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This paper provides empirical evidence to investigate the direct impact of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on the likelihood of currency/systemic banking crises, and examines the roles of insurance market, country risk, and economic conditional variabl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and financial crises in 39 countries. Our empirical results support that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does have a significantly negative impact on the likelihood of currency/systemic banking crises, and that the indirect effects of insurance development and lower country risk decrease the probability of crises, but the indirect effect of economic conditional proxies is enhanced with the likelihood of a financial crisis. The policy implication is that the government or authority should strengthen the positive role of the insurance sector in order to combat financial crises.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的分析,讨论了金融创新风险的一般概念.然后,根据金融创新风险产生的原因以及对金融体系的不同影响进行分类,划分为金融创新自身活动及产品风险、金融创新市场风险、金融创新机构风险、金融创新货币政策及监管风险、金融创新系统化及国际化风险等,并对每一种风险的形成进行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3.
长期的计划财政积累了我国财政支付的风险 ,集中表现为赤字和膨胀的债务。笔者将在本文中从我国财政现状出发 ,立论财政风险和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正相关联 ,剖析影响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的因素 ,并指出舒缓财政风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2007—2018年间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财务数据和基于尾部依赖度量的系统性风险,分析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结果显示:第一,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在经济上行时期会降低系统性风险,在经济下行时期会增加系统性风险;第二,按照不同类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来看,在经济下行时期,商业银行衍生金融负债业务、理财及代理业务创新会增加系统性风险,而衍生金融资产业务和信贷业务创新会降低系统性风险。本文对实证结果提供了可能的经济学解释,并基于实证结果及原因,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监管措施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为有效应对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各国均根据各自的国情构建宏观审慎政策制度框架。借鉴他国的政策经验,对于增强我国的宏观审慎管理能力有着现实的意义。本文在总结归纳个世界各主要国家宏观审慎政策制度框架发展趋势、特点以及补偿机制的基础上,得出对我国宏观审慎管理的启示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6.
2008年,山东省区域经济呈前高后低走势,上半年经济高位运行,下半年在经济周期调整压力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各项指标渐次回落。但总体看,由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果断调整,有力发挥了反向调节效应,金融体系在支持经济发展、结构优化和增长方式转变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银行业体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证券、保险业起伏明显,金融基础设施的支撑作用进一步突显。下一阶段区域金融稳定状况主要取决于各地贯彻落实宏观政策措施的及时性、有效性和长效性,尤其有赖于能否尽快扭转经济下行态势。在不确定性增多的环境下,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须倾力协作,坚持改革创新,努力捕捉"化危为机"的契机;积极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在逆境中谋求进取发展。  相似文献   

7.
屈波 《济南金融》2009,(7):14-17
本文通过对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的分析,讨论了金融创新风险的一般概念。然后,根据金融创新风险产生的原因以及对金融体系的不同影响进行分类,划分为金融创新自身活动及产品风险、金融创新市场风险、金融创新机构风险、金融创新货币政策及监管风险、金融创新系统化及国际化风险等,并对每一种风险的形成进行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8.
王颖  陆磊 《济南金融》2012,(1):4-10
以全球金融危机为转折点,中国的经济金融运行出现了诸多新迹象,其中的突出问题是金融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一方面,银行业总资产突破100万亿元,相伴随的却是连续两年的实体经济部门融资难;另一方面,在经济下行期和负利率背景下,银行业获得了较高的利润。据此,本文提出如下观点:第一,普惠制金融体系建设的滞后性导致了融资集中和系统性风险积聚,过多的金融资源集中于政府项目和投机领域;第二,普惠制金融体系建设有助于通过分散金融资源配置以换取更为稳定的金融环境;第三,如果金融业侧重中小经济主体融资,则整体盈利水平还将进一步提高,其主要盈利来源将从数量扩张转向风险溢价。  相似文献   

9.
李政  梁琪  方意 《金融研究》2019,464(2):40-58
为了对我国金融部门间的系统性风险溢出进行实时监测和有效预警,本文基于Adrian and Brunnermeier (2016) 的CoES指标构想,在左尾视角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右尾视角,构建下行和上行ΔCoES分别作为系统性风险的同期度量指标和前瞻预警指标,并提出了更为有效合理且同时适用于下行和上行ΔCoES的计算方法。本文一方面采用下行和上行ΔCoES对我国银行、证券、保险三个金融部门间的系统性风险溢出进行监测预警研究,另一方面还基于我国的经验数据检验上行和下行ΔCoES的性质。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金融部门间具有显著的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且三个部门间的风险溢出存在非对称性,银行部门是系统性风险的主要发送者,证券部门是系统性风险的主要接收者;三个部门两两间的风险溢出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协同性和周期性,且上行的风险溢出水平高于下行。同时,基于我国的经验数据发现,上行ΔCoES对下行ΔCoES具有显著的先导性、前瞻性,上行ΔCoES可以作为系统性风险的前瞻预警指标。此外,下行ΔCoES能够引领ΔCoVaR和基于MES估计方法计算的短期ΔCoES指标,表明本文构建的下行ΔCoES实时性更强,更适合作为系统性风险的实时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王博  徐飘洋 《金融研究》2021,498(12):57-74
本文构建包含异质性企业、双重金融摩擦和“双支柱”政策的DSGE模型来探究碳税和碳交易这两种碳定价政策对中国宏观经济的长短期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两种碳定价政策均会导致经济在短期出现一定衰退,但在长期则有助于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达到更高的均衡水平;(2)在面对碳排放技术冲击时,相比碳税政策,碳交易政策下,碳价大幅波动会进一步加剧经济波动,在碳交易市场中对碳价设定上下限,可以有效地减轻碳排放技术冲击所导致的经济波动;(3)面对气候政策冲击,包含金融部门风险规避的双重金融摩擦会进一步加剧气候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4)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结构性供需不平衡会引发一定的通胀现象,但此时货币政策不宜对通胀做出过多反应,而应刺激产出,支持绿色发展,推动供需平衡,从根源上解决通胀问题。引入“双支柱”调控后发现,考虑到经济转型风险的宏观审慎政策能显著减弱气候政策所导致的经济波动和金融不稳定,提高居民福利。  相似文献   

