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姜群 《金卡工程》2009,13(9):155-155
近年来,法院审理的工伤认定案件数量逐年增多.此类案件主要依据的是现行的<工伤保险条例>.该条例对保障工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维护社会稳定起了较大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社会矛盾不断多元化,行政案件中工伤认定案件逐渐出现了许多新的趋势.目前我国有关部门也在抓紧修改工伤保险条例,可见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存在着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工伤认定复议案件审理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涉及民生问题不服工伤认定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明显增长。由于劳动保障部门在工伤认定方面的基础相对薄弱和有关工伤认定的法律法规的原则性,面对现实生活工伤事故发生情况的复杂性,行政部门与司法机关在对事实的认定及工伤认定标准的理解上往往分歧较大,增加了行政与司法在工伤认定上的矛盾与冲突,受到事故伤害的劳动者不服工伤认定行政判决,极易引发申诉、上诉,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对本质上属于社会法领域的工伤认定做法,建议参照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做法,使工伤认定更为科学,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更加及时有效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案例程某系某保险公司的保险代理人,2007年6月15日在外出开展业务时遭歹徒抢劫身亡。其父向劳动保障局申请工伤认定,劳动保障局经调查认定其死亡属于工伤。保险公司不服该认定,向当地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人民政府维持了劳动保障局的工伤认定决定。保险公司仍不服,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撤销劳动保障局的工伤认定决定。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保障》2014,(9):57-57
主持人:某建筑施工企业将工程违法分包给不具有用工主体资格的个人,该个人聘用的劳动者在工作中受伤。因劳动关系不明确,劳动者以确认劳动关系为由起诉该建筑施工企业。一审法院确认双方之间存在劳动关系,二审法院认为,劳动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12号)规定“建筑施工、矿山企业等用人单位将工程(业务)或经营权发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自然人,对该组织或自然人招用的劳动者,由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发包方承担用工主体责任”,并无法律规定发包方与劳动者直接成立劳动关系,因而认定双方之间存在劳动关系不当,撤销了这一判决,改判建筑施工企业承担用工主体责任。在接下来的工伤认定程序中,相关人员认为,法院生效法律文件已经实际否定建筑施工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存在劳动关系,因此,劳动者申请工伤认定没有《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八条所规定的“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不应认定为工伤。在此类案件中,劳动者与发包单位间究竟有无劳动关系?劳动者因工作原因受伤能否认定为工伤?  相似文献   

5.
我对今年第四期“咨询热线”中《教师受伤应由谁认定工伤》的解答有不同看法。该文认为,依据劳社部发[2005]36号文(以下简称56号文)规定,应该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咨询案件中的教师进行工伤认定。我认为主持人错误地解释了56号文第一条。  相似文献   

6.
李琨 《金卡工程》2010,14(9):177-177
近年来,新型的劳动争议案件层出不穷,特别是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认定问题已经成为劳动争议、工伤认定的棘手问题。劳动法理论界对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的研究始终达不成一致,致使实践中执法标准不一,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本文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出发,结合劳动法学理论和法律的相关规定,就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进行区分,以对两类关系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分析中国工伤认定范围存在的一些问题,接着提出界定工伤立法精神、完善劳动关系认定、举证责任分配、完善工伤申请程序、建立有效的工伤认定争议处理程序等一系列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对于什么是工伤,《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通过抽象概括并加以列举的方式作了界定。但是由于客观情况千差万别,工伤案件十分复杂,条例的规定不可能穷尽实践中的各种情形,特别是当遇到一些法律规定的边缘性案件时,如何认定,各方认识易于发生争议和分歧。基于上述情况,有必要对工伤认定的基本原则进行研究。在此,作者结合工作实践,就工伤认定的原则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9.
田路平 《金卡工程》2008,12(11):89-89
工伤认定就是对劳动者在执行工作的过程中或者依照法律规定的情形发生的事故伤害或者职业病是否为工伤进行判断,从而决定是否给予工伤保险赔偿.工伤认定首先要弄清其范围是什么,其次要注意认定的前提即劳动关系的存在与否,最重要的是实务中的事实劳动关系如何判断.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劳动保障部门针对未参加工伤保险企业的工伤认定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主要是工伤认定争议不断增多,举证责任分配不清,工伤认定赔付程序繁复及工伤认定业务水平有待于提高.进而探讨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多方面原因,并针对性地从加大联合执法力度、提高经办人员的专业素养、完善工伤认定程序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主持人: 某农民工现年62周岁,其以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受伤为由申请工伤认定.工伤认定部门经审查,以其与被申请单位存在劳动关系不确定为由,中止工伤认定程序.该中止程序是否合法?  相似文献   

