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逻辑,中共政权在南方新区推行相对缓和、渐进的土改政策,以配合其全面治理南方新区的整体性战略。土改运动正式开展之前,湖南、贵州等地的华北解放区南下干部先后领导了反霸与减租运动,以作为土改之前奏。土改运动正式开始以后,华北解放区南下干部在组织领导、培训干部、土改试点、工作队下乡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使中共政权深深地嵌入了南方新区的乡村社会,跨越了革命的"地域"界限。然而,南方新区的土改运动也出现了一些偏差,特别是在保存富农经济、保护工商业、团结本地干部等方面表现得较为明显,这些问题的出现折射出南下干部从老区到新区、从北方到南方融入和调适的复杂性。"南下"绝非是一场单纯的军事占领,南下干部所主导的乡村土改极大地重塑了南方新区乡村社会的政治面貌、经济格局和社会结构,改变着一个个生命个体的人生轨迹,也影响着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脉络与治理框架。  相似文献   

2.
正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当前,伴随数字科技在乡村地区的广泛应用,数字化在改变农村老百姓生活的同时,也在推动着乡村发展和治理模式的转型升级。在乡村数字治理探索方面,宁波走在了全国城市前列,像鄞州的"乡村大脑""掌上智村"、宁海的"村民e点通"、象山的线上"村民说事"等,形成了一批典型模式,有效提升了宁波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但数字技术在向乡村深度延伸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乡村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滞后、村民参与度不高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集权体制下乡村治理结构的功能与绩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健 《理论观察》2011,(1):79-82
集体化时期的乡村治理模式是集权体制。其功能表现在:完成了国家在乡村的政权建构,奠定了权威主义政治动员基础,控制着农民的行为,实现了国家权力意志。其治理绩效是:乡村社会呈超稳定特征,乡村经济缓慢增长。  相似文献   

4.
据笔者目力所及,官中的设置,最早出现于康熙年间。由于契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地位的上升,至迟在道光年间,官中的身影便频繁出现在华北乡村的田宅交易当中。清末以来,政府不断对官中这一身份群体进行规范性管理。本文从清至民国官中制度的延续性出发,利用清华馆藏契约文书以及华北已刊契约、碑刻,结合官方文献档案材料,在对晚清民国华北地区乡村田宅交易中的官中现象进行脉络性梳理的基础上,着力探讨官中的来源、设置单位、职能、中用、身份、利弊等问题,并试图就历次变革的发生给出合理的解释。晚清以至民国,官中经历了一个不断"经制化"的过程,其由半官方非正式行政人员转变为国家正式公务人员,其中牵涉到国家政权力量与民间社会力量的博弈。无论怎样,官中群体都始终不忘利用官方与民间中间人角色的便利,为己谋利。透过官中的演变,我们可以看到早从19世纪开始,伴随着国家力量的渗透、乡村基层政权的建设以及制度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国家对于基层社会控制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5.
建国以来,我国乡村治理大致经历了政社分设、政社合一和“乡政村治”三个演进发展阶段.新形势下,“乡政村治”面临着二元权力不能有效衔接、利益主体不能合理平衡和多重关系不能科学协调等现实难题,使乡村治理陷入了一定的治理困境.通过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良性互动的乡村治理机制,形成政府与乡村社会的“合作共治”态势,实现国家政权与乡村社会的对接和融合,是走出“乡政村治”面临困境的一个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6.
农村治理问题的研究是近年来学术界的一门热学,对农村治理变迁的研究可以说就是对农村政治发展的研究。现运用"国家与社会"的分析路径,将历史上中国农村治理的发展历程分为乡绅自治时期、政权下渗时期和政权控制时期三个时期,深入分析各个时期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的互动关系,探索国家政权建设过程中乡村治理的深层逻辑。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今我国农村治理现状,提出在"村民自治"的基础上推行"乡镇自治"的理想式论点。  相似文献   

7.
落实十九大精神,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总结部分省区和张掖市农村社会治理的实践与探索经验的基础上,概括分析了当前农村社会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机制的路径是:创新农村社会治理体制和服务机制;构建常抓不懈的农村党建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乡镇政权建设与创新农村基层干部选拔培养机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按照产业兴旺、 生态宜居、 乡风文明、 治理有效、 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深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破解"三农"发展难题.  相似文献   

