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蒋慧芹 《魅力中国》2013,(17):200-200
“教-学-评-致性”是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它给课堂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场深刻革命。而教学环节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它与目标的匹配在“教-学-评-致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只有教学中的每-个环节都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展开,与目标完全匹配,教师才能真正做到上明白课。上有效课,上高效课。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不但要重视中国同东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货物贸易与对外投资,还要重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汇率合作和货币融合。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初期要以稳定人民币与东盟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为目标,与此同时,还要重视人民币在自由贸易区内的自由兑换与区域化等问题的研究,使人民币由区域化逐步走向国际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是全球化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应对国际教育霸权的现实需要,提升国家"软实力"必然要求,国际合作中各方的预期目标,加强国际化学术研究层次和水平的重要途径。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意义重大,必然推动中国与东盟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4.
孙玲 《中国报道》2009,(11):84-85
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正式建成,在此之前举行的第六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盛装登场,为各国提供了交流合作的平台,区域一体化的步伐向前迈进。  相似文献   

5.
中国-东盟的产业内经济合作对于中国-东盟双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首先以中国-东盟产业内经济合作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中国-新加坡的产业内贸易水平高于其他国家。其次,分析阻碍中-新产业内经济合作的障碍因素。最后,针对障碍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要约-回应”机制与中国-东盟经济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20年中,中国与东盟不仅实现了双边关系上的突破,而且在经济合作的制度化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如何理解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关系在过去20年中的突破与发展,双边经济合作的未来走向如何?为了摆脱过分突出经济双赢的解释框架,作者提出了一个要约-回应分析模型,借助契约达成的模式来突出国际合作机制确立的双向参与性和利益多维性。从要约-回应机制的角度,中国-东盟关系过去的发展可由两个关键的要约-回应博弈分为两个主要阶段:即1991年中国与东盟建立正式合作关系和2001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倡议。对这两个阶段的案例分析表明,动态博弈国际合作过程中初次博弈尤其是初次发出合作要约对于促成合作安排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中国与东盟都缺乏足够的动力来克服发出要约的约束条件,双方不大可能在未来短期内(例如2015年之前)提升经济合作制度化水平,双边经济合作将维持在现有的制度框架内。  相似文献   

7.
冯煜  龚晓莺 《北方经济》2008,(14):82-83
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达成了在10年内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协议.本文以理论分析的手段,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双边贸易的动态经济效应进行系统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黄照温 《广西经济》2009,(11):34-35
中国-东盟博览会的长期落户,让南宁从祖国的边陲城市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城市。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即将建成之际,南宁提出了要打造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9.
刘为元 《中国经贸》2014,(17):38-40
投资协定协调是国际财政制度协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的投资协定协调已经成为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因素。本文重点研究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投资协定协调的现状及差异性,分析投资协定协调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定协调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港口经济》2010,(12):59-59
2010年11月12日,第九次中国-东盟交通部长会议在文莱斯里巴加湾召开。我国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冯正霖和文莱交通部部长阿布·巴卡尔共同主持会议。出席会议的还有东盟10国交通部长和副部长。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海事磋商机制谅解备忘》,《中老缅泰四国澜沧江-湄公河航运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断深入,知识经济迅猛发展与知识成果储备不足、全面融入世界竞争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矛盾日趋明显,这些都对我国的高技术发展提出了要求。因此,必须紧紧围绕国家战略目标,大力加强高技术研究,提高高技术研究所的整体科研水平,从而更好地推进国家创新能力的发展。本文对高技术研究所综合实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于高技术研究所的发展与未来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云 《改革与战略》2009,25(2):79-81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水平配合存在一定偏差。文章利用动态均衡分析区域金融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并以上海经济为例分析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均衡所形成良性的发展通道,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黄毅 《改革与战略》2013,(7):48-50,54
2012年以来,国家对房地产经济的宏观调控取得初步成效,一路走高的房价正朝着政策预期的方向逐步回归理性。未来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方向深刻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文章通过分析影响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探讨今后如何使房地产经济始终按国家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前进。政府应在加大保障房建设的力度以保证刚性需求的基础上,将过去的经验教训加以总结,出台一部《房地产准则》,使房地产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健康平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章首先使用混频动态因子模型(MF-DFM),构建中国首个混频金融稳定指数(MF-FSI),接着把MF-FSI作为金融稳定的代理变量,使用文章新构建的混频IS-Phillips模型,比较分析纳入与不纳入金融稳定的中国货币政策损失函数差异,最后对货币政策目标选择和时效选择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实证分析表明:(1)中国混频金融稳定指数是金融稳定的一个实时性有效测度指标;(2)中国货币政策目标应纳入金融稳定,以减少货币政策福利损失;(3)无论中国货币政策目标偏好和预期偏好怎样变化,央行都应给予金融稳定固定且不可忽略的关注度,但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仍为主要货币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造反映经济结构状况的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对1994—2019年中国经济结构变迁状况进行了测度。结果显示,中国经济结构经历了由所谓"失衡"向快速趋于平衡的转变。相较于大量现有文献仅关注到中国经济结构变迁图景的前半部分,本文则呈现了中国经济结构由"失衡"加深再走向平衡的完整图景。在实证结论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从初始经济结构、要素禀赋及发展战略,分析了中国经济结构变迁的原因。在我国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本文提出了相应改革资源配置体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了在我国发展"绿色保险"不仅有利于环境外部不经济的内部化和分散风险补偿损失,而且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和拓宽我国保险业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7.
吴小平 《改革与战略》2011,27(1):160-162
现代物流企业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要想在竞争中取胜,不但要提升自身实力,更要加强品牌建设,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文章从制约我国物流企业品牌塑造的主要因素着手,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角度系统化地提出了物流企业品牌发展的相应对策,即增强品牌管理意识、正确定位品牌、实现品牌持续发展和落实品牌具体内容等。  相似文献   

18.
自1992年中国与韩国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快速发展。其中,经贸关系是中韩关系持久发展的基石。文章通过对建交后中韩经贸关系发展的回顾,深入分析两国经贸交流中快速发展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展望中韩两国经贸关系的未来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利用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所提供的各区域GDP资料,研究了1952—2008年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趋势及收敛状况。根据实证结果,本文发现:利用修正后GDP计算的变异系数要低于修正之前的;改革开放以后的区域差距要低于改革开放之前;1952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呈现Amos假说的周期性变化过程;较低经济发展水平和较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分别在区域差距缩小和扩大的过程中起到了主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差距符合收敛假说。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和影响力进行了综合分析:一是选用多项宏观、中观和微观经济指标,通过时序分析与国际比较,对中国国际经济地位的提升进行了描绘;二是分析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以及国际贸易、投资、金融和科技发展等各领域的增量贡献和拉动效应;三是从相互依存和关联带动视角分析中国的市场影响力、贸易影响力和金融影响力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