12.
仲裁前置“工伤”认定久拖不决 于某是某建筑公司的包工头,长期分包该建筑公司的工程。2007年10月9日,于某雇佣的农民工宁某在与工友搬运混凝土预制板时导致右臂骨折。2007年12月24日,宁某提出工伤认定申请,要求认定其为建筑公司的工伤,但未提交与该建筑公司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书面要求其补齐材料,宁某在规定时间内仍未提交。  相似文献   

13.
主持人: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执行〈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人社部发〔2013〕34号)规定,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发现劳动关系存在争议且无法确认的,应告知当事人可以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在此期间,作出工伤认定决定的时限中止,并书面通知申请工伤认定的当事人.劳动关系依法确认后,当事...  相似文献   

14.
《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十四至十六条是工伤认定的实体性规范,第十七至二十条以及第五十三条第一项则是工伤认定的程序性规范。工伤认定的程序包括工伤认定的管辖、申请、受理、审核、回避、决定、送达和争议的处理。在讨论程序问题之前应当说明的是,《条例》规范的工伤认定的对象,是那些与参加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并且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乳山市社保中心建立工伤案件电话、网络报案24小时即时受理制度。在工伤认定受理机构设置了专线报案录音电话,安排专人接听,工作时间内对用人单位或工伤职工的电话报案,由接案人员即时处理报案信息,并及时对报案情况进行一对一、专业化的回访,留存录音内容,掌握第一手资料,建立工伤案件网上档案;对下班时间实施的报案,由录音电话按照预置程序接受报案,并进行信息录入,上班后由工作人员及时整理汇总,使受伤职工和用人单位不必直接到工伤认定受理机构就可以及时办理报案。  相似文献   

16.
《工伤认定办法》已于2003年9月18日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第5次部务会议通过,现予颁布,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部长郑斯林 二00三年九月二十三日 第一条为规范工伤认定程序,依法进行工伤认定,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进行工伤认定按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  相似文献   

17.
【案件经过】龚其汉系大阳钢铁公司护场员,2004年2月11日下午15:00左右,龚其汉因个人待遇问题找厂领导要求补发缺少的待遇。双方在厂长办公室发生争执,争执不下动起手脚,导致龚其汉头部受伤。第二天经医院检查,龚某心脏正常,头部受轻伤。龚某以在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因工作原因受意外伤害为由要求单位按工伤处理,支付工伤待遇,单位不予认可。龚某遂向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保障》2010,(7):62-63
黄某是一名河北籍的农民工,被一家在安徽省注册的劳务派遣公司派遣至一家江苏的建筑公司在北京的工地干活。黄某在工作中遭受伤害,伤残程度大概在七级。因公司不同意申青工伤认定,黄某要享受工伤待遇只能自己申请认定。其了解得知,他只能向公司注册地即安徽某市劳动保障部门申请工伤认定。考虑到过程的复杂性,黄某最终放弃了工伤认定,与公司协商了断了此事。黄某的做法是否得当?应如何保护劳务派遣中的工伤保险权益?  相似文献   

19.
通过建立费率调整机制、设立工伤预防专项经费、建立职业危害风险大的行业的监测机制。广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将工伤预防作为全面推进工伤保险制度建设优先考虑的工作。另外。广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还以工伤认定为前提。保证工伤范围的准确合理;以劳动鉴定为基础。保证待遇给付的科学准确;以工伤康复为手段。充分发挥工伤保险的社会功能;以工伤补偿为核心。全面落实工伤保险待遇;以医疗管理为重点。建立工伤保险一条龙服务机制。  相似文献   

20.
2007年4月.31岁的李某在工作中从高空坠落,致颈椎错位、手腕骨折。用人单位要求李某私了,承诺以后李某可以在家休息,看病由单位负责。李某感到十分为难:若坚持向劳动保障部门申报工伤,用人单位可能会层层阻拦.即使认定了工伤,领导以后也可能给小鞋穿;如果不认定工伤,又担心领导变动或者单位倒闭以后没入管。工伤私了协议究竟能不能签?如果这样的协议有效,又有怎样的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