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先秦著作中围绕天而进行讨论的有很多,但以天论这样的专门论题而作文章者,荀子尚为第一人。《天论篇》为《荀子》三十二篇中反映荀子天论哲学思想的代表篇章,其主要内容包括论天和制天。这些构成了荀子独具特色的天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大量与荀子所处年代接近的简帛文献的出土,为荀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使我们丰富了对荀学的认识。马王堆帛书《五行》和郭店简《五行》是失传已久的关于思孟“五行”理论的重要文献,被荀子指斥的思孟学派重现于世,为苟学研究提供了新知;就先秦儒家的“乐教”传承体系来说,1993年出土的郭店筒《性自命出》、上博购藏简《性情论》,都与荀子的“乐教”思想关系密切,虽然两篇简文中没有“性恶”的观点,但其论礼乐之教尤重谈“性”,并有强烈的尚“情”倾向,其主旨思想与《荀子·乐论》是一致的;秦简《成相》篇的出现则证明了《荀子·成相》篇是对民间艺术学习的结果,其目的是借民间艺术形式生动活泼的特点宣传伦理教化。  相似文献   

3.
管婧 《魅力中国》2014,(26):70-70
《论语?宪问》中记载了孔子的这样一句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荀子对这句话进行了一定的诠释,他认为,所谓“为己之学”,就是要将“学”落实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学”是为了完善自己的人格。而“为人之学”的“学”则只是“入乎耳,出乎口”,听听说说而已,这样的“学”只是为了显示给别人看,而与自己人格的完善毫不相干。于是从儒学诞生开始,各先贤们都在探寻“为己之学”之理,即一种成人和修身养性之道。  相似文献   

4.
甘德安 《中国高新区》2013,(11):202-203
荀子在《正名》篇中指出:“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然而,约定并不等于俗成.区分约定与俗成决非仅限于揭示两者语义上的差异,更为重要的目的在于指出两者在营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不同作用以及对人们行为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5.
王兰香 《发展》2009,(9):83-83
一、荀子礼法论的理论依据 (一)在天与人的关系上,苟子提出:“明于天人之分”,即天和人各有自己的职责。从这一认识出发,他力图从人类社会本身来探求礼法等社会现象,而不诉诸于天命神权,从而改变以往儒家的“礼义出白天性”的观点。他认为,“天行有常”,即自然界的变化有其自身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焦循对孟子“性善”论的理解,比较了孟子与告子,荀子人性论观点的不同,得出焦循对孟子“性善”论的理解是,孟子所说的“性善”是人生来就是善的,而不以后天为转移,同时批判了告子与荀子的人性论观点.焦循既阐释了孟子的“性善”之说,又表达了自己人性观点,人性善,但要不断向圣人学习才能实现性善.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观点认为,墨于与老子一样,都对文艺持否定、排斥的态度。《荀子》书中“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1】的论调,则道出了墨子文学思想的实用性和功利性。这显然与孔子所提倡的文章宜“文质彬彬”的文学主流思想背道而驰。《墨子》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记录,可看作反映墨子言论、思想的主要作品。因此近代对《墨子》一书文艺思想的论调多有偏颇,认为其全面否定美和艺术的社会价值。笔者通过熟读《墨子》一书,认为《墨子》一书拥有丰富的文艺思想,并没有全面否定文学和艺术的存在价值。本文试图从《墨子》一书中墨子对文学的论述来探讨和梳理其文艺思想。  相似文献   

8.
“松花江”旧释“白水”(小川裕仁:《关于靺鞨史研究的诸问题》),“银河”、“天河”、“天江”(《柳边纪略》《吉林通志》《黑龙江志稿》《清史满语辞典》),“天汉江”(清高宗:《盛京土产杂咏十二首·松花玉》)等,—般多以“天河(银河)”为是。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度地篇》是一篇论述水利灌溉工程的著作,《地员篇》是一篇论述土壤与植物生长关系的著作,这两篇是《管子》书中关于农学的著作,也是先秦古籍中关于农学的重要著作。韩非说,“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 (《韩非子·五蠹》),秦始皇焚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史记·秦始皇本记》),《管子》这两篇著作当属于“不去之书”,并可能是“商管之法”的一部分。《管子》书中这两篇著作,难免使读者产生以下问题:《管子》书中主要论述的是关于哲学、政治、经济、兵法等问题,为何包括有科学技术方面的农学著作?这个问题显然不能解释说,这是由于刘向编定《管子》一书时汇集各篇的随意性所致。因为从表面来说,这两篇的体例与大多篇文相同,也是桓公与管仲问答之文。除此而  相似文献   

