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敏  刘小燕 《魅力中国》2014,(4):155-155
在教学中,发现和解决学生存在的不足、帮助他们不断进步就是一个教师的不懈追求。我们该如何去发现学生的问题,对症下药。这些学困生是广大教师最头痛的教育对象。也是最应该关注的学生群体。学困生学习欲望低,自信心不足,毅力不强,学习方法不当,甚至放弃学习。实践证明:学困生的学习方法和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是影响学困生学习状况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吕丹 《魅力中国》2013,(28):217-217
在初中教学中,英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远远超过其它学科。如何让“学困生”走出英语学习的困境,每住教师都有自己的方法。本文从非智力因素方面进行分析。激励是使“学困生”生学好英语的最佳方法,给予“学困生”适当的激励,可以使“学困生”对学习英语产生兴趣,从而激发学好英语的信心。  相似文献   

3.
谭应鸿 《魅力中国》2014,(2):251-251
英语是一门基础学科,但是,由于缺乏英语学习的环境,在英语学习上出现了很多学困生。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帮助学困生摆脱英语学习的困境:激发学困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重视英语基础教学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曹福平 《魅力中国》2010,(13):79-79
数学是一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该学科在初中各学科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学好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基础。数学学困生是让我们老师的感到头痛、揪心的一个群体,面对这部分学生,我门仍要耐下心来想方设法帮助这些学生走出数学学习的困境。几年来,我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对学困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学困生在学习形成因素上主要与基础知识、学习时间、学习策略、学习动机与兴趣、教师教学方法等有关。  相似文献   

5.
郑辉 《魅力中国》2010,(14):213-213
“学困生”在每个学校、班级中都占有一定的比例。那么,如何使“学困生”振作精神,改变现有学习状态呢?作为英语教师,就应不断研究学生产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重新树立信心。  相似文献   

6.
张宏斌 《发展》2011,(6):142-142
学困生之所以学困,在很大程度上与缺乏学习兴趣有关。要使学困生对学习产生动力,就要想方设法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师能够想方设法的激发起学困生的学习兴趣,那么他们就能乐于学习,慢慢地会不断进步,由学困生逐渐转变为优秀生。  相似文献   

7.
王世斗 《发展》2012,(7):125-125
一、教师的语言激励 实践证明“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对教师来说赞美学生是一种情感投入。赞美像阳光、空气和水,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养料,是驱使学生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动力源泉。教师一句恰如其分的赞美,都会触及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一般情况下,赞美越多,学生学习的劲头就越足,学习效果就越明显。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用激励语言,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和思维的闪光点,  相似文献   

8.
姚莉 《魅力中国》2010,(32):389-389
当新课程改革如一股汹涌的浪潮在全国快速曼延之时,教育工作者也在积极探索,寻求更有效、快捷的教育方式彳艮多人把注意力放在了能力强、学习好的优等生身上,更多地关注在优等生身上产生的实效,而忽略了对学困生的教育。学困生顾名思义即学习困难的学生,于是有人认为这些学生无潜力可挖,不值得关注或无可就药,从而失去了对他们的希望,放弃了对他们的教育。还有的教师由于面对的学困生太多而感到忧心重重、焦虑万千。  相似文献   

9.
万华芳 《魅力中国》2013,(23):393-393
“学困生”是初中数学学习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学困生的形成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比如学生的兴趣、意志、方法、教师等。转化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关键因素是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转化学困生,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优化课堂教学,使数学教学生活化,要改变评价机制.等等。本文将自己教学经验梳理出来.共同切磋。  相似文献   

10.
于景春 《理论观察》2011,(3):157-157
在中学,随处可见“潜能生”。所谓“潜能生”,就是暂时成绩不好、有待成长、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原来曾被称为“学困生”,有的也叫“差生”。“潜能生”与“差生”相比.笔者认为该称谓比较客观,也很人文,这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暂时定位,也体现了教育工作者对他们的关怀。新课程教学基本理念要求,“潜能生”需要教师教育教学的“阳光”关怀。  相似文献   

