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补偿的内涵在国际上指的是生态系统服务付费,我国现行生态补偿机制主要有纵向财政转移支付、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和市场化模式三大类。不同地区和部门在森林、草原、湿地、流域和水资源、海洋以及重点生态功能区等生态补偿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总体来看,我国的生态补偿机制还没有根本确立,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利益调节格局还没有真正形成,对生态环境保护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未来生态补偿机制的发展趋势有:补偿投入力度强化;补偿方式多元化;补偿制度体系完善化。  相似文献   

2.
《企业经济》2017,(9):152-156
随着赣江流域生态环境的日益严峻,各利益方冲突加剧,因此不同区域了解他们的利益诉求和博弈策略,是进行高效生态补偿的关键。本文基于流域生态补偿的相关原则,确定了赣江流域生态补偿利益方,并根据"囚徒困境"博弈模型,分析了不同区域政府管理者之间、政府管理者与社区居民间生态补偿的选择过程。结果显示,在政府管理者之间的生态补偿博弈过程中,通过建立赔偿金制度,当赔偿金高于生态收益与保护成本的差值时,即政府管理者与社区居民间的生态补偿博弈是在赔偿金高于生态保护成本与内生收益的差值,就可以跳出"囚徒困境",实现流域生态补偿方选择生态补偿策略,受偿方选择环境保护策略,从而获得最佳的生态补偿效益。  相似文献   

3.
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对于流域环境治理的重要措施。流域生态补偿关系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流域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理论依据在于生态价值理论、外部经济理论、公共产品理论。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完善需要在明确主体、范围和政策的法律化、科学制定补偿标准和收费种类、多样性生态补偿方式、建立多渠道生态筹措方式、加强区域间协调发展等方面进行,同时在关于生态补偿制度的立法中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公平原则。  相似文献   

4.
《企业经济》2019,(11):142-148
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是我国生态保护领域的重要制度创新。加强我国生态保护红线的管控,必须充分认识到生态保护红线"底线""红线"要求,协调好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内利益关系,构建系统性的生态空间管控体系。生态保护红线管控体系包括管控主体、管控客体、管控机制和制度保障四个子系统,其中管控机制在整个管控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管控机制包括多元协商治理机制、分级分类跨区管控机制、区域生态红线空间预警机制等。最后,为了推动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的有效落实,提出完善管控办法、强化责任落实、创新保护模式和推动绩效考核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广义的生态补偿,包括污染环境的补偿和生态功能的补偿,即包括对损害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或对保护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补偿,以提高该行为的成本或收益,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狭义的生态补偿是指生态功能的补偿,即通过制度创新实行生态保护外部性的内部化,让生态保护成果的受益者支付相应的费用。本文从我国生态工作的不足之处着手,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前,国内学者对生态补偿概念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态补偿,包括污染环境的补偿和生态功能的补偿,即包括对损害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或对保护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补偿,以提高该行为的成本或收益,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狭义的生态补偿是指生态功能的补偿,即通过制度创新实行生态保护外部性的内部化,让生态保护成果的受益者支付相应的费用。从我国生态补偿工作的不足之处着手,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7.
广义的生态补偿,包括污染环境的补偿和生态功能的补偿,即包括对损害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或对保护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补偿,以提高该行为的成本或收益,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狭义的生态补偿是指生态功能的补偿,即通过制度创新实行生态保护外部性的内部化,让生态保护成果的受益者支付相应的费用。本文从我国生态工作的不足之处着手,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8.
《价值工程》2018,(3):100-103
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对于生态补偿政策的推行至关重要。本文以生态系统价值理论为基础,首先从生态服务层面分析重点生态功能区域的价值构成,进而结合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特征、所在区域生产经营模式以及已经出台的生态保护政策,深入讨论机会成本法、生态服务价值法以及意愿调查分析在生态补偿标准确定过程中的应用。本文价值在于: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域生态补偿政策的制定与完善,进一步丰富生态经济理论及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9.
林业的发展存在着非常强的经济外部性。在新的形势下,我国的林业建设正在从以采伐木材为主转变成为以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为主,林业生态补偿机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结合当前我国林业生态补偿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健全我国林业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前,国内学者对生态补偿概念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态补偿,包括污染环境的补偿和生态功能的补偿.即包括对损害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或对保护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补偿,以提高该行为的成本或收益,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狭义的生态补偿是指生态功能的补偿,即通过制度创新实行生态保护外部性的内部化,让生态保护成果的受益者支付相应的费用。从我国生态不产工作的不足之处着手,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1.
保护林业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本文从建立林业生态补偿制度的意义,明确林业生态补偿应坚持的原则,实现林业生态补偿的规范化、标准化、动态化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2.
横向生态补偿的实践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横向生态补偿在促进生态保护的经济外部性内部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为了促进横向生态补偿健康发展,建议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促进多元主体参与横向生态补偿,完善与横向生态补偿相关的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在目前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拓展横向生态补偿的范围和领域。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草原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产生的生态问题也不容忽视。本文从系统的高度运用生态学、经济学、法学等知识,认真分析了我国草原面临的生态危机,提出了解决方法即构建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并探析了它的补偿的定义、补偿的原则、补偿的核心问题和补偿的方式。其目的是达到保护草原生态资源和环境,实现草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全面建构统一的生态补偿法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生态补偿是调节经济活动外部性、保护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经济手段。乡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突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尤其重要。本文阐述了东山镇生态补偿的基本情况,分析了东山镇生态补偿中存在的问题,从财政角度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乡镇生态补偿体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生态补偿是调节经济活动外部性、保护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经济手段。乡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突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尤其重要。本文阐述了东山镇生态补偿的基本情况,分析了东山镇生态补偿中存在的问题,从财政角度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乡镇生态补偿体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表明相关的制度建设将会加快。但到目前为止,理论界和实践界对横向生态补偿制度的概念、特征、类型等基本内容都还不甚清晰。通过对横向生态补偿的基本概念和特征进行研究,深入探讨横向生态补偿制度中的补偿方式、补偿标准、补偿思路等内容,以期能为深入研究相关问题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前,湖南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的构建主要由政府主导,市场化发展欠佳。从国内外文献分析,资源和生态服务市场能对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建设产生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推动作用。基于市场化发展的湖南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建设,主要包括补偿原则、自由交易市场的范围、市场主体、市场监管机构、市场参与方和市场化制度。湖南需要重点建设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市场领域包括矿业权、森林、湿地、流域和生态产品。  相似文献   

18.
王燕 《企业活力》2010,(9):8-12
生态补偿作为水源地保护的一种有效手段应运而生。生态补偿的目的是调动水源地生态建设与保护者的积极性,政策或法律手段的实行,使水源区生态保护外部性的内部化,是促进水源保护的利益驱动机制、激励机制和协调机制的综合体。水源地生态补偿的运作模式亟待研究,以期为解决资源与环境保护领域的外部性问题提供参考,使水资源被适度、持续地开发、利用和建设,从而达到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平衡协调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介绍我国目前能源生态补偿模式的现状,并加以分析其存在的缺陷,从而结合我国目前经济生活发展的实际,提出了完善我国能源生态补偿的立法建议,希望为我国的能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完善尽一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20.
《企业经济》2013,(7):145-149
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涉及到流域上下游省区间的生态和利益关系,牵涉的范围广,利益主体多,省域之间的协商难度较大,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更难。本文以国家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新安江流域为典型进行实证研究,剖析了跨省流域生态补偿的难点与问题,构建了全新的体系框架,提出了推进跨省流域生态补偿试点机制的政策建议。这对于化解区域利益冲突、完善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推动跨省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在全国展开、促进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