空间类别并最终实现文化层积的全过程, 梳理出明清时期襄阳城市历史景观层积机制和基础框架,以期 推动城市历史景观保护与发展,为襄阳的保护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公园绿地是城市中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其使用会受到公园自身及其所处城市空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利用手机大数据,通过对城市个体活动轨迹的识别,提取人们到访城市公园的交通出行方式,从而探寻公园出行的时空差异性。同时,通过对网络开源数据的获取,将公园的城市区位、周边环境、业态布局、自身条件和交通可达性等特征进行量化处理,并构建一组线性回归模型来确定影响公园使用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时间上,工作日和休息日的公园使用特征有较大差异;空间上,城市建成环境较完善地区的城市公园使用频率较高。通过回归模型,发现城市区位对公园使用的影响最大,而公园周边的交通设施并不会对公园使用产生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政策制定者优化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与维护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