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0 毫秒
1.
土地征用中“钉子户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征地一方与被征地一方之间的博弈角度进行分析,着重分析了被征土地的资产专用性、征地双方的机会主义、征地方对征地剩余的追求和被征地方对征地补偿的期望,并结合委托代理问题对征地进行分析,阐述了征地过程中"钉子户"出现的原因,最后给出这一现象研究的新思路和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2.
黄善明  黄敏 《现代商业》2011,(21):70-71
征地补偿问题是征地利益矛盾中的焦点问题。论文通过成渝两地调研,对农民征地补偿满意度进行实证分析,指出农民对于征地补偿制度的满意度与农民的家庭收入状况直接挂钩。因此,要缓解征地利益矛盾,需要探索土地征用补偿的多种模式,使补偿能在最大程度上与失地农民的收入产生持续联系。  相似文献   

3.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建立跨区域、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流域是开展地区间横向生态补偿的重要载体,流域通过水将生态受益区和生态保护区有机联系到一块,利益关系相对明确,有关利益主体具有开展横向生态补偿的现实需求和可能。  相似文献   

4.
夏春花  张雪 《商》2014,(25):50+46-50
土地征用中基层政府与被征地农民之间的利益博弈,形成了以征地补偿为核心的纠纷和问题,是土地使用权的转移和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在征地过程中,基层政府与被征地农民之间实际上是博弈的关系。基层政府和被征地农民作为理性经济人很容易出现分歧。基层政府与被征地农民之间博弈关系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土地征用涉及国家、集体和农民利益关系的调整。在各利益主体中。农民处于弱势地位,在土地征用过程中缺乏话语权,利益很容易受到损害。目前,在征地过程中普遍存在征地程序不规范、随意扩大征地范围、征地补偿标准过低、强制农民交出土地和征地款使用混乱等损害农民利益的问题。如何在保障农村土地在高效率利用的同时,使农民权益得到很好的保护.已成为农村土地流转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作者从存在的问题.思路与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征地拆迁过程中的冲突不断发生。而冲突往往根源于利益问题,通过对拆迁过程中冲突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可知补偿机制脱离市场轨道,博弈失衡是产生冲突的主要原因。解决政府土地财政问题,构建市场化征地补偿机制,规范拆迁补偿程序,建立健全投诉体制才能维护被拆迁者的合法权益,避免和减少拆迁冲突。  相似文献   

7.
土地征用补偿作为土地征用过程中的十分重要的环节,不仅关系到农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同时也关系到三农问题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现实问题的解决。文章对我国当前存在的土地征用补偿问题作了简要的分析,指出了现有征地补偿问题带来的一系列消极影响,并对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谈了自己一点初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廖龙  郑褚寒 《适用技术市场》2010,(5):112-113,116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进一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土地需要被征用.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是一项重大的活动.如何妥善解决失地居民的补偿问题、降低失地者的信访率是和谐社会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文章从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征地补偿市场化的两个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着手,即土地产权问题和谈判机制问题,来达到水利水电工程征地补偿制度的市场化。  相似文献   

9.
退耕还林工程与美国土地休耕计划生态补偿效率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补偿作为一种将外部的、非市场化的环境价值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激励措施的有效方式,不仅要考虑其建立和运行的机制问题,也要考虑其实施过程中的效率效果问题。我国的退耕还林工程与美国土地休耕计划都是政府主导实施的规模巨大的生态工程,涉及群体众多,比较分析两者在不同利益集体、不同管制和激励状态下生态补偿的效率效果问题,有利于发现生态补偿的动力机制和形成原因,进而提高我国生态补偿参与主体的积极性,提高补偿效率。  相似文献   

10.
马祥玲 《商》2013,(13):357-357
一、现行土地制度的缺陷是农民利益受损的主要原因 1、现行征地补偿标准不科学。现行征地补偿标准只注重对农民当时的经济补偿,而没有考虑到农民失去土地以后将如何生存。失地农民需要面对的一个巨大困难就是如何顺利地农转非,尽快地成为城市居民。实际情况是在我国城乡二元制度的背景下,大多数被征地农民在经济上与城市居民存在巨大差距,而现行征地补偿标准并不能弥补这个巨大差距。在这种背景下,  相似文献   

