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是银行稳健经营和银行体系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我国金融开放的步伐也进一步加快,中国的银行业将面临外资银行的巨大冲击,在这样的形势下,对于如何加强银行监管这一问题的探讨再次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本文以加强中国银行业监管为主题,分析了当前我国银行业监管存在的问题,针对我国银行业监管的现状提出了完善我国银行监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银行业,作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其稳定及有效运作事关经济全局,因此,在长期的实践中,香港当局对银行业的监管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制度和模式。A.现行香港银行业的监管制度香港银行业的监管体系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第一、香港金融管理局(以下简称金管局)的监管。香港没有中央银行,金管局就扮演近似于“中央银行”的角色。金管局银行监管的职能是“确保银行体系的安全及稳定,促进金融体系的效率及发展”,其  相似文献   

3.
陈树生 《经济师》2006,(1):254-255
以银行业风险监管与防范为核心内容的《巴塞尔协议》明确了银行监管的主要内容、标准与要求等。与之相对照,我国银行监管在对商业银行的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监管、维护银行体系稳健运行、对外资银行和对网络银行的有效监管以及监管体制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缺陷,需要从完善银行监管体系、加强对银行机构的监管、培养高素质的银行监管队伍和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等方面构建我国银行监管的基本框架,实现银行有效监管和银行业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4.
编者按:香港银行业在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其在信用卡业务上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内地银行业的学习和借鉴。本文通过介绍香港几家著名银行信用卡业务的营销策略和卡种创新,总结其经验,针对当前内地银行业信用卡业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一在香港,有“银行多过...  相似文献   

5.
文章旨在梳理美国银行业资本监管体系的演进过程,通过时序研究方法揭示美国银行业资本监管的发展动态与脉络。研究发现,美国银行业资本监管与其经济发展趋势密切相关,经济繁荣期监管当局倾向放松监管,这其中有着十分复杂的利益攸关方的激烈博弈,而在经济衰退期,在金融体系风险的压力下,监管当局会收紧监管标准。从中可以窥见,上世纪20年代前的宽松监管与1929年大萧条,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繁荣与70年代经济滞涨,监管加强,80年代初的放松管制与80年代中后期银行大量倒闭,90年代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交替出现的银行业监管放松与收紧的变化有着内在的规律性。研究美国银行业资本监管历史、监管体系和监管措施,有助于我国加强银行体系的风险防范,完善银行业资本监管制度和机制。  相似文献   

6.
建立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长效机制的目的是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合法,稳健运行,维护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为维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体系稳定、营造长治久安的金融环境。它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当局利用科技的监管体系,多样化的监管方式,连续化的监管手段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全面有效的动态监管。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发达国家跨国银行经营策略的六大新变化,提出对我国银行业的借鉴与启示,即应制定明确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注重金融创新发展;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与监管;加强技术支持力度,使我国银行业更加合理均衡地融入金融全球化中,提高我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建立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长效机制的目的是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合法、稳健运行,维护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为维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体系稳定、营造长治久安的金融环境。它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当局利用科技的监管体系、多样化的监管方式、连续化的监管手段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全面有效的动态监管。  相似文献   

9.
一、香港银行业风险管理机制的主要特色香港银行外部风险监管制度科学规范,有效促进了香港银行业长足发展。香港金融管理局于l999年推出了风险为本的监管架构,2001年全面应用。与传统的合规主导监管以及资本为本监管相比,风险为本的监管制度注重银行风险的识别和管  相似文献   

10.
娄彦华  刘庭 《经济问题》2001,(12):48-49
对照巴塞尔委员会《有效银行业监管的核心原则》,我国的银行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憾或不足,对此,我国应未雨绸缪,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和标准,尽快完善我国的银行监管体系,从整体上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确保金融安全。  相似文献   

