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广州、深圳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以上海、苏州为代表的长江三角洲和以北京、天津为代表的环渤海地区,是当今中国最具竞争力的经济发展区域。2002年三大区域实现GDP超过全国总量38%,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围绕这些城市发展,形成一批带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产  相似文献   

2.
一、做大做强呼和浩特市的重大意义(一)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需要正像企业的发展必然要经过一个由小企业到大企业再到企业集团的过程一样,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日益显现出向集团化、规模化和一体化发展的特征和趋势。在我国,率先发展起来的几个大型和特大型城市正以前所未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孕育着中国未来城市“集团”的雏形,这就是以上海、广州、北京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及大北京城市群。虽然它们各自发展的情况不尽相同,路径也各有特色,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它们将从根本上提升中国城市化的水平,进而从整体上提升我国城市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环渤海区域是我国继珠三角、长三角区域之后又一个新的经济增长带,构成对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环渤海地区提升区域国际竞争力目前面临着外资调整布局和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升温两个有利时机。环渤海地区提升区域国际竞争力必须以区域内三大重点经济板块为依托。在融入环渤海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4.
李绍强 《北方经济》2005,(10):73-75
一、做大做强呼和浩特市的重大意义 (一)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需要 正像企业的发展必然要经过一个由小企业到大企业再到企业集团的过程一样,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日益显现出向集团化、规模化和一体化发展的特征和趋势.在我国,率先发展起来的几个大型和特大型城市正以前所未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孕育着中国未来城市"集团"的雏形,这就是以上海、广州、北京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及大北京城市群.虽然它们各自发展的情况不尽相同,路径也各有特色,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它们将从根本上提升中国城市化的水平,进而从整体上提升我国城市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环渤海区域是我国继珠三角、长三角区域之后又一个新的经济增长带,构成对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环渤海地区提升区域国际竞争力目前面临着外资调整布局和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升温两个有利时机。环渤海地区提升区域国际竞争力必须以区域内三大重点经济板块为依托。在融入环渤海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各板块之间要创新具体合作模式,尽量做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差别竞争,错位发展,实现合作共赢,最大化提升环渤海地区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三大都市圈:辐射范围及差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新经济地理学中的“中心一外围”理论出发,利用中国城市级面板数据,以港口城市上海、香港、天津为中心的三大都市圈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城市在都市国内的地理区位与该城市人均GDP的关系。研究发现,珠三角与长三角都市圈内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到大港口距离间存在“一型”的三次曲线关系。在到大港口的一定距离范围内,集聚力超过离散力,距离核心城市越远,人均GDP越低,但当距离远到一定程度时,离散力就越来越强,出现人均GDP的第二个局部高点。因此,“一型”曲线的第一个谷底点以内的区域就可以作为都市圈的辐射范围,而曲线第一段地理与人均GDP的负相关系数则可以作为核心城市的相对集聚力的度量。本文的主要发现是,长三角都市圈核心城市上海的辐射范围和集聚特性要稍强于珠三角都市圈,而环渤海湾都市圈暂时仍然是多个港口城市共同起到辐射作用的城市体系。  相似文献   

7.
万向东  刘林平 《珠江经济》2007,188(4):28-39
2004年中国遭遇20年来首次“民工荒”,中国锅造业的心脏——珠三角的工人缺口达到200万,而近年缺口还在明显增大,广州、东莞等地一些工厂出现了招不到工人而无法开工的情况。相反,上海等长三角城市的外来务工者却在逐步增加。昔日有“淘金天堂”之称的珠三角缘何失去招工优势?本文是“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外来工比较研究”项目的调查报告之一。作者通过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在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珠三角与长三角两个区域外来农民工的工作与生活状态做出了较为全面的描述以及比较分析。我们将在本期与下一期刊登这个较具理论和实用价值的调查报告的主要部分,以此为目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问题、东南沿海地区“民工荒”问题、农村人口城市化问题等一系列不可回避、必须予以正视的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财经速递     
最新发布的中国区域发展蓝皮书 (2004-2005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分 析认为,中国长江三角洲区域、珠江三角洲 区域、京津冀经济圈区域作为经济社会与 区域一体化发展先发和引领地区,发展势 头强劲,并呈现出不同的趋势。 报告认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将 进一步深化,区域综合实力将进一步增强, 经济增长动力继续由内资带动向内外资并 举转变。表现为长三角内部产业一体化程 度较高、中心城市上海的辐射、带动能力较 强。 报告指出,随着长三角竞争力的迅速 提升,珠三角发展速度放缓的趋势将延续, "大珠三角"的一体化发展将助珠三角地区 的产业升级,"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具有国 家战略层面的意义,将为珠三角的发展拓  相似文献   

