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冯冠璐 《价值工程》2016,(35):12-14
文章首先简要阐述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联系。然后在总结现有保障性住房制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从法制、体制、机制三个层面对保障性住房制度完善进行思考,最后提出几点建议,帮助政府做好住房保障工作。  相似文献   

2.
当前要充分认识建立住房保障制度的重要性,促进“发展房地产业”与“解决住房问题”的协调一致,特别是与解决广大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统一起来。宏观调控应当包括调节市场和完善住房制度两个方面,最终要建立起市场性分配和保障性分配、买房和租房、新房市场和旧房市场三个“两条腿走路”的机制。针对住房保障政策建议;由政府设立保险性住房开发建设的专门机构;建立稳定的住房保障资金渠道;加快制定发展计划和《住宅法》  相似文献   

3.
住房保障制度有两种模式,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构建应立足我国国情,以。选择性保障“作为近期住房保障的目标模式,建立经济适用房与廉租房有机结合、辅以货币化补贴的保障型住房供应分配体系,具体建议:一是尽快制定相关的全国性法律规章;二是强化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完善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三是加快和规范廉租房建设;四是区分保障水平的层次性,注重合宜保障手段。同时,注意加强各种配套手段的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4.
王强  李琳 《企业导报》2014,(12):35+37-35
本文在剖析问题的基础上,从改革保障性住房保障体制、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机制及保障性住房保障筹融资机制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英国住房保障政策的历史、体系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理顺英国住房保障政策的历史脉络,概括目前英国住房保障政策的执行体系,总结英国住房市场的经验和教训.本文认为,政府既不能承担太重的建设负担,也不能一昧放开住房市场,政府需要综合考虑各种长期因素,制定保障性住房发展方针和政策,积极引导各类机构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扩大保障性住房供给渠道,推动保障性住房融资模式的创新,从而使更多中低收入居民享受到保障性住房带来的收益.  相似文献   

6.
孟醒  汤平平 《价值工程》2012,31(22):172-174
在我国的住房市场中,保障性住房是很重要的组成成分,其福利性的特点使其与一般的商品房在开发与运作上有明显的不同。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开发商之间种种制约因素和局部利益冲突,使得保障性住房并没能够发挥住房保障的作用。文章通过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与开发商分别建立"智猪博弈"模型、委托-代理关系模型,剖析问题根源所在,寻求解决保障性住房问题的途径,并提出相对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上海保障性租赁住房的调价机制。保障性租赁住房是政府为解决住房问题而推出的一种重要政策,公共租赁住房是其中一种主要的形式。租金确定和租金调整是保障性租赁住房的重要方面,需要考虑市场租金监测等因素。本文通过分析上海市的实际情况,探讨保障性租赁住房的调价机制,包括租金确定的原则、租金调整的周期和幅度、市场租金监测的方法等。研究发现,上海市的保障性租赁住房调价机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能够根据市场租金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以保障住房者的利益。同时,本文也发现调价机制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进一步完善保障性租赁住房的调价机制,提升其效率和公平性。  相似文献   

8.
美国保障性住房政策变迁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整理了1865~2000年来美国各个时期保障性住房重要政策文件,将其历史变迁划分为萌芽、探索、发展、成熟四个阶段.通过政策分析,得出美国保障性住房发展的四个明显趋势:保障主体从政府向市场转变;保障对象从中低收入群体向低收入群体转变;保障途径从扩大供应向满足需求转变;保障模式从定点建设向住户自由选择转变.最后根据美国保障性住房政策与制度设计经验,提出了中国保障性住房政策制定的五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住房保障: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的多元供给体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市场经济下,政府不可能也不必是住房保障的惟一供给主体,而应当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供给保障体制。从保障性住房的组织形态看,其参与者实际可分为组织提供者、生产者和消费者三类。从保障性住房的产品形态看,实际可分为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准商品、商品等多种。不同保障性住房的供给效率,其实会因不同参与主体的能力不同而不同。建立健全政府对于住房保障的主导职能及其机制,是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的多元供给体制的主要内容。但根据供给效率优化原则,还应重视和发展企业组织、居民、农村集体及第三部门的供给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日,北京市原则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规范管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其中指出,北京市将积极探索建立公共租赁住房长效运营机制,落实优惠政策和保障措施,加强准入和配租管理,明确租金和补贴标准,逐步统一保障性住房申请审核渠道。  相似文献   