11.
杨晓敏 《金融论坛》2007,12(5):41-47
通过在金融资产结构与经济增长模型中引入能够综合反映制度变迁的制度变量,证明国家制度变迁对一国金融资产结构与经济增长会起到促进或制约的作用.当制度供给与金融资产结构和经济增长对制度的需求达到均衡时,国家制度安排会优化金融资产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否则便会出现规模与效率的"反比"现象,从而回答了我国金融资产规模与效率之间为什么出现悖论的问题.我国应积极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实现金融体系多元化,对内开放,满足我国经济对多层次、多样化金融的需求,完善金融市场准入制度,优化市场参与主体结构,促进股票市场和银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加强金融内审是加强金融企业内部管理和防范经营风险的必然要求。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内审起步较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体制机制、审计手段创新、审计功能发挥等方面问题,制约了我国金融内审工作的发展。加强金融内审,对有效防范金融风险、规范经营行为、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数字时代,随着网络技术、智能手机的普及应用,以及我国金融市场改革发展不断深化,金融产品与服务日趋丰富,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给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带来了新挑战。本文立足于宁夏固原市银行业金融机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现状,结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探析数字时代背景下基层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县域是我国最大的行政单元,更是我国经济总量的重要支撑。因此,县域城镇化水平决定着我国整体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县域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释放的金融需求巨大,但相应的金融供给水平不足,亟需打破现有的金融供给现状,进一步提高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水平。本文根据县域城镇化的发展特点,提出了健全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对县域城镇化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多元化拓展县域城镇化发展的资金来源渠道、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创新农村金融产品、着力改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等加大县域金融供给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很多的企业不重视财务风险的控制,也没有认真的落实公司财务风险控制这项工作,这不但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而且还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因此,必须提高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水平,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笔者根据实际情况,针对集团公司财务风险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为广大的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李敏波  梁爽 《金融研究》2021,492(6):21-38
对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日益成为各国中央银行的核心关切。囿于数据频率,基于金融机构经营稳健性评估的金融系统性风险监测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不利于中央银行及时进行风险应对,利用金融市场交易数据进行风险监测可极大程度克服滞后性问题。本文根据中国金融市场特点,选取债券市场、股票市场、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17个有代表性的指标,运用经验累积分布函数法分别构造了各子市场的压力指数,以各子市场之间时变的相关关系刻画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跨市场传染特征,合成金融市场压力指数,并通过建立马尔可夫区制转换模型,对金融市场压力状态进行识别。金融市场压力指数能有效反映样本域内的压力事件,并兼具稳健性、能逐日监测等优点,为监测评估系统性金融风险、选择政策实施窗口和评估政策实施效果等提供了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7.
金融学科的发展依托于金融业发展。金融学科的建设在当前需要关注金融学科究竟属于经济学还是属于管理学、金融学科能否成为一级学科,以及当代国内外金融学科的新发展。金融学科建设既要结合我国实际又要立足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中“拿来主义”不是最佳的选择。金融人才培养要分层次,要考察和判断社会有些什么样的金融机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均要建立在金融研究深化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8.
肖崎 《济南金融》2012,(1):17-22
金融市场流动性的逆转以及金融机构所具有的高杠杆率、高关联度特征,共同催生了新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使得现代金融体系的风险产生和传递完全呈现出新的特征。监管当局需要研究现代金融体系中更为广泛的、复杂的系统性风险的触发点,加强对金融市场中系统性风险的认识和防范,协调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管理,加强货币政策的金融稳定职能。  相似文献   

19.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在任何国家都是重中之重的任务。本文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的起因和传导机制进行了介绍,重点从宏观调控、资产泡沫、金融监管、国际收支以及政府债务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存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金融危机的发生和蔓延值得各国最高审计机关反思,作为国家治理重要组成部分的审计机关要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更好地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就应从宏观和系统的角度重新定位审计工作的方向和着力点,在审计理念、监督视野、审计内容以及技术方法等方面做出调整或变革。  相似文献   

20.
In recent years, the emergence of electronic finance—especially online banking and brokerage services, and new trading systems—has reshaped the financial landscape around the world. This paper reviews these developments and finds that they are greatly impacting the structure of and competition in financial services industries and will have a large impact on incumbents. Its assessment of how e-finance, and globalization more generally, affects countries highlights the need for changes in four financial sector policy areas—safety and soundness, competition policy, consumer and investor protection, and global public policies—to mitigate risks and reap as much as possible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e-fin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