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挤出效应的发生有三种机制:(1)IS-LM模型中,由于政府投资增加,使得财政扩张进而导致IS曲线向右移动,利率上升,从而挤出了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2)政府向公众借款引发政府和民间部门在借款资金需求上的竞争,减少了对民间部门的资金供应,从而挤出了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3)由于体制上的原因使得民间投资被政府投资挤出而产生的挤出效应。本文对我国财政政策对民间投资挤出效应的存在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我国并不存在着市场机制上财政政策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但我国存在着体制上的挤出效应,是一种体制症结上的挤出效应。因此并非要降低利率、消除政府与民间投资在借款上的竞争来消除挤出效应,若是如此,不但不会消除挤出效应,更会产生金融抑制。而应当完善经济体制,改善政策环境,调整投资结构,弱化挤出效应,进而增强挤入效应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对现有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理论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进而构建了财政政策挤出效应动态模型,并利用模型的结论提出提高财政政策效果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陈振华 《特区经济》2005,(4):246-247
<正>实施财政政策,通常是为取得对经济活动的导向、协调、控制和稳定等功能,但难免也会产生负面的挤出效应。传统的观点认为,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是政府通过向公众和商业银行借款来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和借贷资金的竞争,导致民间部门支出减少,从而使财政支出的扩张作用部分或全部被抵消。可以说这对挤出效应是较为狭义的的理解,是对过去资金决定因  相似文献   

4.
我国扩张性财政政策中的挤出效应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挤出效应是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中,政府支出的增加,引起利率水平的上升,挤出私人投资的现象。本文分析了近几年我国财政政策中的挤出效应现象,指出政府与民争利,与民争投资、供给型挤出效应是我国扩张型财政政策的独特现象。提出了弱化挤出效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谈财政政策的"挤进效应"和"挤出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政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杠之一近年来受到人们关注。由于传统的经济学教材对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理论的大范围普及,客观上形成了人们对财政政策“挤进效应”理论一定程度上的忽视。有鉴于此,本文对财政政策的这两大效应理论作出了对比分析和论证,探讨了二者不同的形成机理,指出当前我国应当创造有利条件发挥好财政政策“挤进效应”的功能,同时,应尽可能避免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给宏观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挤出还是挤入:公共投资对民间投资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自2005年开始实行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这意味着实行了8年多的积极财政政策的结束,但是关于积极财政政策在实行过程中公共投资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还是挤入效应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本文采用1997年1月至2004年12月的月度数据,运用VAR模型对中国存在挤出效应的机制进行了经验检验。结果表明,可能会导致民间投资减少的三种挤出效应机制均不存在,公共投资的扩大产生了对民间投资的挤入效应。  相似文献   

7.
财政扩张政策在IS—LM 模型中会出现挤出效应。挤出效应的大小由经济体系中的有关参数决定,我国经济体系中有关参数的性质决定了我国财政扩张政策具有较高的挤出效应,财政政策操作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8.
我国为应对全球性经济危机已经开始实施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不仅存在传统IS-LM模型分析的直接挤出效应,也存在由我国独有的金融体制、财政体制、国民消费倾向、产业政策和国有企业制度等因素引发的"泛挤出效应",因此,应对的关键不仅在于以货币政策的配合使利率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更重要的是改善民生促进国内消费,使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能够通过消费、投资充分发挥乘数效应。  相似文献   

9.
史文君 《理论观察》2010,(3):142-143
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国内许多地区通过发放消费券拉动消费需求。对于作为一种新型财政政策和营销手段的消费券,社会各界褒贬不一。文章以杭州市旅游消费券运行绩效为例,运用乘数原理和挤出效应原理,分析旅游消费券所起的作用。杭州旅游产业在旅游消费券的刺激下,成效显著的原因在于乘数作用大而现金挤出效用小。同时,对杭州旅游消费券存在的“乘数效应”延续性和区域闻因旅游消费提前产生的“挤出效应”等进行利弊分析。  相似文献   

10.
论传统数量化指标导向下外资对内资的挤出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就外资外贸传统数量化指标导向的形成及其实现手段——政策引致性扭曲作了简要介绍。在此基础上,区分了两种外资对内资的挤出效应即"成本挤出"效应与"策略挤出"效应。最后,总结了外资对内资挤出效应的产业特征与技术特征,指出外资外贸传统数量化指标导向不利于建立国家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1.
The aftermath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of 2007–2009 has called the export-led growth model of many Asian economies into question.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ontribution that macroeconomic policy can make to promote a rebalancing of growth away from dependence on exports to developed economies to a more sustainable pattern of growth centered on domestic and regional demand. This represents a significant departure from the traditional uses of macroeconomic policy to stabilize the economic cycle and achieve stable and low inflation. The evidence suggests that macroeconomic policy can successfully contribute to growth rebalancing. Policy measures not only can affect aggregate demand directly, but can also affect it indirectly via their “microeconomic” impacts on private sector behavior such as the household savings rate. Although in the long-term fiscal policy should be balanced to maintain government debt stability and avoid crowding out of private investment, there may be substantial scope to expand monetary and fiscal policy in the medium-term to offset the deflationary effects of an appreciating currency during periods of current account reversal. Previous experience suggests that most of the needed stimulus can be provided by monetary policy, with only a supplementary role to be played by fiscal policy. Moreover, Asian economies with large current account surpluses tend to have sufficient fiscal space.  相似文献   