10.
杨帆 《魅力中国》2010,(20):212-212
“爪”是象形字,按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为手掌之形。其指微曲。金文中有带指甲之形者,本义指人的指甲,后引申为鸟兽的脚趾。“牙”也是个象形字,本义指槽牙,后引申为人和禽兽的牙齿。这两个字都是单音节词,在先秦时期,已经开始联合使用,如《荀子·劝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韩非子·二柄》:“使虎释其爪牙而使狗用之,则虎反服于狗矣”,在这里“爪”“牙”连用作为一个联合词组,仍表示它们的本义,仅指动物的爪子和牙齿。而随着“爪“‘牙”连用频率的提高,它们组成的联合词组逐渐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并被当成一个新词使用。爪牙是鸟兽防卫与攻击不可或缺的武器,通常都比较锋利,由此种性能的比喻义而引申出以下几种意义。  相似文献   

11.
十多年前,美国《财富》杂志的资深商业记者格奥夫·科尔文(Geoff Colvin)曾以一篇《恐龙》的封面文章描述“百年老店们”所遭遇的危机,并将它们称为“恐龙”,垂垂老矣,行动缓慢,未来的命运必将会在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中,因难以适应而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12.
关于《史记》的残缺问题,是历代以来争论颇多且悬而未决的难题。至于普遍认为所缺失的十篇中,“八书”占三篇,即《礼书》《乐书》《兵书》。《史记》八书原本内容应是:《礼书》《乐书》《兵书》《律历书》《六官书》《封禅书》《河渠书》《采准书》,其中《礼书》《乐书》《兵书》全亡,今所见内容为后人补作。  相似文献   

13.
王国宁 《东北之窗》2011,(2):101-101
新一期内容不错,有很多独家的稿子,特别是毛颖那篇《给萎昆书法挑错字》既砭时弊,又讲知识.读了之后受益匪浅。但美中不足的是此文说姜昆书法中的“依有”应为“犹有”,而同一个版面上引用的陆游《咏梅》原诗却是“只有”。  相似文献   

14.
民惟邦本 [释义]百姓是国家的根本. [出处]《尚书·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引申]民惟邦本,有时也作“民为邦本”,这一思想反映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相互依存关系.《夏书》的佚文有“后非众无与守邦”的说法.孔子说:“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礼记·缁衣》).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哀公》).孟子则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贵君轻”说.《春秋谷梁传》则说“民者,君之本也”.西汉的贾谊具体地指出“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新书·大政》).唐太宗李世民则总结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贞观政要·君道》)的道理.  相似文献   

15.
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称《雪国》是一篇“带有宗教主题的小说”,人物的塑造与情节的设定可以说是小说中的灵魂。而《雪国》中的灵魂--驹子、叶子的人物形象塑造与命运安排,以及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人物岛村的设定,都是煞费苦心,带有象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贺青 《魅力中国》2010,(24):91-91,93
本文以《霍小玉传》、《李娃传》、《莺莺传》三篇唐代爱情传奇为例,分析了秉持着史传传统利用传奇小说这种文体着力描绘展现世俗生活的唐代作家在创作实践中表现出的“尊儒而不泥古”特点。力求通过对特定时期特有的文学样式的研究展现中唐作家的思想风貌。  相似文献   

17.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自问世以来,仿效,常有所见。在诸多的“仿效篇”中,有相当一部分,意在针贬时弊。下面辑录的《昏官铭》,就是对那些“无才有术”之辈的讽刺:  相似文献   

18.
杨葵葵  陈开林 《魅力中国》2010,(29):273-273
荀子和葛洪处在不同的年代,但是二者都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对学习有着独特的关注。在探讨学习这一话题时,二者的思想存在许多相同相同或近似的地方;同时,二者又存在很多的差距。通过对《荀子·劝学》与《抱朴子·勖学》的比较,作为研究荀子和葛洪的思想的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任爽 《魅力中国》2014,(13):22-23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古代社会一个大动荡、大变革、风云变幻的时期,在剧烈的社会革中,不同的阶级与阶层的代表变人物对社会变革发表了不同主张.于是“诸子百家”便应运而生。苟况诞生于这一动荡的时代,后人称之为“荀子”。荀子是先秦以来继孔子和孟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家,他不仅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思想精华,而且对当时的主流思想进行强烈的批判。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汲取优秀的思想发展成为独特的苟学思想体系,后来被人们称之为“荀学”。荀子思想的基础和精髓是他的性恶论,本文旨在探讨荀子的性恶论思想及化性起伪的学说。  相似文献   

20.
《仪礼·丧服》篇记录了周代丧服制度的基本内容,而“为人后者”之服是其中很重要的内容。《丧服》经传虽然对“为人后者”之服着墨不多,却能烛照出周代宗法制度的一些重要特点,如重父权、重宗子、重尊者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