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裴红卫 《经济经纬》2012,(4):105-109
国内外现有关于大股东掏空的研究,或孤立研究掏空问题,或虽结合支持研究但其背景依据不适合中国。为此,笔者针对中国上市公司广泛存在的融资限制,借鉴性引入投资对现金流敏感度分析思路,对我国上市公司控股大股东的掏空和支持行为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提供了我国上市公司控股大股东掏空和支持行为的经验证据,同时也验证了Friedman等(2003)关于掏空和支持是对称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掏空或支持——来自我国上市公司关联并购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与其第一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的331起关联并购为研究样本,分析了上市公司大股东在关联并购中的可能动机,并检验了发生关联并购的上市公司的长期财务绩效与短期股票市场表现。实证研究表明,大股东在与其控制的业绩优良的上市公司的关联并购中具有较强的掏空动机,而对于业绩一般和较差的公司,大股东为了“保壳”或保“配”,会向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或转让部分盈利性的股权,表现为一种“支持”。此外,关联并购并没有真正提高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  相似文献   

3.
股权制衡、大股东掏空与企业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股权结构对大股东掏空行为及公司价值的影响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基于大股东掏空主要受到法律保护、其他大股东制衡和掏空成本3个因素影响的假设,作者借鉴LLSV(2002)的研究,结合国情进行理论建模,证明了随着其他大股东的制衡能力的增强,第一大股东的掏空程度呈现先升后降的倒"U"型形态,被掏空的企业的价值呈现先降后升的"U"型形态;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差异越大,终极控制人对公司的掏空就越大。本文收集1998~2003年我国A股市场168家上市公司的并购事件进行实证,其结果支持了本文模型的推论。其他大股东对第一大股东的制衡能力,当处于很强或很弱的两端时,比处于中间水平更有利于上市公司的价值。"多足鼎立"和"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未必比"分散持有"的股权结构低效。  相似文献   

4.
李翔  邓可斌 《经济前沿》2014,(2):132-147
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抑制隧道效应是我国证券市场实施引入外资股东改革的重要目的之一。研究采用动态面板系统GMM估计方法,从现金股利隧道效应角度实证检验引入外资股东是否能有效控制控股股东掏空行为,保护中小股东利益。实证结果证明:(1)外资直接持股能够对现金股利隧道效应发挥一定的抑制作用,而间接持股则没有明显作用;(2)直接持股外资大股东对现金股利隧道效应的抑制作用与其持股比例密切相关,当持股比例适度时,外资股东能够抑制第一大股东的掏空行为,降低第一大股东隧道效应。但当外资持股比例达到一定程度,成为第一大股东或与第一大股东接近时,外资大股东的监督作用和隧道效应抑制作用会消失。无论是改变现金股利隧道效应的度量因子,还是使用更为保守的样本,这一结论都是稳健的。  相似文献   

5.
通过借鉴LLSV掏空模型来构建数理模型,考察大股东持股比例、投资者保护与掏空行为的内在逻辑关系,并以沪市民营上市公司2007年~2009年的关联交易数据为基础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掏空行为呈现出典型的倒U型曲线关系,且当企业存在占优控制型大股东时掏空行为更严重;法律环境水平的提高能够有效抑制掏空行为,而信用水平对掏空行为的约束效果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大股东占用资金行为的成因、后果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转轨经济国家,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是我国上市公司的重要特征。集中的股权结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管理层与外部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但伴随而来的是大股东利用控制权“掏空”上市公司,侵害中小股东利益。2006年以来,我国证券市场刮起了一场“清欠”风暴。在清欠过程中,边清边欠,年中占用,年末偿还等现象说明,一场清欠风暴并没从根本上制止大股东占用资金行为,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仍是我国公司治理中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7.
笔者从薪酬辩护理论的视角,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给高管薪酬激励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大股东掏空对公司业绩造成不利影响后,高管会将大股东掏空作为卸责的借口,降低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增加在职消费.特别是在上市公司管理层权力较大的情形下,辩护能力增强,这种现象更加突出.这说明大股东掏空会成为高管薪酬卸责的借口,降低高管薪酬激励的效果.上市公司应注重优化股权结构,限制管理层权力的膨胀,才能促进高管薪酬激励效果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8.
孙超 《生产力研究》2014,(11):17-21
文章从资金占用的角度,对股权分置改革后大股东的行为变化进行研究,考察大股东是否因获得完备的股权处置权后,减少对上市公司利益的侵占,增加对上市公司的支持;同时考察大股东在获得完备的股权处置权前后,对上市公司行为的变化。研究发现:(1)在股改之后解禁之前大股东更有可能通过反向资金占用支持上市公司;(2)控股股东拥有越多的上市公司股权就越会选择支持上市公司;(3)市场可以识别大股东的资金占用的掏空行为和反向占用的支持行为,并在股票收益率上体现。  相似文献   

9.
耀友福 《当代财经》2022,(11):137-148
数字化转型赋予了企业新的发展动能和数字监管机遇。那么,企业数字化转型是否有利于抑制大股东的掏空行为呢?以2011—2020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抑制大股东的掏空行为。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化转型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改善市场信息环境而实现的。进一步检验发现,数字化转型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抑制作用在股权制衡度低的企业、高科技企业和法制监管薄弱地区的企业中更明显。因此,要大力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以防范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  相似文献   