12.
李杨 《特区经济》2011,(1):79-80
本文以博弈论中的"公共地的悲剧"模型为基础,以地方政府逐渐增长的财政政策资源需求与中央政府有限的财政政策资源之间的矛盾为出发点,分析了我国中央财政政策资源不足与财政政策实施效果不理想的成因,从经济学角度阐述产生财政政策资源不足的根源,主张提高地方政府对于中央财政政策资源的使用成本,减少中央财政政策资源的公共物品性质,保证中央政策资源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3.
陆阳 《科学决策》2023,(10):100-115
基于2007-2021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宏微观交叉视角,考察不同财政政策下,会计信息可比性和企业投资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相比扩张的财政政策,紧缩的财政政策下的企业可能有更高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降低企业投资水平,而会计信息可比性的提高能够有效改善紧缩财政政策下的企业投资水平。进一步分析表明,紧缩的财政政策下,提高非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可比性更有助于企业投资水平的改善。对于提高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效果和促进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主要以1996年第1季度至2015年第3季度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财政赤字、利率和货币供应量的季度同比增长率等数据为基础,通过构建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TVP-VAR) 模型,对我国财政赤字的通货膨胀效应进行了检验,并探讨了货币当局和财政当局的主导权归属问题。主要得出了二方面结论:一方面是现阶段财政赤字在短期内具有“凯恩斯效应”,而从长期看,既遵循“李嘉图等价”原理,又具有微弱的“挤入效应”;另一方面是财政当局虽占优于货币当局,但财政赤字需要配合货币政策才能影响价格水平。据此,向政府提出了“新常态”时期的政策建议,即政府在短期内可以通过赤字财政的方式诱导适度通胀来实现去库存,从供给侧引导经济增长,同时也要保持货币政策偏紧,增强人民银行的独立性,进一步优化财政收支结构。  相似文献   

15.
减税政策是布什政府的主要财政政策。在减税政策下,美国经济内部严重失衡,财政赤字膨胀,储蓄-投资缺口扩张。由于经济内部失衡加剧导致经济外部平衡恶化,美国对外净债务增加,贸易逆差扩大。因此,美国若要治理经济的外部失衡特别是贸易逆差问题,必须首先治理经济的内部失衡尤其是财政赤字问题,而要治理财政赤字又必须首先放弃减税政策。美国人不能总是盯住汇率尤其是人民币汇率不放,这无助于解决美国经济的内部和外部失衡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凯恩斯需求理论为指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观察员国以及新疆和内地封闭式宏观经济模型,再以"贸易连接方式"将各宏观经济主体连为一体,建立上合组织国际连接计量经济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各类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西部大开发政策、经济援助政策)的经济效果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得知,中国、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的财政政策均对新疆产生较大的正面影响,而且这些财政政策对产业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更具有经济意义。与此同时,任何一种经济援助政策最终均演变为SCO整体的援助政策。  相似文献   

17.
政府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影响,是经济增长理论和宏观公共财政理论研究的重点,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本文在一个资本积累与创新相互作用的框架下内生化劳动力供给,假设政府通过征收平滑的收入税为公共支出融资,并且将政府公共支出区分为资本性支出和研发性支出,从而考察了税收和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当政府通过征收收入税为生产性公共支出融资时,收入税税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一个倒U形的关系,从而回到了Barro(1990)的结论,尽管本文强调的政府财政政策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机制与Barro(1990)差别较大;在基准经济(benchmark economy)的参数环境下,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一个倒U型关系,从而经济中存在一个最优的财政支出结构。  相似文献   

18.
价格水平如何决定以及通货膨胀如何治理历来都是经济学家和政府决策部门关心的问题,新近提出的价格水平决定的财政理论强调财政政策变动对价格水平的影响。基于该理论,选取1998-2012年间国债发行和价格水平的季度数据,采取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从一个侧面对我国财政政策的通货膨胀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积极财政政策对价格水平的影响并不一致,2008年第4季度之前的大部分时间里,积极财政政策所引致的通胀风险并不显著,但2008年之后,积极财政政策则具有显著通胀效应。因此,在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选择上,改善当前的财政状况,合理地运用财政政策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激励差异视角重新考察"撤县设区"的财政收支效应。基于广东的区划改革和转移支付政策实践构造一个"准试验"样本,样本期内既有"撤县设区"案例,也涉及省财政对县区激励性转移支付政策的重大调整,因而能够区分二者对财政收支的影响。分析过程包括两步,首先,基于倾向得分匹配和双重差分(PSD-DID)方法,发现"撤县设区"降低了县区财政收支增速;其次,依据激励性转移支付政策变化构建三重差分(DIDID)考察"撤县设区"政策效应的产生机制,发现财政激励差异是导致"撤县设区"政策效应的原因。文章为检验"撤县设区"等行政区划调整如何影响当地发展提出一种识别机制,并发现激励落差是导致"撤县设区"影响财政收支的背后机制,而"撤县设区"本身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A model for macro policy analysis is set out, incorporating an inflation theory based on distributional conflict, output and current account adjustment mechanisms, and the money market. Classic structuralist results about contractionary devaluation and stagflationary monetary restriction are derived. Alternative closures of the model are considered — monetarism and external strangulation (or foreign exchange bonanzas) — and it is extended to deal with interest rate reform. Short-term stabilization issues are analyzed — monetary and fiscal policy, import quotas and export subsidies as opposed to devaluation, financial market complications, food subsidies and public sector pricing, and orthodox and heterodox anti-inflationary programs. Finally, medium-term processes of inflation, distribution and growth are described. An example of an irreversible contractionary shock which leads the economy from a distributionally favorable to an unfavorable steady state is presen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