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部控制制度评价的量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审计技术方法的不断发展,制度基础审计已广泛地运用于财务审计之中。审计人员在进行财务审计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再根据评价的结果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如果内部控制制度较强,就可以相应减少实质性测试的数量;如果内部控制较差,则相应地扩大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必要时进行详细的审计。制度基础审计方法的运用,不仅丰富了传统审计的内容,扩充了审计内涵,而且可以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并适当地降低审计风险。但是,制度基础审计方法目前在运用中仍然存在缺陷,由于影响内部控制制度强弱的因素较多…  相似文献   

2.
方芳  马宁 《经济论坛》2004,(10):131-131
依据审计准则的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执行会计报表审计业务时,应当研究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相关的内部控制,据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此外,根据《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注册会计师可以接受委托,对被审核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审核,发表审核意见。在审计事务中,许多审计人员经常将两者混为一谈,无视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一定范围内严重阻碍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内部控制评价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身未建立科学成熟的评价体系,在其所属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也仅作为一个可有可无的部分,未能固化下来。即便将内部控制评价作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一个方面,也多是检查形式上是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远没有体现内部控制的实质性效果,限制了内部控制在经济责任审计中作用的发挥,也直接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对被审单位内控建设的推动效果。本文结合作者所在公司近几年的工作实践,尝试探讨如何将内部控制思想和评价方式与经济责任审计有效结合的新思路,即在内部控制评价的基础上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使内部控制评价成为经济责任审计的有力工具,以期在提升经济责任审计水平的同时,促进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和执行。  相似文献   

4.
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企业的运行规范,起到了保证企业正常运转的作用。在审计实务中,了解内部控制制度和控制测试是评价内部控制是否健全、运行是否有效的重要程序。通过对现有内部控制审计程序的划分和重新组合,提出内部控制二维模型,能更有效、更准确地评价内部控制的各个方面,也能够更清楚地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从而更有效地进行实质性程序。  相似文献   

5.
内部审计是在一个单位内部对各种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所进行的独立评价,它由独立于被审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或内部审计人员来完成,是为了检查单位内部各项既定的政策、程序是否贯彻,建立的标准是否遵循,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有效,以及企业的目标是否达到。一个现代企业完善、健全的内部控制系统中,必须有完善、严密的内部审计制度、独立有效的内部审计机构和高素质、高责任心的内部审计人员,它既是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善和健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主要包括资产的内控、负债的内控、净资产的内控、收入与支出的内控。对内控制度的审计应分步骤进行,一是确定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的标准模式;二是评价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的健全性、科学性;三是综合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制度。  相似文献   

7.
控制风险是指某一帐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帐户或交易类别产生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内部控制防止、发现或纠正的可能性。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过程中,首先应当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充分的了解,对其控制风险作出初步的评价,以制定审计计划;其次,通过符合性测试对内部控制进行再次评估,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与范围;最后,在审计终结之前,根据实质性测试的结果和其他审计证据,对控制风险进行最终评估。  相似文献   

8.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审计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矜  褚标 《技术经济》2003,22(2):44-45
电子商务是利用现代信息网络进行商务活动的一种先进手段 ,它在改变了会计的基本假设、会计原则、会计记录、会计系统安全控制的同时 ,也改变了审计环境 ,从而引起了审计理论和实务的变化。一、对审计目标的影响根据我国独立审计准则 ,独立审计的目标 ,是对被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及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贯性表示意见。公认审计准则 (GAAS)要求审计人员所表达的任何类型的意见必须有充足的证据来说明。发表一项审计意见 ,审计人员必须首先了解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 ,并对准备信赖的内部控制进行符合性测试。对于电子商务系统而言 ,…  相似文献   