11.
徐大林 《魅力中国》2014,(4):249-249
英语是一门重要学科,但是许多学生感到英语学习十分困难。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帮助学困生走出英语学习的困境。本文从高中生英语学困生形成的原因以及转化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潘亚萍 《发展》2010,(7):135-135
研究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不再机械学习、盲目学习和被动学习,是教师教学很关键的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系统地了解、分析学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增强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形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尤其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让学生把学数学当成一种乐趣,并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值得每个在一线任教的教师思考的。本人想就以下几个方面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3.
王建姣 《魅力中国》2014,(3):169-169
“活”起来,即不呆板,不被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那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呢?下面就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巧设民主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想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首先就要教师以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感化学生、亲近学生。并且教师还要善待学生,当学生出错时,老师不训斥,不惩罚,要耐心指导,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应给予及时地肯定,并鼓励他们。如:我在教学时,将自己也列为学习的一员,与学生们一起操作,一起讨论。对表现出色的学生以“你真行!”、“你真棒!”、“你很好!”等来表扬他们,对学困生不厌恶、不指责。更是耐心地指导他们、鼓励他们。常鼓励他们说“你能行!好好想一想,慢慢来”等。使他们感到老师和他们一起动脑,一起学习。这样就慢慢地打消了学生对老师的惧怕和隔阂的心理,于是在轻松愉快地合作学习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相似文献   

14.
学困生是教学对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学习困难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探讨学生因自身心理障碍而导致学习困难这问题,并针对学困生的学习心理障碍提出教育对策,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周圣岳 《魅力中国》2013,(34):247-247
“学习难,学习难,一提学习心就烦。”这是学困生的一句口头禅。学困生的形成,有其智力因素原因,也有非智力因素的原因。首先要承认学生是有差异的,承认差异是尊重学生的前提。学生的差异有的是智力上的差异;也有的是非智力上的差异等等。弄清学困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了解他们的落后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分别采取不同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进行教育。  相似文献   

16.
张云兵 《魅力中国》2014,(6):217-217
在任何时候学困生的转化都是学校教育的一个主题,也是我们教师教育过程中必须关注的一个对象。本人结合我校数学组《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实践研究的策略探究》市级课题,谈谈学困生转化的一点体会。一、蹲下身子走进学困生 常言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干部要亲民,只有深入群众,才能了解群众的呼声和疾苦,才能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也才能制定富民的实政。教育也是一样,教师只有蹲下身子,走进学生特别是学困生。  相似文献   

17.
李光 《黑河学刊》2012,(4):153-154
要研究学困生的心理活动和学习特点,从消除心理障碍着手,减轻学生心理障碍着手,减轻学生心理负担;知道正确的学习方法,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能够收到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现代的课堂教学强调的是学生自主性的学习,但有部分学生因为基础知识、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缺陷,因此他们的学习也就成为“被动的学习”,他们同时也就被称为学困生。那么,在我们的教学中如何减少学困生的产生和转化学困生?本文通过作者的教学实践,略谈一些看法。希望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对那些学困生多尊重、多激励、多关怀,以此促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能够得到提高,使他们不断进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文彦 《魅力中国》2010,(32):248-248
自主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理论,是学习者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很重要的基础。就英语教学在中国目前的情况看,在英语课堂中,教师为主导,而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这种情况不仅不符合教师的教学,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本文立足于如何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自主性的基础上,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对自主性学习的研究状况,然后,就我国目前英语教学与学习的现状来分析如何从教师及学生自身方面来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20.
如何帮助学困生走出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启伟  贾彦琴 《魅力中国》2011,(21):477-477
“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必须经过一段漫长历程,也不是某个人单枪匹马所能成功的,要靠教师、学校和家庭三方面的配合。“学困生”的转化,还需要教师的创新教育。教师要创新,教育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让我们修复好“学困生”这艘将沉的航船,并协助他们顺利航行,在航行中取得崭新的、成功的体验,从而鼓舞他们去迎接今后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