8.
智慧治理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治理方式的变革先驱,其成效在我国的社会治理当中逐渐呈现。在传统的治理方式难以应对的层面,智慧治理以其灵敏高效、联动融合的特征,从数据化与信息化多个层面推动着我国智慧社会的建设。将智慧化的治理方式运用到乡村治理中,不仅可以助推文明乡风的实现,促进数字乡村、法治乡村的成型,对于打造"自治、法治、德治"并行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智慧治理参与下的新型乡村治理格局均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开展友邻区贸易,是抗战时期和国共决战时期中共根据地、解放区之间经济关系的一个创新性策略及实践。对此现象,需要进行“跨根据地”视野的研究。从各根据地、解放区的相对独立性而言,友邻区贸易具有“外”的贸易属性,但它又是在中共政权统一领导之下进行的,因而也有“内”的贸易属性。无论是友邻区的商贸政策、具体举措还是实际的商贸开展,对内与对外、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张力一直存在,由此决定了友邻区贸易既有互助互惠又有本位主义的重叠性、复杂性。然而,所有矛盾和纠葛并未阻挡友邻区贸易的进行,它和根据地、解放区自身内部贸易、对敌区贸易一起为根据地、解放区建设和根据地、解放区联为一体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乡镇政府是我国政权结构的最基层,是连接国家政权和乡村社会的纽带,背负着治理与发展地方的重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了我国乡镇政府的行政权力有七项,旨在放权乡镇,让乡镇政府有一定的自治权。乡镇政府要想实现自治,就要有坚实的经济基础。我国乡镇政府在财政自治的落实方面却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本文针对乡镇政府的"财政自治"发展现状展开论述,列举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面对转型社会乡村治理的新挑战,湖北省宜都市启动农村网格化建设试点,形成了"组织网格化、自治规范化、服务网格化,电子村务、电子学务、电子商务、电子服务"的"三化四务"经验,实现了乡村治理模式从"乡政村治"到"乡村共治"的转变,乡村治理力量从"能人治村"到"多元共治"的转变,乡村治理理念从"管控"到"服务"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乡村社会治理创新的定义就是指通过制度创新,来提高乡村治理效率,推动乡村社会更好发展。在乡村社会治理创新中,实际隐含着一个基本判断,那就是:乡村社会治理的制度安排及体制本身就阻碍对乡村治理效率及乡村治理创新。针对这一个隐含的基本判断,文章提出了一系列乡村社会治理创新实现过程中隐含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分析了成因,并给出了解决这些在实现乡村社会治理创新的过程中,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问题的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3.
正《党委会的工作方法》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3月13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结束时总结讲话的一部分。当时,全国革命已胜利在望,中国共产党即将由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转变为一个掌握全国政权的党。毛泽东同志充分认识到这是党的一个历史性关节点,指出"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面对新的任务、  相似文献   

14.
"村霸"现象的出现是我国传统乡村治理失灵的重要体现.本文从社会文化与制度设计角度对"村霸"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从两方面提出对策:一是宏观制度体系与结构方面,如民主选举、民主监督等制度的完善以及新型乡村治理结构的建立.二是对于"村霸"与宗族恶势力的打击与综合治理,不仅要多部门参与,还要坚持群众路线、长效治理.  相似文献   

15.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最基础的组成单位,乡村治理现代化对国家治理现代化有着重大的影响。石固乡在乡村治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乡村治理主体间的关系复杂性、乡村治理法制的不明确性、"四个民主"发展的不健全性,治理方式落后性等问题。文章在理清治理主体关系,坚持自治、法制和德治相结合,基层党组织的廉政建设,乡村公共产品供给,乡村环境保护等五个方面探讨一个改善途径。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初中国内忧外患、农村经济社会衰败、社会危机四伏,各党各派纷纷寻求救国救民之路.在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列主义的影响启迪下,中国共产党也开始了以乡村建设为核心的中国革命道路探索和实践,并提出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充分发动广大农民积极开展农民运动,通过土地革命,建立农民政权,同时加强经济建设,开展新文化运动,从而形成了中共早期乡村建设思想和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长治地区是全国有领导、有计划地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最早的地区。 长治地区是老解放区,山西全省解放后,长洽地区广大农村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最主要的是经过土改后几年发展,农村阶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一些农民不断买进土地,变成了新富农,  相似文献   

18.
日本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便将视线转为对华北的经济扩张,日本的步伐是先将其他国家在华北的经济势力逐走,然后实现其在经济上独占华北的计划。遂英国与日本在华北的经济利益出现了纷争与冲突。对中国的社会经济乃至政治方面造成重大的影响,中国的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民间社会采取多种措施予以应对,以求维护民族经济利益。围绕着英、日在华北的经济纷争,英、日之间,中国政府、中国民间社会与英、日之间等等多重频繁互动,这也深刻影响着近代以来华北的经济和政治局势。  相似文献   

19.
【原文】 中共八路军总参谋长令: 根据各方面获悉:日军驻河北、山西、河南、蒙古等处的二十七军团、三十四军团、四十三军团以及各地方组织四十万兵力进行一次五一大扫荡。故,现命令各野战军、各游击支队、各解放区地方干部、农会领导及土地改革骨干积极分子,发动起来进行一次彻底的反围剿、反扫荡行动,打破坂垣所谓东亚共荣之美梦。  相似文献   

20.
李文政 《特区经济》2009,(8):164-166
当前我国乡村治理的现状是乡镇政权掌握着农村社会最主要权力资源,欠发达地区的乡村经济贫困陷入恶性循环,农民公共参与的主体和形式呈现多样化,乡村文化亟待革新,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为此,应当改革乡镇政府,明确乡村治理的价值取向和指导原则,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治理模式,准确定位政府作用,更新治理观念,调整财政支农结构,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建设乡村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