9.
现代审计的显著特征是在评审内部控制基础上进行抽样审计,与固定样本量抽样相比,连续抽样是一种审计人员常用的属性抽样形式,通过边抽样边评价,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缩短审计测试时间,提高审计效率。当进行控制测试时,所有偏离都要进行分析,不论是控制偏离或者是金额错误,也不管偏离的统计影响如何,审计人员必须分析某类控制偏离对会计报表的潜在影响,通过分析确定发生错报的范围、可能性,据以确定对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内部审计是指由被审计单位内部机构或人员,对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等开展的一种评价活动。它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逐步完善和发展的。内部审计具有双重任务:一方面要对部门、单位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促使其合法合规;  相似文献   

11.
内部控制与审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们对内部控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最初含义狭窄模糊、看法不一致,到后来的内涵清晰完整、观点一致的过程,内部控制概念的每一次扩展都对审计产生了重大影响。现代审计与内部控制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被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价结果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审计中。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会计各要素项目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符合性测试,介绍内部控制制度符合性测试在审计工作中应用的程序和办法,对企业的内控制度健全性、合理性、有效性和可靠性做出实事求是评价,对制度缺陷提出改进建议,确定审计范围,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有效完成审计工作。  相似文献   

13.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产生过程 从审计模式发展过程来说,20世纪40年代以前主要是账项基础审计,通过直接对会计账目进行详细审查,以获取审计证据,达到查错纠弊的目的。20世纪40年代以后,企业普遍建立了内部控制,审计目的由查错纠弊发展成为验证财务报表的真实公允性,出现了制度基础审计模式,以了解和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健全、有效性为基础,确定对会计资料的审查重点和抽查规模,以获取审计证据,  相似文献   

14.
公司内部审计控制的内容主要是对构成内部控制的各要素进行测试与评价,包括内部控制健全性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符合有效隍测试、内部控制合理科学隆综合评价、内部控制实质性测试。内部审计控制的对象主要是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等内部控制要素。  相似文献   

15.
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个较为创新的审计方法在财务舞弊审计过程中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对于企业等进行财务舞弊防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被审计单位在被注册会计师进行风险职业判断时,对其展开风险控制评价,当确认被审计单位的剩余风险后,进一步执行追加审计程序,尽可能降低剩余风险,使其处于能够接受与控制的安全范围.但是当前的风险导向...  相似文献   

16.
企业内部审计是规范企业内部管理、强化业务基础建设不可缺少的一环。内部审计机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为其所在的单位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建立良好的秩序,促进内部管理良陛运转,这就是内部审计的主要目标。内审中的“审”与“被审”双方,即审计主体与客体,是审计矛盾统一体中的两个方面,既是对立,又是统一的。企业内审人员与企业内部被审计单位,其工作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对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应贯穿于审计过程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同时,要求审计人员将审计资源有效分配到最容易导致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的领域。在被审计单位整体层面了解和评价内部控制是必须实施的风险评估程序,在此基础上可以设计和实施控制测试等进一步审计程序。  相似文献   

18.
铁路内部审计工作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审计任务繁重与被审单位情况复杂的现状并存,审计组与被审单位之间的监督与服务关系并存,审计人员专业结构单一与项目日益多元化的现状并存。针对铁路内部审计工作这些特点,只有通过在思想上转变观念,在策略上主动调整,  相似文献   

19.
根据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关于内部审计师的责任的声明》中强调:“内部审计是一个组织内部为检查和评价其活动和为本组织服务而建立的一种评价功能。”国际内部审计师事务所则将内部审计目标定义为协助本组织人员有效地履行他们的责任。为此,内部审计部门向他们提供与被审活动有关的分析、评价、建设、咨询和信息。  相似文献   

20.
国家审计风险,就是审计机关在执行国家审计任务时因审计环境、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审计手段等因素影响,未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重大违规违纪行为、重大损失浪费情况而做出不适当评价、处理处罚的风险。要降低国家审计风险进行质量控制。就必须从考虑总体控制和具体审计风险点(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的基础上,对环境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审计人员和程序进行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