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赵秀芬 《魅力中国》2014,(26):83-83
王素君是我国著名的豫剧表演艺术家,被广大观众称为豫剧的“小生泰斗”。“王派”小生的声腔特色首先取决于她的极具特色的嗓子与长期以来对豫剧艺术的不懈探索与努力。同样是一种旋律,但若从王素君的口中唱出,便别有一种风味在里头,给观众以意犹未尽的感觉,使无数个观众对其豫剧唱段的音色如痴如醉。本文以豫剧《必正与妙常》中潘必正(生)的唱段“秋江河下水悠悠”与豫剧《西厢记》中张君瑞(生)的唱段“自那日在花园凉亭相会”为例,对王素君的小生声腔特色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戏曲艺术的百花园中,豫剧是一朵绚丽多姿的奇葩,盛开地那么鲜艳,那么引人注目,彰显着无穷的艺术魅力,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让人驻足观赏,让人流连忘返。  相似文献   

3.
曹晓顺 《魅力中国》2010,(31):196-196
对戏曲来讲,任何剧种都离不开其地域特征和人们的欣赏习惯,豫剧从过去的“土梆子戏”发展到剧目繁多、行当齐全、演出团体遍布大半个中国,成为仅次于京剧的第二大剧种,足以说明中原文化的扩展性和包容性,而用“假声”自成流派唱得让人陶醉、魅力无穷,在全国诸多剧种里超越唐先生的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4.
王凤霞 《魅力中国》2014,(19):111-111
我国的戏曲唱腔有程式性的特点,伴奏也相应地有它的程式性。表现情感,制造氛围。描写情景,无不通过一定的程式进行。但,在程式的具体运行时,又有较大的机动性和灵活性。戏曲唱腔伴奏,不尽使演唱增添华彩,还通过引子、过门、尾声、行弦等来补充唱腔的未尽之情。  相似文献   

5.
徐琳 《魅力中国》2013,(17):82-82
豫剧,原名“河南梆子”,俗称“河南讴”、“讴戏”、“高梆”、“靠山黄”、“土梆戏”等,是清初大一统“梆子腔”的一个支系。18世纪前期开始嬗变,约在嘉庆年间,基本形成以板式变化为音乐主题形式的梆子戏。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欢迎。“唱”在豫剧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是演员揭示人物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6.
周自来 《魅力中国》2014,(13):102-102
豫剧的唱腔铿锵有力、刚柔相继、寓情于景、情景变融、情深意长。伴奏乐器也从以前的三大件单声部。遥渐向具有浓郁民族及地方特色的民族交响音乐方向。做有效的尝试。在不断的进步当中开创性的解决了继承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乐队伴奏也有传统的单纯被动地伴奏,进而发展为积极、主动地演奏,特别是在描写环境、塑造形象、渲染气氛、刻画人物方面,都充分发挥了豫剧乐队的功能和伴奏水平,大大提高和发挥了它在塑造作品形象上的积极作用。戏曲的伴奏音乐分为文场和武场两种。文场以丝竹乐为主,伴奏乐器因剧种而异。如昆腔以曲笛为主,梆子戏以板胡为主,京剧以京胡为主。武场以打击乐为主.主要用于舞蹈、武打或技巧性场面,也用于烘托情绪、渲染气氛,制造戏剧效果。  相似文献   

7.
杨艳飞 《魅力中国》2014,(13):101-101
豫剧唱腔有不同的艺术特色:高亢激昂的常派、悠长天籁的陈派、委婉含蓄的阎派、大气响亮的马派、缠绵委婉的桑派、韵味淳厚的崔派本文探讨了豫剧在唱腔特征、润腔艺术和吐字咬字方面的演唱特征;说明了流传在不同地域的同一戏曲,在音乐风格、调式类型、调性变化等方面都会产生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戏曲是我国分布最广,观众最为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门类。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境内,在不同的地域共分布着300多个戏曲剧种,不同剧种的主要区别一是在于他的唱腔音乐不同,二是各剧种都有着各自独特的音响、音色效果:而这种独特的音色、音响效果就源于这些不同剧种中担负乐队伴奏的主奏乐器。  相似文献   

9.
赵立芳 《魅力中国》2014,(25):112-112
豫剧《抬花轿》是一个传统戏,很多豫剧名家演出过,至今经久不衰,成为了豫剧的经典剧目。每届青年演员大赛都有年轻的女演员演出其中的折子戏参赛,也总能获得不菲的成绩。如果要问其中的奥妙,这与《抬花轿》中富有特色的戏曲表演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0.
康传广 《魅力中国》2013,(17):119-119
豫剧是发源于中国河南省的一个戏曲剧种,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居中国各地域戏曲之首。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  相似文献   

11.
王鑫 《魅力中国》2013,(28):388-388
从中国戏曲发展史看,戏曲行程之初,其表现性的“曲”,就已经彰显出它的存在价值和重要地位。电视传媒和戏曲艺术契合所取得的成效,使得笔者越来越关注豫剧唱腔音乐的源远流长,也由此引发了诸多思考。  相似文献   