11.
大规模建设保障性住房后,如何管理、建立健全退出机制,将直接决定我国保障性住房工作是否能利用有限的保障性住房资源,最大范围地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保障性住房清退难,退出规定操作性不强已经成为住房保障工作的难点.本文通过针对推迟机制问题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建立住房保障对象信用管理机制、奖惩机制以及梯度灵活的退出机制等诸多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2.
唐豪 《上海房地》2009,(8):12-14
一.上海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前期实践 上海是国内最早启动住房保障工程的城市之一。自2002年以来,迄今为止,政府已经开发建设了数百万平方米的保障性住宅,加之区县政府实施货币补贴形式的住房保障政策,本市居民中低收入和特困家庭的住房状况已有较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论文设计了以“房租补贴”政策为核心的北京市住房保障体系,并构建了基于房租补贴政策的北京市保障性住房体系的系统动力学分析模型,对北京市下一阶段的住房保障政策进行前瞻性研究.应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基于“房租补贴”政策的北京市住房保障体系的仿真模拟表明:“建立房租补贴基金有利于减轻经济波动对住房保障投入的影响”,“强化住房市场税收有利于拓宽和稳定住房保障投入来源”,“房租补贴计划的实施需要稳定的租金市场”,“住房公积金投资收益可用于住房补贴计划”.  相似文献   

14.
全国层面,住房保障力度不断加大,棚户区改造成为最主要的保障性住房类型。北京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定向安置房占比较大,公共租赁房占比上升趋势明显,保障性住房用地多数分布在五环以外,且大部分与地铁距离较远。杭州在为非户籍人员提供住房保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近年来出让的保障性住房用地空间分布比较均匀。保障性住房建设特征包括:热点城市对于住房保障关注增加,提出相应目标与指标;保障性住房选址较为偏远,设施配置有待提升;人才住房保障政策不断完善。建议未来从合理编制保障性住房发展规划、制订各类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导则、完善管理制度等方面推进住房保障建设。  相似文献   

15.
委托—代理视角的保障性住房政策地方执行阻滞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政府住房保障政策执行力不足已严重阻碍了保障性住房的健康发展.以委托-代理理论为视角分析了住房保障政策地方执行阻滞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中央与地方利益目标函数不一致、财政集权体制不健全、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监督与制约机制不健全等.研究表明,提高地方政府住房政策执行力不能简单地依靠加大对地方政府的监督惩处力度,而是要加强中央与地方的利益整合,完善政府间信息沟通机制,构建完善的激励与监督机制等.  相似文献   

16.
<正>住房是民生重要组成部分,保障性住房是住房问题中的重中之重。随着我国经济和房地产业及物业管理行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提出建立住房保障制度是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以来,各级政府高度关注民生、重视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如何对保障性住房进行物业管理的问题开始凸现出来,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和认真思考。一些城市已经开始进行了具有前瞻性的探索和实践。成都市城乡房产管理局出台了《成都市保障  相似文献   

17.
国外地方政府担负着执行保障性住房政策的重要责任,多伦多市政府在此过程中根据加拿大联邦政府、安大略省政府的政策规定,制定了加强房租补贴、倡导建房第一、设立资本周转基金、完善租赁市场环境等具体措施,呈现出多元的政策执行主体、灵活的政策执行机制、坚强的政策执行保障、丰富的政策执行手段等特点。其做法和经验给我们执行保障性住房政策在强化执行主体的政策认知、建立政策执行的保障机制、形成政策执行的社会合力、加大政策执行的宣传力度、扩大政策对象的受益范围等方面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李光  徐燕 《上海房地》2012,(2):29-31
建立和完善保障性住房的退出机制,不仅有利于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而且可以再次流转给其他需要保障的对象,更能体现公共资源合理使用的公平、公正原则。本文以制度保障与日常运行相对成熟的廉租住房为分析样本,为保障性住房退出提供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9.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基本理念(一)保障性住房的责任主体是政府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伴随,住房保障逐步被纳入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范畴。实行住房保障的目标是为了维护基本人权和维护社会安定,具有广泛的社会功能和  相似文献   

20.
国内房价较高,大部分收入一般的家庭很难承受。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加快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增加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的数量,同时对商品住房限价供应,扩大住房保障政策的覆盖范围。这样的方式既保障了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难问题,也减轻了住房市场的压力。建议政府在增加土地的供应量的同时,应该规定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和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的用地总量,不能低于住房建设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