10.
独立董事能否抑制大股东的“掏空”?   总被引:98,自引:3,他引:98  
本文以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独立董事的引入能否有效抑制大股东的掏空行为。与以往研究类似,在OLS回归中,我们未能发现独立董事比例与大股东资金占用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进一步分析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变量具有内生性,在控制独立董事内生性情况下,我们发现独立董事变量与大股东资金占用显著负相关。这表明以往研究未能发现独立董事能够抑制大股东掏空,很可能源于模型设定偏误。在稳健性分析部分,我们采用了多种指标来反映大股东的资金占用行为,本文结论仍然成立。  相似文献   

11.
经理人异质性与大股东掏空抑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少波  马超 《经济研究》2016,(4):129-145
对经理人能否抑制大股东的掏空行为,现有文献鲜有研究。本文基于经理人异质性的分析视角,按照独立性将经理分为一体型、依附型和独立型三种类型,在此基础上构建博弈模型分析不同类型的经理对大股东掏空行为以及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并以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独立型经理能够对大股东掏空产生有效的抑制,依附型经理对掏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一体型经理则会激励大股东掏空。同时,通过将掏空和非正常在职消费置于同一框架下进行分析发现,经理人的非正常在职消费程度随着其独立性的提高而降低,经理人追逐非正常在职消费的动机越强越有可能与大股东形成合谋进而加剧掏空。本文还发现,公司价值与经理人独立性呈正相关关系。因此,经理人的独立性可能是一种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可在抑制大股东掏空及提升公司价值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大股东董事在公司治理中既可以发挥监督和决策职能的优势,又存在为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以及责任弱化、监督不力的弊端,上市公司应提高大股东董事的独立性和多元化,优化大股东董事的构成比例,强化其责任并加大业绩评估,从而加强和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3.
<正>资产置换和收购行为轻而易举地使无形资产兑现为有形价值。种种迹象表明,无形资产正在由此而成为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有形杀手。近年来,上市公司屡屡发生与大股东进行商标等无形资产关联交易的事情,发生此类关联交易的大多是一些上市时间较长的公司,在它们上市后的几年中。大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上市公司面临的最大难题,上市公司普遍出现“一年绩优、二年平平、三年亏损“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上市公司缺乏核心能力,产生衰退时企业随之衰退;上市公司盲目投资,陷入多元化陷阱;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等。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大股东治理下的董事会制度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问题的提出 大股东操纵上市公司,采用各种方式肆意侵犯上市公司以及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的现象在我国证券市场上普遍存在。无论是注资不实、占用巨额资金,还是非法利用上市公司名义进行担保,大股东恶意违规事件层出不穷,屡禁不止,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使得中国资本市场上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实际上已经被大股东掏空了。有资料显示,在2003年,676家上市公司被大股东占用的资金高达966.69亿元,相当于证券市场一年的筹资总额。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2005年发生并购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对股权结构与上市公司并购绩效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通过并购掏空上市公司的动机越强,将对并购绩效产生负向影响;中小股东对大股东制衡能力的增强,有助于抑制控股股东自利性并购,将对并购绩效产生正向影响;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控制权有偿转让给民营上市公司与转让给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公司业绩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7.
吴鸣 《经济师》2007,(11):139-140
文章从理论分析和以股权分置改革前的全流通公司为样本的实证研究两方面探讨了股权分置改革之后,控股股东掏空的可能性。研究发现,在全流通条件下,大股东仍可能选择掏空公司的策略:大股东持有的股份比例越低,其侵占公司资源的可能性越高;上市公司业绩越差,其侵占公司资源的可能性越高。经验结果支持以上的推论。  相似文献   

18.
"掏空"和"支持"行为对公司来说是两种作用对称的行为。大股东减持作为"掏空"行为之一已有研究,作为支持行为还未见研究报道,然而大股东减持是能够作为支持行为的。大股东减持既可能用套现获得的资金直接支持上市公司,也可能是通过引进战略投资机构、优化公司的股权结构提升公司治理效率实现支持。两个案例的分析进一步说明了大股东在公司处于财务困境时减持可能是大股东支持行为之一,但这还有待于对大股东减持与其支持行为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企业普遍具有高股权集中度。基于双重委托代理理论,以Osiris和CSMAR数据库中国信息技术类全球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不同集权式股权结构对企业创新的差异化影响,以及非执行董事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绝对集权式股权结构更易形成控股股东的“支持效应”和大股东间“同舟共济”,体现为保守的创新投入和较高的创新产出;相对集权式股权结构更易形成控股股东的“掏空效应”和大股东间“同床异梦”,体现为较高的创新投入和较低的产出。基于中介效应机制的研究表明,非执行董事对创新投入的决策效应不显著,但对创新产出的“监督效应”显著,且非执行董事具有显著中介效应。进一步分析表明,两职分离能够抑制相对集权式企业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家族企业在相对集权式股权结构下的“掏空效应”和“同床异梦”更明显。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性股东掏空与支持行为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投资—现金流敏感度的分析,以考察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性股东掏空与支持公司的行为,研究结果表明:(1)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的公司,其投资对现金流的敏感度越低。(2)盈利能力越强的公司,其投资对现金流的敏感度越高;盈利能力越差的公司,其投资对现金流的敏感度越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低以及盈利能力越强的公司,其投资对现金流的敏感度最高;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以及盈利能力越差的公司,其投资对现金流的敏感度最低。这些证据支持了控制性股东对公司的掏空与支持是对称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