9.
<正> 长三角与珠三角正在形成中国的两个最大的都市圈,但这两个都市圈类型很不一样。 一、长三角都市圈是城市功能互补的都市圈 长三角经济圈以上海为核心,囊括江苏、浙江的14个城市,是我国区位竞争力最高的经济圈,目前正处在向工业化中后期发展的阶段,未来10年内将可能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亚太地区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经济区和新型制造业基地。长三角都市圈以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运营越来越成为区域竞争的核心内容,如何打造好城市的软硬环境,研究、培育和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各个城市科学发展的重要课题。蓬莱市在深入研究和探索的基础上,确立了“港口立市、生态立市、文化立市”的三大立市战略,准确把握了蓬莱的资源优势,科学定位了蓬莱的发展方向,在以港口立市打造经济平台的基础上,以生态立市打造自然之魂,以文化立市打造人文之魂,全面提升蓬莱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信息》2004,(11):70-70
2004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在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如果按照200个城市的比较数据计算,居于前10位的依次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苏州、杭州、天津、宁波、南京、温州,最后10位依次是晋城、宿州、铁岭、巢湖、宣城、汉中、保山、亳州、延安、池州。毫无疑问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城市多位于三大都市圈内。东部沿海某些省份的一批地级市竞争力较强,提升也较快。在本次研究中,综合竞争力指标由人才本体竞争力、企业本体竞争力、生活环境竞争力、商务环境竞争力4大类指标综合而成,按50个城市比较数据计算,各分项指标的排名状况依次如下。  相似文献   

12.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除“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外,山东半岛、湖北、河南等地正在崛起一批新的城市群。另外上海已提出规划建设80-10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逐步将中心城区的人口控制在900万以内。北京已经开始着手研究规划一批适合50万以上人口居住、就业的新型城市,以缓解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  相似文献   

13.
《首都经济》2013,(10):11-12
北京居全国旅游百强城市首位 近日,2013年度“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区、县)排行榜”发布,北京化列“百强城市”之首,上海、杭州分列二、三位。北京市朝阳区、海淀区、怀柔区和延庆县等14个区县同时人选“百强区、县”榜。六项评价指标中,在旅游贡献力、旅游接待力、酒店和产品竞争力方面,北京当之无愧更胜一筹,而城市形象竞争力榜上,成都排名第一,九江市则列城市生态竞争力第一位。  相似文献   

14.
根据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提出的都市圈(又叫大都市连绵带、大都市经济圈)概念,西方学术界开列世界五大都市连绵带。都市圈就是法国经济学家布德维尔提出的“极化区域”,带动着区域经济版块的腾飞。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未来的经济版图中,区域经济的竞争将不仅仅是企业间的较量,更多的将是都市圈的角逐。在中国经济版图上,业已形成三大都市圈:以粤港为中心的珠三角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成功的农村改革和迅速的工业化,为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都市圈的雏形得以显现;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凭借其雄  相似文献   

15.
黄柏莉 《珠江经济》2007,188(4):18-20
长三角的迅速崛起引发了“珠三角失去竞争力了吗”与“长三角与珠三角孰优孰劣”的热点探讨,长三角与珠三角的比较与竞争一度成为区域经济的热门话题。事实上,中国三大经济圈的相互博弈发展,绝不是两败俱伤的竞争贬损,也不是缺乏互动激励机制的简单合作,而是由“竞争”走向“竞合”,即竞争与合作相生发展的良性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6.
庄严 《开放潮》2005,(4):18-20
前段时间,《2005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3》正式出炉。在全国200个较有影响的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中,福州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居第32名,比上年整整提升10位,可谓“福州跳高”。细究该报告12个分项竞争力指标排名,福州的综合环境资源、区位和结构等项竞争力指标均较有优势,但基础设施、人才、科技、文化、企业管理等项竞争力指标排名却相对偏后。区域发展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城市经济与区域经济是一对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共同体。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福州城市经济如何在更宽广的视野里同闽东北经济圈乃至海峡西岸经济区和谐发展,以期各项城市竞争力指标能“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搂”便成为题中应有之议。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区域经济研究专家方池雄先生。  相似文献   

17.
区域物流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建立区域物流竞争力评价指标,是进行区域物流竞争力分析的基础.文章用因子分析法对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圈的七省市物流产业核心竞争力进行分析,并计算出三个主成份因子和综合得分排名,实现了区域物流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最后提出了提升区域物流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中国城市化发展逐步进入"人口转移型"与"结构转换型"并存的新型城市化发展阶段。由于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区域差异,城市转型发展的实践探索各不相同。西安是西部区域中心城市,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我国国家级开发区最多的城市。先后被国家确定为低碳城市、生态城市、智慧城市试点城市。2009年被国务院确定为继北京、上海之后的第三个国际化大都市。建国60多年来,西安的城市转型与绿色发展,在我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相似文献   

19.
郭莉 《首都经济》2008,(6):21-21
“北京应该在环渤海经济圈更好地发挥它的金融优势。每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一定会有一个中心城市作为支撑,如上海之于长三角,广州之珠三角。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的环渤海要发展,就必须有一个金融中心城市。”这是常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多次提到的一段话。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一个有效途径是加速城市化。在世界经济开始进入一个没有火车头的时期,在区域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城市滥用资本十分严重、城市发展各种矛盾不断显现的时候,增强城市发展的历史方位感,转变城市发展模式,提高城市能级,增强城市竞争力,全面推进城市化进程,这对中国、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深圳罗湖区为例,说明要转换城市发展模式,就要提升政府的治理水平,建设充分反映并能综合平衡社会利益诉求的政府,就要科学解读城市化,管治重心下移,把具有根基性、直接性、综合性、多样性、特色性、创造性的基层工作做好,实现城市工作从标志性建设向基础性建设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