12.
许琳 《魅力中国》2014,(8):92-92
豫剧六大名旦是中国大师级戏曲艺术家,其唱腔有不同的艺术特色:高亢激昂的常派、悠长天籁的陈派、委婉含蓄的阎派、大气响亮的马派、缠绵委婉的桑派、韵味淳厚的崔派,本文对于豫剧六大名旦的唱腔特色进行了言简意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吴俊廷 《魅力中国》2014,(5):108-109
豫剧是河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因其唱腔优美动听,地方韵味浓郁,与京剧、越剧、评剧并驾齐驱为中国四大剧种。提起豫剧“五大名旦”常香玉、陈素真、马金凤、崔兰田、阎立品,在河南可称得上家喻户晓。本文将通过对“五大名旦”唱腔的具体分析,总结出她们唱腔的基本特色,为学唱豫剧及民族歌剧提供科学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4.
孙志成 《魅力中国》2014,(17):96-96
豫剧六大名旦是中国大师级戏曲艺术家,其唱腔有不同的艺术特色:高亢激昂的常派、悠长天籁的陈派、委婉含蓄的阎派、大气响亮的马派、缠绵委婉的桑派、韵味淳厚的崔派,对豫剧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对豫剧六大名旦的唱腔特色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王斌 《魅力中国》2014,(15):91-91
常言说得好,三分演唱,七分伴奏。由此可见,在整个戏曲的演出环节中,戏曲伴奏有多么重要。那么,在戏曲伴奏中打击乐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声腔艺术的有机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孕育了极其丰富的艺术门,民族声乐和传统戏曲作为其中最为璀璨的瑰宝,在充盈我国艺术宝库的同时,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人类的生活增添了艺术享受和娱乐的乐趣。民族声乐是中国独有的演唱方式,从广义角度而言包括戏曲、民歌和曲艺等,因此民族声乐和传统戏曲的唱腔艺术在漫长的发展中,以其紧密的联系性为彼此提供了不可估量的发展动力。文章以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声腔艺术之间的异同和在现代化发展模式下二者的有机融合为研究基础,重点就传统戏曲声腔艺术在民族声乐中的融合运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陈建国 《魅力中国》2013,(16):371-372
豫剧板胡是豫剧乐队的主要乐器之一,是整个乐队的核心,具有较强的领奏作用,俗称“头把弦”。它区别于其他剧种所用的板胡,其音色高亢、明亮、亦不失细腻、柔美之感,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豫剧板胡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中,不断改良、革新,以适应豫剧唱腔音乐的快速发展。在岁月的长河中,传统的豫剧唱腔音乐逐渐形成以演员为中心的不同唱腔的流派,这些流派具有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这些唱腔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其琴师的很大影响。老一辈豫剧板胡演奏家在实践中,也形成不同的流派伴奏风格特点,由王基笑先生等一批作曲家打破了豫剧唱腔的传统模式,其中〈红旗渠》这段唱就是优秀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18.
李中山 《魅力中国》2013,(29):103-103
河南曲剧表演艺术家海连池先生,虽然已经离开了他一生所钟爱的戏曲舞台、一生所奋斗的戏曲事业、一生所尊敬的戏曲观众,但是由他创立的海派声腔艺术和表演艺术却成为了河南曲剧宝库中的珍品。广为戏曲界专家所推崇与研究,广为曲剧界后人所学习与传承,广为曲剧票友所模仿与传唱。  相似文献   

19.
张创新 《魅力中国》2014,(19):112-112
豫剧,原名河南梆子,河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因其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一、【二八板】类唱腔腔音的构成“讴”,民间又称之为“讴戏”、“河南讴”、“河南高调”、“靠山吼”等。戏曲之韵在于曲,曲调之韵在于腔,腔调之韵在字调、“豫剧”之称谓.探讨豫剧【二八板】类唱腔的腔音构成,以河南方言语音的特点为切人点,采取实证的方法对豫东方言和豫西方言进行采样,通用音乐分析系统”对豫东方言和豫西方言进行测音,并以测音数据为凭证,提出了豫东方言不仅在语音调值变化幅度上小于豫西方言语音调值的变化幅度,而且语音调值的递变过程也明显小于豫西方言,由此产生了”豫东调”腔音递变量小于”豫西调”腔音递变量的结果,因而形成”豫东调”和”豫西调”腔音自身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李长江 《魅力中国》2014,(20):99-99
河南乃戏剧大省,全国闻名。而豫剧这一戏剧百花园中的奇葩现今已成为“全国第一”的地方剧种。其分布之广,院团之多,从业人员之众是其它剧种所无法比拟的。豫剧的主奏乐器是“板胡”,每个专业院团都有数名琴师,加上广大的业余板胡爱好者,少说也有数万人之多。但是,自豫剧问世300多年,板胡成为豫剧的主弦.近一个世纪以来,专著和理论文章却不多见。难怪现年96岁的常香玉大师的终身琴师泰斗级豫剧板胡演奏家王冠君先生感慨地说:……再不写写板胡我就看不到了。也听不见了.年轻人赶快写呀……。多么语重心长的话语。被老人情至所感,决操笨拙之笔,来讴歌这一豫剧音乐之“魂”——豫剧板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