11.
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实施生态补偿,协调生态恢复与保护实施者与受益者的利益,是国际通行做法,有利于激发重点生态功能区民众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提高生态保护效果。在阐述国外发达国家生态补偿机制对我国启示的基础上,研究了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完善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征地制度体系中,征地补偿制度具有核心地位。对被征地人进行合理补偿是国家土地征用权运行的必然延伸,对于保证征地工作的顺利进行、维护被征地人的正当权益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影响,补偿的标准往往是征地实践中政府、用地单位和被征地人博弈的焦点。本文系统分析了河南省低征地补偿的诸种因素,以期在实现社会整体公平的理念下提出河南省解决征地补偿安置的系统性方案。  相似文献   

13.
流域生态补偿的政策框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域生态补偿是在区域合理分工条件下的用水权益让渡的利益均衡,在实施生态补偿时要考虑分工利益和让渡利益,这两者都受到社会平均利润率水平的影响,从而利益补偿是一个随着社会平均利润率变化而不断调整的过程。一方面,下游地区对流域上游地区提供的补偿标准与下游地区对水质和水量组合的偏好有关,偏好越强,补偿标准就越高;反之偏好越弱,补偿的标准就越低。下游地区的偏好与下游地区目标水量与实际水量的差距和目标水质与实际水质的差距有关,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行征地补偿制度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体制特征,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按原用途补偿导致土地补偿费偏低,政府定价导致土地市场不能发挥调节作用。要改变国家的征地补偿指导思想,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征地补偿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公开市场价格为补偿标准、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地价评估体系是解决我国农村征地补偿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在制度适应的视角下.由于征地补偿制度,现行的户籍制度以及土地产权制度的问题,导致了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出现困难,因此应该相应改革或者改进现有的征地、户籍以及土地产权政策制度,确保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利益不被侵害.  相似文献   

16.
生态补偿是一项复杂而又具体的工作,涉及面广、事情繁杂、利益相关者多,补偿资金、补偿方式、补偿范围、补偿时间等问题的确定十分复杂,需要一套合理的补偿方案。补偿方案的确定中最为核心的问题就是补偿标准的确定问题,合理的补偿标准是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平衡的关键。因此,以花溪水库为例,着力探讨贵阳市水源地生态补偿过程中的补偿标准确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一、征地补偿机制存在的问题(一)受益主体不够明确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有三种:一是村农民集体,二是农业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三是乡(镇)农民集体。这样的规定使农民丧失了土地所有权,所谓的"集体所有",其实是一种"所有者缺位",最终导致了征地补偿受益主体不够明确,被征地农民的利益遭受了侵害。  相似文献   

18.
梅新育 《中国市场》2013,(19):25-32
随着中国经济高增长和城镇化的双引擎快车,征地和拆迁逐步成为社会热议的突出矛盾之一。目前,不少地区特别是东部地区和大城市及其郊区,部分被征地、被拆迁方索要补偿要求过高以至于损害公共利益已成现实。这造成了经济发达地区本地人与新移民之间、回迁户与钉子户之间等利益冲突日益明显。征地拆迁补偿要求过高,导致一些建设项目撤销或烂尾楼甚至是"鬼城"的出现,造成了被征地拆迁方、开发建设方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三输"的结局。同时,征地拆迁补偿要求持续上涨压力更加剧对国有农场土地的蚕食,助推了强大食利者集团的形成。从长远来看,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引导征地补偿适度集中并流向生产性投资等措施值得坚持与实施。是防患于未然,还是坐等问题积重难返,取决于我们的认识与行动。  相似文献   

19.
被征地农民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因被征地农民的利益受到侵犯而引发的社会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目前,我国地方已经探索建立了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但还存在着补偿标准低、资金空账隐患、监督机制缺乏等缺陷,因此应完善土地征用制度、加强基础理论研究、设立补偿基金机制等政策性机制。  相似文献   

20.
西部生态补偿制度缺失及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的生态保护对我国乃至亚洲均具有重大的意义,由于西部地区的生态补偿制度存在缺失,生态补偿问题已成为影响西部地区生态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只有结合西部地区生态的特殊性、现状与社会构成,分析西部地区生态补偿面临的制度性困境,才能从制度重构的视角探寻符合西部地区现实情况的生态补偿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