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未久,便出现了逆向转移趋势,致使农业劳动力在社会劳动总人口中出现反弹现象,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 一、逆向转移趋势 根据部分省份调查,目前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正面临着严峻的局面。1987年,由非农  相似文献   

2.
陆林  陈怡男 《农村经济》2004,1(5):83-85
本反思了当前几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思路的实现困境,指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思路必须重新定位。通过对产业结构发展的国际趋势和当前我国实际情况的分析,在马克思理论所提示的企业发展趋势的启示下,明确中小企业是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同时根据当前产业结构的变动和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总结了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几种模式。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红 《农业经济》2000,(5):30-32
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是世界各国共有的现象。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难点,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转移问题不仅关系到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否实现。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制定相应政策,采取有力措施。一、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关理论和模型二战以后,围绕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如何变二元经济为一元经济的问题,发展经济学家对于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从而带动整个经济均衡发展,进行…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永久镇,由于土地与资本稀缺,交通便利,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该论文以详尽的实地调查为基础,结合劳动力市场环境的实际情况对永久镇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对永久镇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存在问题及成因的分析,提出了改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市场环境、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略论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柏正杰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合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同题的决定》对建立我国劳动力市场做了新的深刻论述。在这一理论和方针下,有必要对我国成收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做迸一步的深入认识和分析。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工业化进程中...  相似文献   

6.
坚持和逐步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是关系着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移的关键。因此,今后既要继续解决近年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又必须继续坚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向,采取切实措施,逐步实现这一有划时代意义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要依据国民经济的需要和可能,以及农业自身的承  相似文献   

7.
成功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该文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滞后性、阶段性以及内部转移的非均衡性3个方面对云南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进行分析,从而为云南省4类不同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的制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道路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利用与转移》,是国家社会科学“七·五”规划确定的重点研究课题。该课题由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承担,历时4年完成。其主报告《历史启迪与道路抉择》共7万字,对建国40年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利用与转移情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论证,对改革开放10年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得失进行了评说,对今后的转移道路进行了探讨。限于篇幅,本文仅将其主报告的一部分摘要发表。  相似文献   

9.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当今中国普遍存在的现象。笔者认为,我国近些年来出现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大规模流动和转移的主要动因在于农村存在着对农业来说无价值投入的剩余劳动力及城乡间的条件、收入差别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巨大吸引力。一句话,正是城乡之间劳动力的成本和差...  相似文献   

10.
对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张襄英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条有效途径,深刻认识二者间的辩证关系,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至关重要。所谓农业产业化经营,一般来说就是指在市场经...  相似文献   

11.
区位理论和“发展极核”理论认为,工业化与城市化必须同步发展、相互促进,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国约2亿农业剩余劳动力不仅要实现产业转移,而且要实现空间转移,即多元城市化,产业化与城镇化是产业内容与空间载体的关系,其联动发展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转移效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较大规模的转移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真正开始的。那么迄今为止,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现状如何?这一转移究竟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或者说劳动力转移这一资源再配置效益倒底有多大?本文对此问题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小城镇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迎斌 《农业经济》2000,(12):26-27
我国农业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据有关部门预测,到 2000年底,农业剩余劳动力将达到 1.5亿。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产生与转移,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必然结果,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农村的发展、农业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难主要是向城镇转移难,是实现职业、地域、身份三重转换难。从经济学角度看,高昂的转移成本和较低的转移收入所造成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缺乏有城市中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导致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原因。而政府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改革不合理的限制劳动力的转移的稳中有各种制度和规定、加快经济发展、提供完善的社会服务是降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成本、增加转移收入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农业劳动力经历了改革十年的快速转移后,近年来开始放慢了转移的步伐。与此同时,农村一大批外出劳动力出现了“回流”现象,某些地区发生的“盲流”也尚未完全遏止。我们应当怎样看待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呢? 农业劳动力大量过剩,是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一个老问题。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种种原因  相似文献   

16.
劳动力市场建设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天丽 《农村经济》2001,(11):10-12
四川省是内陆大省 ,又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农业大省 ,农村劳动力占全省劳动力的 70 %以上 ,占全国农村劳动力总量的 1 1 5% ,其中农业剩余劳动力达 1 3 0 0多万。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绝对量大 ,给四川省实现经济起飞、建设经济强省提供了优势条件 ;另一方面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长久滞留在农业和农村 ,就会制约国民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因而 ,如何建设完善的劳动力市场 ,成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我省现今面临的重要战略问题之一。(一 )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其障碍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有 3种选择 :一是离土不离乡 ,就地转移…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是现代化进程中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两个方面。从8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进程却仍十分缓慢,两者表现出非常明显的不协调。这种不协调的结果,又反映在近几年来前者速度的大幅度回落。因此,必须校正这种不协调,使之相互促进,开创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8.
聂荣 《农业经济》2003,(10):31-31
劳动力就业是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难点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问题上。剩余劳动力就是农业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一定区域、一定时期、一定生产水平和技术条件下耕地所能承受的劳动力负荷 ,它是人口和劳动力压迫土地的结果。因此 ,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 ,才能避免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并消除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农业劳动力实现向非农产业的大规模转移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据测算 ,1978年 - 2 0 0 0年 ,全国农村累计向非农产业转移农…  相似文献   

19.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选择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而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进一步提出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从经济学的角度重新界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念,分析了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剖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的原因,提出了提高剩余劳动力自身素质、加大农业的投入、发展乡镇企业、完善剩余劳动力转移市场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