11.
王雪 《时代经贸》2020,(12):39-40
为推动我国的银行业健康有序发展,首先要按照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标准,做好金融风险防范工作,并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其 次要了解金融供给侧改革与银行保险监管的关系,并结合银行的实际情况,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提升自身监管能力,深化银行保险监管工作改革理 念,从而加强监管体系建设。本文对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银行保险监管的新使命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银行保险监管工作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商业银行监管主体建设是现代商业银行监管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本文通过对国际银行业监管体制的横向比较,结合我国银行监管改革的实际,从监管职能与货币政策相分离、监管主体设置原则以及多元监管主体的分工和合作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对我国银行监管主体的改革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银行业监管取得了较大进展,在防范银行业风险、促进银行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应注意的是,中国当前的银行业风险仍然十分突出,银行业的监管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论述了如何在新时期加强我国银行的监管问题。  相似文献   

14.
银行业市场准入监管及其绩效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各国银行业的市场准入监管可以发现,监管的严格程度大相径庭,但从根本上是保护竞争与限制竞争的原则差异。通过对各国银行业市场准入监管及其绩效的实证分析,发现严格的准入监管与银行发展、产业效率负相关,但与银行危机正相关。文章回顾中国银行业的市场准入监管后,认为放松准入监管将有助于我国银行业发展,并就提高放松准入监管绩效的路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银行体系脆弱性具有内生性,是银行业与生俱来的内生特点,其形成主要源自以下几个方面:1.低杠杆率。巴赛尔新资本协议虽然提高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标准,但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银行业高负债率、低杠杆率的特点仍然突出,以较少的资本撬动较大规模的资产,既是银行业特有的行业特点,也成为导致银行体系脆弱性的重要原因。随着资本监管的逐步深入,资本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经营中最稀缺的资源和银行与监管部门博弈的主要对象,各种规避资本监管的方法被商业银行冠之以业务创新纷纷出炉,监管资本套利的手段层出不穷,这又进一步推高  相似文献   

16.
由于我国银行监管起步较晚,不论在监管内容、监管手段,还是监管制度建设与落实方面都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导致监管有效性难以充分发挥。因此,如何借鉴西方先进的监管经验,提高银行监管的有效性成为我国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银行监管指银行管理当局为达到监管目标,选择合适的监管手段对银行实施的监督与管理,包括  相似文献   

17.
李祺 《经济纵横》2015,(3):114-119
货币供应量大幅增长、社会融资量急剧扩张的同时,实体经济发展相对"冷清",这是我国当前经济运行的一个突出现象和问题。这种"货币热、实体冷"的现象说明我国存在货币超发的同时,也存在货币空转问题。影子银行体系是我国货币空转重要的传导渠道,而融资性票据和表外借贷平台是其中最主要的两条途径。鉴于货币空转的风险和影响,目前尤其应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及推进金融市场改革。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影子银行的监管机制和预警机制。加强信息披露,扩大影子银行机构信息披露范围。强化银行业竞争意识,为金融企业自主创新提供空间。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扩展投融资渠道,这也是应对货币空转和影子银行的最根本途径。同时,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着力提高银行业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8.
银行监管成本界定的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行监管是有成本的,但对于监管成本的概念界定和实际理解却存在着值得商榷的地方。本文将从银行监管成本的定义分类和统计数据出发,并结合国外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注资方式,对我国银行业监管中监管成本过高、需要逐步将其降低的说法的科学性提出质疑,以期通过对银行监管成本的正确界定,导出内在的政策意义。其结论不仅具有理论意义,同时亦富有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9.
徐慧贤  金桩 《经济论坛》2009,(20):98-100
加强对各国金融机构的业务监管,尤其是对银行业非利息收入业务的监管是自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国际金融组织及各国监管当局迫切需要应对的任务之一。本文首先厘清了非利息收入业务包括的主要内容,针对我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业务的监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对多元化经营性银行监管的经验,构建了我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业务的风险监管框架。  相似文献   

20.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BaselⅡ)对于规范和提高各国、各地区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各国、各地区间的市场环境、监管水平、企业文化、风险理念、技术能力的差异,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银行在IT技术和数据方面的缺失,使这些银行在实施BaselⅡ,特别是开展内部评级法方面与国际活跃银行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下面以我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为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